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为什么我们乐于痛恨非营利组织?

       

       具有重大社会影响力的组织偶尔会登上主流媒体版面,但报导内容往往是关于失败、欺骗或诈欺。

 

 

       美国红十字会爆发的丑闻即引发全部三种报导,当时美国国家公共广播电台(NPR)和ProPublica 指控该组织在 2010 年海地地震后应变不力,ProPublica 以耸动的标题「红十字会如何为海地募得5亿美元却只盖了6间宅」来报导,引起大家热烈讨论,在这两个组织的网站上留下超过800则评论,Salon、《时代杂志》和《华盛顿邮报》等也刊登了数十篇类似文章。

 

       红十字会的回应是,由于土地权的争夺与其他阻碍,对于流离失所的居民们而言,建造新的永久屋并非帮助他们的最有效方式,该组织转而着重于提供紧急庇护所和过渡性住所,以满足立即性的需求。红十字会也说明其为海地赈灾工作募得4亿8800万美元,其中1亿4500万美元用于健康、饮水与卫生服务、霍乱防治等。虽然红十字会似乎未符合大众期望,但言过其实的媒体报导已将该组织渲染成没用的骗徒。

 

 

       这已经不是第一次了。非营利组织为恶的报导轻易受到大众注意,引发广泛谴责,尽管大家并不清楚详情。具有社会影响力的组织很容易受到狭隘的批判,而这些批判的重点通常集中在行政费用与计划支出。《圣路易市日报》近日刊登了一篇文章,里面提到当地的非营利组织如何「晋身为百万富翁」。高层肥猫坐领高薪的谣言频频出现,但根据其中一个主要监督机构的调查,这类情况很罕见。

 

       Charity Navigator在其2014年慈善机构执行长薪资调查中搜集了3927个非营利组织的数据,其中只有12个组织提供高层人员薪资待遇超过100万美元,占全部的0.31%。此外,这些享有 7 位数待遇的执行长全都来自于收入超过1350万美元的大型组织

 

       媒体也会以窜改计划支出数据的方式来误导读者。举例来说,《圣地亚哥联合论坛报》的报导「老牌慈善机构并未全都达标」中附了一张图表,说明2012至2013年间部分组织将收入用于补助金的额度并以此抨击。

 

       但此图表并未提及补助金仅是这些非营利组织服务退伍军人的方式之一而已。以受伤士兵计划为例,该计划提供辅导方案、会友活动、退伍军人福利申请协助、心理健康服务、融合式与适应性的运动、职涯辅导及其他方案。该计划于2013年年报中列出其方案服务费用达1亿7500 万9142美元,因此关于该组织在募款与员工薪资方面花费2亿1700万美元的说法显然是错误的。

 

   

 

       一般而言,揭发弊端是相当受欢迎的新闻题材,但非营利组织特别容易受到背叛、贪婪和失败等指控的攻击。为什么大众喜爱阅读、分享和评论关于慈善机构的批评文章?为什么人们如此热衷于相信非营利组织的黑暗面?

 

       答案很明显,我们乐于看见受到吹捧的人士或机构被打回原形。但根据文献,人们对于慈善机构的某些态度,导致具社会影响力的组织成为诽谤与诋毁名誉的头号目标。大众普遍相信利己的社会规范并对「行善人士」抱持不信任感,造成非营利组织与其员工不断遭到怀疑,而且大众认为非营利组织比营利组织无能,因此高度检视其产生的作用和员工薪资。

 

       为了避免受到这些偏见的伤害,组织首先必须意识到这些偏见的存在,然后采取行动来推翻偏见。

 

做善事?你从中得到了什么?

       利己的社会规范是导致大众不信任非营利组织与其员工的主要因素之一。社会教导我们为自身的实质利益做每一件事,因此你会认为每个人理应出于自身功利而行事,这观念在我们讨论经济、发展与社会政策的日常对话中根深蒂固。在《利己的社会规范》一书中,史丹佛大学心理学教授戴尔•米勒表示,大众不仅将利己主义视为说明行为的最佳解释,同时也是人们生活方式的指导原则。

  

       

       丹尼尔•奥本海默和克里斯托弗•奥利沃拉共同撰写的《施予的科学》一书中,详细介绍了一些研究,显示人们基于不直接影响他们的原因而采取行动(例如从事利他行为)时,利己主义者会感到不安。根据一连串关于志工的公众感知实验,「当观察者期待别人做出利己行为时,他们对于支持某种理想、却缺乏相关受害经验的人,可能给予更负面的响应」。

 

       非营利组织的工作往往是为了不直接影响他们的原因而做,这似乎打破了基本的社会规范,让人不安、怀疑甚至产生敌意。当我们看到某人以利他为目的做事时,总会想问:「他们从中得到了什么?」

 

       这种心态驱使人们仔细检验非营利组织的薪资,许多新闻报导将非营利组织描述成哄骗大众的劝募者,只因为员工领取薪水。非营利组织的高层人员因为领取薪资福利而遭受批评,即使他们的薪资福利在营利企业中可能少得可笑。

 

       近年来非营利组织员工的薪资其实大幅下滑,但由于社会潜藏着怀疑,使得这类报导找到立足点。

 

你的善行是种道德优越感?

       另一个导致人们批评非营利组织的因素是,许多人面对「行善人士」(亦即以道德之名打破社会规范者)时,会产生道德上的不安全感。

 

      一项对素食者的敌意调查显示,当某个人的行为不符规范且源自于道德因素时,旁人会认为他是在负面评断他们。换句话说,人们认为「行善人士」在质疑旁人的道德感。

 

       举例来说,丹尼尔拒绝在一间大公司工作,因为他在道德上反对这间公司在制造过程中所造成的环境伤害。已经在该公司上班的朋友翠西因此会认为丹尼尔觉得她的道德感比较低,尽管丹尼尔对于她选择在该公司工作一事只字未提。

 

       总而言之,当人们认为对方轻视他们时,他们会更加挑剔对方,加上利己的社会规范,这使得大众对于非营利组织专业人员在生活中所感受到的道德过错觉得不安,并且渴望破除任何道德上的卑劣感。换言之,当一般大众认为某人献身于慈善工作时,他们可能会认为这些专家具有道德上的优越感。将非营利组织员工描述成贪腐或贪婪的人,能够将他们打回原形,并且减少道德上的威胁。

 

做好事没错,但效力一定比较低?

 

       

       另一个解释是,大众或许认为非营利组织纯粹是缺乏能力。

 

       研究显示,相较于营利企业,非营利组织被认为比较「温暖」但较缺乏能力,非营利组织承受了额外的压力要证明其效力,但慈善机构所处理的复杂问题却使得成功难以被量化及有效传达。

 

       由于能力和效力通常是决定薪资的主要驱动因素,传达效力的困难加上现存的无能假定,使得非营利组织专家很容易被描绘成高薪肥猫。

 

千万别逃避沟通

 

       关于非营利组织犯错的刻薄报导往往与现实不成比例,但遗憾的是,人们对受骗与被剥削的恐惧非常有效地激起大众的鄙夷声。倘若读者未仔细研究该组织的谣传丑闻报导,那些只为增加点阅率的钓鱼文就可能会伤害甚或摧毁这些组织

 

      人们必须下定决心,避免散播和支持这类误导和诽谤。虽然要谴责并疏远最新的目标很容易,但这只会使毁灭性的循环持续下去。

 

       尽管欺骗大众的真实事件确实存在,但在大多数情况下,问题在于透明度与消息的传递。复杂的社会计划相当容易受到误解,组织们往往因此变得更小心,避免向捐赠者说明影响结果或费用支出,但关闭沟通大门将使具社会影响力的组织容易受攻击,尤其是那些会误导人的弊端报导。高透明度才是抵御诈欺谣言的最佳方式。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为什么我们乐于痛恨非营利组织  非营利  非营利词条  乐于  乐于词条  痛恨  痛恨词条  组织  组织词条  为什么  为什么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