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公益组织的“竞争性生存”

       好吧,我承认是一个无聊的人,本想说点别的,结果还是绕不开公益的三件宝:人,钱,事。

       这一次想说的,是竞争性生存和非竞争性生存。为了获得这个词汇的原创权,我在半生不熟的时候,就架好了梯子,提前开始采摘这串思想的嫩葡萄。

 

篮球,灵感从球板上反弹

 

       话说有一天,大风吹走了北京的雾霾。因为知道雾霾还会来,因此格外珍惜看得见蓝天的日子。于是就出去打篮球,以缓解一下焦躁与不安。

 

       心情郁闷当然还是和所关注的乱心事有关。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我很忧惧地看到,所在的机构,在倡导力方面,似乎出现了停滞和淤积,大家似乎都被面前一道道环境难题吓住了,镇住了,动弹不得,前行乏力,举止失措,彷徨不已。

 

       我自然深深地感受到了这样的气息。内心里老想知道是什么导致这样的结果,更想知道求解的方术何在。

 

       在篮球架下有一搭没一搭地投着篮。和另外两个老人。他们看到有人来合伙玩耍,甚是高兴。篮球就是这样,一个人玩,总不如两个人玩。两个人玩,总不如十个人玩。随便投着玩,总不如打着小小的比赛玩。

 

       对面的场子里也有几个人在玩,他们不停地向我招手,希望我过去一起组队玩一把。不知何故,这一次突然不想参加竞赛。可能是我生来对竞赛有着天然的畏惧,觉得处处都技不如人,害怕一竞争就露馅和丢丑;也可能是更喜欢保持现状。与这两个老人水平相当,在一起乱投一气,晒着太阳,吃着风,偶尔看一眼柳树摇摆它们的腰肢,也颇为自在惬意。

 

       大概是在投进去第十五个球、阳光仍旧晒着球场的时候,两个词汇突然涌进脑海,一个叫竞争性生存,一个叫非竞争性生存。

 

       一下子觉得这两个词汇,可以解释我个人的不同人生阶段,也可以解释当前机构的一些困顿的原因;同样可以解释公益行业为什么有时候让人看起来那么缺乏“产出力”。还可以用来解释,公益行业与商业行业、政治行业、军事行业的区别和分野。

 

       在很多时候,喜欢把自己尚未搞明白的想法写下来。估计,这也是逼迫自己与文字真实较劲的办法。让这样的文字,输送到读者面前——估计,也是“竞争性生存”的一个方式。

 

       于是有人要问了,什么叫竞争性生存,什么叫非竞争性生存?

 

       我目前能想到的只有这么多了:竞争性生存,就是让自己处于问题的压迫下,努力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到最多的合作伙伴,一起尽量完美地解决一个社会难题的生存方式。

 

       当然了,非竞争性生存,就是在一个领域,假装试图在解决一个疑难问题,却过着闲适而无压力的生活。既没有时间表,也没有任务量,更没有基本动作的维持。表面上是在工作,实际上是在度假;表面上是在为了公益,实际上可能是为了自己的“小修行”。

 

倡导,公益组织的“专业特区”

       公益组织是做什么的,在本文可能无关紧要。公益组织如何做事,可能是重要的。

 

       当我们说“专业性”的时候,我们想到的是什么?

 

       我想到的,永远是“倡导能力”。

 

       很多时候,有人喜欢嘲笑公益组织不专业。每每都这个时候,我都要起来反击。 我会习惯性地反问三个问题。

 

       一,你是哪个专业的?你学的与你做的一致性强吗?

       二,你真的觉得你很专业吗?

       三,你觉得光靠你这个专业,能解决什么问题?

 

       当然,其他的人也会习惯性地问我三个问题。一,你们专业吗? 二,你们的专业特长是什么?三,你们机构的优势是什么?

 

       争辩往往是这样开始的。解决任何一个社会疑难杂症,都需要综合的专业技能。这专业技能固然很可能集中于一个人身上,但更多的时候,需要不同专业的人来联合协作。

 

       这专业固然也可以集中的一个机构身上,比如一些环保组织,就想做科研组织和技术开发组织。但一个公益机构的使命,其实不在于表达自己的某些专业能力,而在于撬动社会上的专业力量进入,共同参与解决问题。

 

       公益组织喜欢用一个词,叫“协调人”。这个词在其他行业是比较少见的,恰恰说明了这个行业的工作特质。这个词的意思是,我们在面对一个社会疑难杂症的时候,通过各种倡导活动,把各种力量,“协调”过来一起共同参与解决。

 

       比如说,我们面对一个毁林的事件,需要争取得到解决。这时候,林业的知识是需要一点的,但没有林业知识,也是能够做倡导的。因为没有林业知识,可以邀请有林业知识的人过来指导。更重要的是,解决毁林问题的人,可能恰恰不是具备林业知识的人。这时候,有社区知识的人,有传播知识的人,有政府知识的人,有企业知识的人,有法律知识的人,有土地知识的人,有举报知识的人,有监督知识的人,可能恰恰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人物。

 

       在这时候,通过公益组织的发力,把需要的关键人物,慢慢地找到,形成倡导的合力,最终促进毁林问题的解决:毁林者受到惩处,土地恢复的办法尽量尊重生态规律,参与的人在过程中学习到了新的工作手法。这时候,我们回眸一看,可能是一个在所有领域都不专业的人,协调着所有需要的专业能量,促成了一个改变的发生。

 

       因此,公益组织的本性,其实是倡导。或者说,公益组织在倡导方面,应当是最专业的。其他的“专业”,都可以通过倡导,从社会上求得。

 

       明白了这一点,只要不偏离,我们就会获得在社会上“竞争性生存”的法门:紧紧盯着目标,采用所有的可能手法,倡导和协调社会各种资源和专业,一起解决社会原本忽视或者无力去解决的疑难杂症。虽然有些症状,可能一时半会不可能真正找到解决方案,但只要搅动社会资源去持续对焦,就有解决的那一天。而不是永远在等死的状态下过日子。

 

       打起比方,在竞技体育领域,启发了我灵感的篮球,“竞争者”是篮框,而不是“对手”。比如足球,竞争者也不是控球的双方,更不是梅西和C罗,而是球门。另一支队伍、另一个球星,恰恰是提升你竞争力的最大“助理”。

 

       在商业领域,竞争对手根本不是同行,而是“销售额”、“出货量”、“服务能力”。同行只是提升你市场开拓能力的激发器。同行是你最好的伙伴。

 

       在公益领域,竞争对手也不是同行,更不是“自己”,而是社会疑难问题本身。而为了实现“竞争性生存”的目标,就需要持续地设计、运用、践行各种可能的倡导手法和工具。

 

青年,因为珍贵而昂贵 

     

       中国基本上是一个老龄社会的思维方式,主要的优势资源,都提供给中年人和老年人,或者说,掌握在中年人和老年人手里。

 

       有很多中年人不需要办公室了,但他会有五六间办公室。老年人不需要大住宅了,但他们可能有一所大房子。

 

       有很多中年人已经不需要经费了,但支持他们的“国家项目”多如牛毛。有很多老年人已经厌倦权力了,但各种权力的头衔总是要加诸他们身上。

 

       但年轻人总是被忽略的。他们在最需要独立处事的时候,却总是被当成附庸和随从。

 

       因此,我总是想呼吁,在公益机构,要把更多的资源、机会、成本,多多地堆积到青年人身上。这样,他们才可能在实战中,用相对短的时间,被难题冶炼为时代英才。

 

       个人一直觉得,每个人都是英才,都有可能成就传奇的事业。但他们需要一些基本条件。

 

       一是在很年轻的时候,就能够“独立处事”。不要成为机构的附庸,不要成为机构的某一个零件,不要成为机构领导人的奴仆。

 

       不能一直在学习、一直在培训,而要刚刚入门就要参与真实的战役。要从很缺乏经验的时候,就开始以单兵作战的状态,投入公益的真实战场。公益是一场战争,环保是一场战争,我们必须套用军事的一些形容方式。

 

      有时候我觉得城市的小孩比农村的小孩可怜,是因为城市的小孩可能到了30岁,还一直生活在父母目光的监控下。而农村的小孩,总有很多时间,是被父母目光所忽略的。因此,有自己独立玩耍的时间,有自己独立作业的时间,有自己独立闯荡的时间。

 

       这个道理如果用到一个机构身上,就是一个年轻人,也需要由机构支持他们去“独立闯荡”。其实就是让他们独立处事,就是给足所有的信任,就是适度忽略他们的过失。必须在他们做某件事还不入门的时候,就让他们独立去应对。只有这样,这个人的生命体验才是真实的,才可能获得一次次“从不会到会”的感悟,才可能积累出个人生命的真正元气和自信。

 

       当然,在这时候,就会出现“折损”或者说“错误”。其实我一直不太喜欢用“错误”来形容一个新入行者的状态,我更喜欢用“缺乏经验”。有太多的场景,只是缺乏经验导致。比如一个不识字的人看不懂路牌,不是因为他犯了错误,而是因为他缺乏识字的经验。有太多的时候,我们把缺乏经验导致的过失,形容为故意为之的错误,然后雷霆大发,然后各种处罚和恐吓。其实这是对新入行者最大的伤害。在这时候最需要做的,就是忽略、担当、兼容,把所有成本,由机构来承担。

 

       何况,很多时候,决策者眼中的过失,恰恰是某个创新的苗头。何况,越对机构“异质”的行为,越可能产生“异端的权利”,给机构带来新的生长点。

 

       否则,一个机构永远不可能形成团队,尤其是永远不可能形成富有青春朝气的团队。一个机构的扩张力和可持续性,就会出现极大的断点。

 

       二是给青年人支付过得去的薪资待遇。公益行业要发展,当然是靠人来实现。而人才战队的组成,需要各种人才来“级配”。每一个从业人员都是珍贵的,都必须得到过上体面生活的薪资。越是年轻人,对此需求越大。

 

       “体面生活的薪资”是一个不太容易界定的标准。我个人的试验是,如果一个本科生,生活在北上广这样的城市,在从业三年之内,从三四千元,慢慢拿到一万元左右的水平,应当是可以被接受的。个人生活起来可以比较从容,家里人闻听、比对后也不会觉得太差。至于要开展一些高昂的消费时,贷款的银行、借款的亲属,担保的朋友,也都可能积极支持和响应。

 

       当然,随着从业时间的延长,年薪涨到20万元、30万元、40万元、50万元,也应当是业界要考虑正常供应的水准。

 

       当然,我这里所说的一切,都是指公益从业人员,也就是“职业公益人士”。当然,我这里所说的一切,是指中国草根公益行业,或者说民营公益行业;基本上不包括国际公益组织在华代表处,也不包括企业型基金会、政府型公益组织。

 

      珍贵的,必然就是昂贵的。要舍得大把地给年轻人“投资”。这样才可能帮助本机构持续地“竞争性生存着”。

 

攻坚,成本最低之处

 

       有时候,我们不得不承认,公益行业是一个很奇特的行业

 

       奇特性就在于,有些门类,几十年了,发展一直很缓慢。大家都在等主动跳出的人,而没有行业领袖、行业联盟去进行全国的布局和推进。大家都在自己的“小而美”天地里惬意地活着,而没有些许的扩张的野心。虽然目光所及之处,处处可见,更多的社会灾难每天在那里残酷地发生着。

 

       按照道理,公益行业是“竞争性生存”最发达的行业。因为,这个行业有太多的难题,有太多的空白点,有太多的机会,有太多的成长空间,有太多有意思的人和事,有太多的野心可以畅快表达。因此,如果我们会习惯性地把疑难当成“竞争对手”,那么,这个行业应当每天都新意频生,倡导动作纷繁,让社会目不暇接、心旌摇摇、情不自禁、冲动不已。

 

       但很多时候,我们看到的公益行业,却安静得吓人,闲适得可怕,经常感受不到热切地、蛮横地搅动社会的那种“喧哗与骚动”。估计,我猜,也许,大概,可能,是很多人,把一个活生生的“竞争性生存”的行业,运营成了“非竞争性行业”。

 

       越是这样的状态,社会为公益所付出的成本越高。公益行业自身所损耗的元气也越大。由动而静是容易的,由静返动却极为艰难。

 

       如果你是一个想要参与公益行业的人,如果你要选择方向,如果你来问我的意见,我会告诉你,你只需要看两点。

 

       一是评估这个门类的草根性是不是足够强,然后再决定介入的方式。草根性是公益最重要的特点,一切活力和创新的源泉。如果一个门类没有足够多的草根组织在自由行事,那么,这个门类或者说领域,具有极好的拓荒性质,建议强势介入。

       如果一个门类有足够多的草根组织在风生水起,那么,当然也建议入内;从中找到合适的位置,与其他小伙伴一起竞争性生存起来。

 

       重要的不是入不入内,而是评估之后,决定怎么入内。没有草根的地方,率先去当草根。有很多草根的地方,去助成更多的草根。

 

       二是看这个门类是不是有足够多的“野战攻坚队”,然后再决定自己在行业中的位置。每一个门类,都需要有足够多的野战部队。所谓的野战部队,就是行业里对焦最艰难问题的那些团队。如果这个行业没有野战部队,那么,不用说什么,恭喜你中奖了,这机会就是你的。如果这个行业已经有了相当多的野战部队,那么,不用说,你可以考虑,自己能够为野战部队做点什么“协作性的服务”,比如,成为野战部队的“特种攻坚部队”。

 

       如果用野战部队、疑难杂症急诊室的眼光来看,公益行业的很多门类,在外围绕道而行者太多,辅助性的团队太多,而攻坚队、野战部队总是太少。有一些门类,发展到了今天,甚至一支野战部队都没有出现。所有进入这个门类的人,都在玩着非竞争性游戏,面对虚假的问题,开展虚假的答题动作。熙熙攘攘地,表面上一片热闹,实际上聊胜于无。

 

       有了野战部队,才可能有“公益攻坚队”。如果一个门类出现了攻坚队,那么,说明这个领域,全盘皆活的可能性就存在了。就举部队的例子来说,如果我们的武装部、征兵处、军校、预备役培训班、文工团、战地医院、厨师班、粮草场、广播电台、军事科学院,都万事具备了,但就是没有一支真正的野战军在打战,没有一支尖刀班在攻坚,那么,我们的这支部队越庞大越臃肿,必将越虚伪越腐败越无能。

 

       其实,每一个公益团队,都应当有成为野战部队的意识。成为野战部队的团队,才可能大幅度降低公益的成本。野战部队越多,公益成本越低。否则,公益的资源浪费必将极为惊人,效益必将极为低下,社会的公信力必将迟迟无法提升。

 

       培养士兵的目标是为了攻克堡垒,攻克堡垒的过程才可能培养士兵。越艰难的战役越可能让真正的将才涌现,越持续的战役才可能让一名士兵的之军事才能得到验证和夯实。期盼每一个团队都是采用“竞争性生存”的法则来运营的团队。否则,我们的公益行业,就会被自己的投机心与虚荣心所欺骗,每天过着“非竞争性”的生活。这种生活可能很美好,但是,“画面太美”,“成本太高”。

(2015.10.11)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公益组织的“竞争性生存”  竞争性  竞争性词条  公益组织  公益组织词条  生存  生存词条  
公益

 政府“捏”太紧 社会组织难展拳脚

 “政府太强势,社会组织太弱势,大树底下没有草”。昨日,全国政协和省政协联合调研组在广州就“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积极作用”召开了专题调研座谈会,不...(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