快好知 kuaihz

NGO拓荒青少年性教育——2014性教育青年工作者论坛侧记

       2014年7月28日下午,来自北京、天津、哈尔滨、沈阳、西安、武汉、广州等十多个城市的女大学生聚集在北京师范大学门口,她们有的拿着书本,有的身着浴巾、半躺在一块显示屏模样的道具上,旁边写着“AV不是性教育”、“大学生要性教育”等标语,试图通过行为艺术的方式,表达社会对正规性教育的诉求。这种大胆前卫的宣传方式,引发大量路人围观,活动之后,微博、微信、人人网、豆瓣等社交媒体上很快出现了这群女大学生行为艺术现场的图片,也引起公众对青少年性教育问题的关注和讨论。

       这次行动只是众多关注青少年性教育组织希望推动性教育发展、引起社会关注所作努力的一个缩影,相比大多数至今还对性教育遮遮掩掩、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课程教育的校园性教育,NGO在推动青少年性教育上已先行一步。

       2014年8月,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和玛丽斯特普国际组织中国代表处共同举办了首届“全国性教育青年工作者论坛”,这是国内第一个以从事性教育的青年人发展为主题的论坛,也首次将全国各地从事性教育的青年人聚集起来,展示他们为推广青少年性教育所做的努力。其中,参加论坛发言的5位青年人平均年龄低于26岁,均有2年以上从事性教育工作的经验,他/她们根据自己服务的群体,介绍了诸多青少年和性的故事,同时,还有9个不同的性教育项目在论坛上进行了展示,令人耳目一新。

       论坛开场时,志愿者们表演了自己改编的“性教育之歌”,其中有一句歌词令笔者印象深刻:“长辈们曾经也很无助,错过的一代已无法弥补,既然我们已经长大成熟,不能重复以前的错误。”诚然,在性教育领域,青年人已经开始行动,对比曾经缺席的性教育,让他们现在更能了解青年人需要怎样的性教育。此次的论坛上,笔者也感受到这些青年人的热情和创意,观察到他们所做的性教育的种种特点。

       为什么要做青少年性教育

       青少年正处在由儿童到成人的过渡时期,随着第二性征逐渐发育成熟,开始对性充满好奇和幻想,当他们无法从学校、家长等正规渠道获得性知识时,就会转向其他渠道。而如今互联网产业蓬勃发展,网络以它的快捷、方便和广泛应用,成为人们获得信息的重要渠道。2012年3月,《求是》杂志联合清华大学媒介调查实验室对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公众进行调查,结果显示中国人获取性知识的最主要渠道为“网络”,比例高达24.5% 。网络中的信息良莠不齐,各种充满性暗示的不良内容无孔不入,色情信息触手可得,传递了很多错误的观念和知识,很容易就被青少年习得。目前互联网色情泛滥的情况,恰恰折射出青少年获得正规性教育途径的缺失。

       反观目前国内的校园性教育,早在2002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中就提出,“学校应该以适当方式,对中小学生有计划地开展青春期性教育”,但至今也没有得到各级教育部门的重视和实施。虽然也有不少中学开展了包括性教育在内的生理卫生课程,但在课堂上老师往往遮遮掩掩,最多只讲一些生理卫生常识,“两张生理解剖图”就算是教授了全部性知识。同时,因为缺乏系统规范的课本,一部分想要开展性教育的教师也不知道该从何讲起。性教育在我国始终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普遍的课程教育。

       来自昆明师范专科学校附属中学的杨博雅老师分享了目前中学校园中性教育的开展情况,她认为这么多年来,中学性教育之所以难以开展,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家长和老师对“性教育”这三个字有一定的误解,常常将“性教育”等同于“性生理教育”,甚至还有的理解为“性行为教育”。正是基于这样的误解,才使得中学性教育的推进速度始终比预想的要慢。而作为学校,往往首先考虑的不是“学生有没有接受性教育的需求”,而是“其他学校做了吗?教育部发文件强制要求做了吗?如果其他学校都不开展,我们学校做了,会不会引起争议呢?有没有把握不出差错?”事情就这样一拖再拖,看不到实质进展,事情就被无限制的拖下去了。

       另一方面,随着青少年群体性成熟年龄的不断提前、初婚年龄的日益推后,加上社会、经济、文化等各种因素,我国婚前性行为的发生比率不断增加。层出不穷的诸如“未婚少女怀孕自杀”、“人流广告进学校厕所”之类的新闻报道,让大众不自觉将青少年和不安全性行为联系起来,认为青少年是感染性传播疾病、艾滋病和意外怀孕的高危人群,以至有从事相关调查的医疗调查机构表示,学生寒暑假成了“流产假”,“十一”、春节等黄金周成了“堕胎周”,令人触目惊心。报纸上、大街上随处可见“三分钟无痛人流”的小广告,却没有人教青少年如何正确使用安全套。这些问题的背后,都直指青少年性教育的缺失,更说明在青少年中开展性教育刻不容缓。

       关注青少年多元的性教育需求

       当我们讨论青少年性教育的时候,常常不加区分地把青少年当作一个群体来看待,实际上青少年群体的跨度非常大,大学生、中学生、校外青年、职业技术学校学生、外出打工青年、残障青少年等,都包含在青少年这一概念中。不同的青少年群体有着不同的性教育需求,不可以一概而论。此次论坛邀请到在不同领域开展性教育的青年工作者,大家就如何针对不同群体的青少年开展性教育进行了分享和讨论,如“中学生与性教育”、“残疾人与性教育”、“心智障碍者与性教育”、“少数民族地区青少年性教育”等等。

       仅在残障领域,因为障碍类型和程度的不同,所需的性教育就是完全不同的。而残障人士,尤其是残障青少年获得性教育却非常不易。来自一加一残障人文化发展中心的蔡聪特别指出,在性的议题方面,残障人通常被当做儿童对待,会与“关怀”、“保护”等词联系在一起,因此人们普遍有一个偏见,即残障人士不具有性属性,也就理所当然的认为残障人士不需要性教育。事实上无论是残障人还是健全人都有性需求,也都需要获得性教育,恰恰当残障人士获得正确的知识和资讯后,可以更好地感受自己的身体、爱、性和亲密关系,保护自己不受到性伴侣的虐待。

       特别是对于心智障碍群体来说,当没有人去教他们主流社会的性规范,如自慰是件私密的事、身体的性部位应被遮住不让别人看见等等,他们可能会以主流社会认为不合适的方式表现性欲。大家可能都见过类似“心智障碍人士暴露生殖器”或“性侵害他人”等等的新闻,但是我们可能很少会想他们为什么会这么做。来自爱成长综合性教育课堂的黄华权,是一位给视觉障碍、听力障碍、心智障碍孩子开展性教育课程的老师,他第一个家教的孩子是一位自闭症女孩。在他第一次去家访时就发现这个小女孩儿一直在自慰,小黄和孩子妈妈经过观察,发现当孩子见到陌生人时,会感到害怕,缺乏安全感,可能曾经有某次意外让她发现通过抚摸自己的隐私部位可以获得满足或温暖,导致她可能会不断通过自慰的形式来让自己觉得更安全。

       因为性教育的缺失,很多特殊孩子出于自己的特殊需要,甚至可能只是出于对某种感觉的依赖,就会做出一些不符合社会规范的行为,但他们绝不是性变态,更需要被正确引导和教育。爱成长的老师们,探索出适合特殊孩子的特殊的性教育方式。比如讲到隐私部位时,会让孩子自己辨别,用彩笔去遮盖图片上的隐私部位;讲到青春期变化发育时,会将遗精、月经的处理方法详细的演示给孩子看;有时也会将教室布置成公交车站等公共场所的场景,由老师扮演“怪叔叔”,让每个孩子进行演练,告诉他们怎样的行为是不妥当的,如何辨别坏人的图谋不轨,以及如何正确地向他人报告自己的遭遇。爱成长希望通过实际操作让孩子们可以更好地掌握性知识并保护自己不被伤害。

       从“禁欲”到“赋权”

       不同于传统的一味强调“守贞”的禁欲型性教育,这些青年行动者都普遍倾向于“赋权”。不直接告诉青少年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而是向他们传递全面对等的性信息,不把他们当作被动接受知识的受体,而是将他们当作主体,让他们自己进行思考、讨论和判断。

       山东省12355青少年公共服务平台是共青团创办的青少年公益服务热线,主攻青少年心理咨询和维权投诉。谭雪明是12355项目的主要负责人,在她工作的两年时间里,接过两万余个咨询,其中6成和“性”有关。“男朋友想跟我发生性关系,怎么办?”是雪明遇到的非常典型的一类问题。这样的咨询中,咨询者通常期待能得到一个“Yes or No”的答案,但她一般不会直接给出答案,而是引导咨询者首先去思考几个与自己相关的问题。首先,雪明会让咨询者明白,伴侣之间有性欲是非常自然的,亲密关系中,和“性”相关的话题和协商是应该有的,不必因此感到羞耻。但是伴侣之间有性需求就一定要满足吗?答案是:不一定,当对方说“想要”时,要体会一下自己是不是“也想要”。

       如果确认双方都想要,雪明会继续引导咨询者确认几件事情,比如彼此对性行为的理解是否一致,是否具有相同的“性道德”和“性价值观”;彼此对性行为的后果是否都清楚,有没有做好承担后果的准备且具备了承担后果的能力。除此之外,雪明一定会强调避孕的重要性,希望咨询者可以和伴侣一起学习避孕知识,做好避孕准备。

       从她的分享就可以看出,赋权型性教育并不是鼓励青少年发生性关系,而是更强调青少年的自主性,让他们正视自己的身体和自我成长的过程;不夸大性的负面信息,不将性行为污名化,性可以是美好的,但同时应该是负责任的,对自己负责也要对对方负责,并且不仅仅是对安全性行为的负责,还包括情感上的负责。赋权型性教育认为,要让青少年有能够做出对自己和他人负责任的选择的能力以及选择的权利,并把性教育作为青少年整个人格成长、人生成长、价值观成长的一个重要环节。当然,目前国内对于青少年是否应当具有完全的性自主决定权尚存争议,笔者也期待未来有更多的相关研究与探讨,让青少年获得更完善的性权利与性安全保障。

       包含“社会性别教育”的性教育

       除了性教育中的赋权观念,社会性别也是性教育的基础。长期以来,传统的性教育往往更关注性生理教育,而忽略了社会性别教育。社会性别(Gender)区别于以人的生物特征为标志的生理性别(Sex),泛指以社会性的方式构建出来的社会身份和期待。人们很容易将生理性别和社会性别对应起来,认为某种性别的人应该有某种特定的行为方式,这样就形成了性别刻板印象。这种刻板印象几乎从每个人的出生就开始发生影响,起名字、选衣服、买玩具等等,父母根据自己和社会的期待塑造和强化男生和女生的行为。这种刻板印象很可能就扼杀了孩子全面发展的潜力,在之后的教育、就业、家庭道路上造成偏见、带来不公平的待遇。社会性别差异在具体的性方面也有体现,如性的双重标准——通俗来说就是社会对男女的性行为构成双重标准的评判,如男人的性活动越多越好、女人的性活动越少越好,男性可以外遇、女性必须守贞,歧视非处(即结婚前发生性行为的女性)等。除此之外,在性行为中不使用安全套也是性别不平等的表现之一——许多不愿意在性行为中使用安全套的男性往往认为这是其性别特权的体现。

       在会议上,几乎所有的青年性教育工作者都强调性别教育的重要性,玛丽斯特普自己所倡导的性教育,也是包括“生殖健康教育、社会性别教育、多元性别和生命教育”四个部分,这四个部分是同等重要的。北师大儿童性教育课题组也将社会性别教育作为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编写进他们已出版的《珍爱生命——小学生性健康教育读本》。这套教材包括:家庭与朋友;生活与技能、性别与权利、身体发育、性与健康行为和性与生殖健康六个部分。其中“性别与权利”单元,从什么是性别、什么是性别平等、什么是性别角色着手,逐渐让学生有机会了解“性别”所包含的丰富意义、打破性别刻板印象,让孩子们从小就树立社会性别平等意识。

       同时,该项目负责人也表示,除了课堂教育,更重要的是,希望父母可以尊重孩子的个体性,不强化“男孩要坚强勇敢、不能哭”,“女孩要乖巧文静”的行为;培养孩子做家务的能力时,不强化“女孩必须学会做家务”;指导孩子学习时,不强化“男孩擅长数理化、女孩擅长历史地理”;孩子就业时,给他们同样的机会,让他们发掘自己的兴趣和所长。

       除了以上几个环节的讨论,论坛上还有很多非常有趣新颖的例子,比如广西民族大学的志愿者策划排练了性教育话剧《安安》,从性别多元的角度让大学生更深入的了解艾滋病以及同性恋、双性恋、无性恋等;由武汉志愿者搭建的网站知性(www.zhisex.com),是国内首个专业性健康知识社会化问答平台;关注各种社会热点话题和普及各类知识的“飞碟说”,用青少年喜欢的方式制作了很多诙谐有趣的动画视频,也有很多期关于性教育的内容……

       我们不得不承认,“性”是青年人最关心的话题之一,对于年轻的性教育工作者来说,除了考虑传播怎样的性教育,他们还更多的在思考,当传统的教育方式不再适用,应该通过怎样的方式去开展青少年性教育工作。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性教育  性教育词条  青年工作  青年工作词条  拓荒  拓荒词条  侧记  侧记词条  者论坛  者论坛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