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北京市很多街道在进行社区工作创新的实践过程中,越来越重视社区居民在社区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和自主行动意识的培养,即让社区居民从社区服务的享受者、社区建设的建言者变身为亲力亲为者、智慧与行动兼备的贡献者。此项尝试一方面响应了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的要在城乡社区治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中实行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政策要义;另一方面,也意味着越来越多的政府相关部门开始意识到,社区居民需求的日趋复杂化,亟待构建更加多元的主体回应需求,而社区居民个体与组织扎根社区,其对需求的把握程度、在地化动员的能力、方式方法的灵活性等优势凸显,具有扶持发展的重要意义。北京里仁团队在过去的一年多实践里,便是在辅助超过10个市区街政府部门,以约60个社区为试点开展类似的探索工作,核心工作是尝试鼓励和教会居民将自己想为社区做的事情,转化成一个公益项目,并通过大赛比拼的方式选取其中优秀的予以资助,我们称之为“社区提案大赛”(或“社区微创投大赛”、“社区公益创意大赛”),整体工作思路是:通过社区整体动员,征集社区居民自主解决社区问题的解决方案;通过社区提案大赛,评选出优秀社区问题解决方案予以资助扶持;通过社区增能计划,提升被资助解决方案带头居民团队的实操能力。全过程最大程度调动各类居民以社区问题解决方案的提出者、实践者、辅助者、公共资金使用决策者等多种角色参与社区建设。最终期望探索一套有效调动社区居民自主参与的工作机制,让每一位社区居民都能够便捷、有效的参与社区建设。以下是对于此项尝试的一些阶段性心得总结与反思:
一、以理念引领实践创新
1.立足于社区居民真实问题的“需求导向”的理念与实践。社区成员长期生活或工作于社区,对于社区居民真正需要什么,他们是最有发言权的群体,因此近些年,社区服务的设计越来越体现了“问需于民”的理念,而社区提案大赛突破了传统社区服务以基层政府或某一方面为主体的单向服务供给,创新的尝试了让居民自己发现社区需求、自己迸发解决需求的灵感,自主进行灵感变成现实举措的行动。社区提案大赛的平台,不仅为他们的这些行动提供资金、能力建设等方面的支持,更逐步使得社区居民以社区需求为出发点,从被动的接受者、参加者转化为的主动的助人者和参与者。
2.融汇于项目实施各层面的“多元协作”的理念与实践。社区提案大赛的全过程应充分秉承和显现多元参与,我们的每一次实践,参与主体都涵盖了基层政府(街道)、支持型社会组织(北京里仁)、专业服务性社会组织、驻区单位、社区自组织、社区居民个体甚至整合了高校志愿者资源等。更值得思考的是,我们应在实践中,引导这些主体从“多元参与”迈向“多元协作”。相比较传统意义上的多元参与,多元协作更加强调如此丰富主体之间协作的有序性、有效性。这种有序性、有效性来自于多元主体拥有一致的愿景共识,即激发社区参与,培育内生力量。同时,各主体间分工明确,边界清晰,且分工充分体现了组织优势。例如北京里仁作为专业支持型机构,负责大赛的整体策划和统筹实施工作,街道作为资金和政策支持方,为大赛提供资金支持和必要的行政协调支持,外部专业社会组织作为助力者,以服务促参与,培养在地化的团队,而社区自组织、居民个体和驻区单位作为社区成员,是整个社区提案大赛希望支持的行动主角,正是因为各方的有机协作,使得这些尝试得以顺利实施并取得预期成效。
3.贯穿于项目实施各阶段的“参与式协商”的理念与实践。参与式协商的理念既体现在衡量哪些项目可以获得资金支持的标准设置上,亦体现在获得资金支持的各项目实施的全过程之中,例如在具体项目需求调研阶段,很多项目邀请了潜在服务对象一起参与了项目的设计讨论和优化提升;而在项目实施街道,针对某一具体活动内容和形式的改进,大部分项目也开放的邀请服务对象共同商讨,让参与式协商的理念体现在了项目细节之中。与此同时,参与式协商的组织形式也从传统的协商会议延续到会议前后持续的微信线上讨论,各项目在借助互联网社交平台上也具有较高的意识,这也是互联网+公益的一种体现。
4.落脚于社区内生力量培育的“永续发展”的理念与实践。为了确保各项目成效尽可能地可持续或延续发力,社区提案大赛较为重视基于项目团队的自组织培育,并大都取得了可喜成效,比如在龙潭街道公益创意大赛的21个实施项目中,产生出了16个社区自组织,而难能可贵的是其中一半为社区服务类组织。这些组织的产生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原有文化娱乐类组织“裂变”而成,例如由光明社区“文明养犬计划”项目团队发展而成的“萌萌哒养犬自律会”;而左安浦园社区“掌上风采”项目也已经在考虑后续依托“摄影协会”的基础,发展出一支“居家养老服务队”;二是由有热情有能力的热心居民个体发起成立,例如基于“幸福夕阳手拉手”项目成立的“幸福夕阳手拉手老年志愿互助团”,就是由热心社区事务的社区居民牵头成立,并已拥有数十名成员。这些基于项目而发展出来的,具有活力、居民基础和一定项目化、组织化管理理念和能力的社区自组织,将会成为社区治理的重要内生力量和永续发展的基础保障。
二、厘清目标把握方向
社区提案大赛为多元主体动员、参与和协作创造了难得的载体和平台,也使得社区治理创新找到了具体抓手,有效地激发了社区参与活力,初步实现了社区居民从被动参加者到主动参与者再到积极助人者的角色转变。在实践中,我们应明确和实现不少于以下三个方面的清晰目标和具体成效:
1.陪伴催生一批源于居民又服务于居民的行之有效的社区问题解决方案。每次社区提案大赛都会直接催生了一批社区问题解决方案。这些解决方案涵盖了社区环保、邻里互助、特殊群体关怀、便民服务、社区文化娱乐等各个方面,并最终以项目化的方式呈现和落地。这些解决方案大都能够获得基本的资助,并经过支持型组织的陪伴支持和社区项目团队的用心努力,绝大部分项目达到了预期成效,同时具有较好的可持续性和可推广性。因而,这些项目中的方法、策略和智慧可真正称之为自下而上应运而生的“民间妙招”。虽不是高大上的专业性较强的解决方案,但它们有着浓烈的“乡土气息”,实实在在也十分接地气。
2.影响和培育一批社区治理“带头人”队伍和青年社区工作者。通过社区提案大赛,激发起了社区内外部多元主体以项目化的方式参与社区治理的热情。每支获得支持的项目团队都会在社区协调员(青年社区工作者)的协助下进行,通过实际的项目工作推动,两方均寓成长于实践,得到了能力提升,特别是居民项目团队,通过亲历实践,其自主策划和开展社区公益项目的能力水平得到了锻炼和提升,与此同时,也使他们重新开始定位自己在社区中的角色和价值,为持续提升社区治理水平奠定了人才基础。人才是社区治理持续发力的基础和核心。
3.引导建立一种相对可持续的机制,即社区问题“自解决”机制。社区提案大赛创新和拓展了社区内外部多元主体参与社区治理的新渠道和新途径,引导居民、社会单位、企业和社会组织自己发现需求,自己探寻解决方案,并引入竞争机制,通过竞赛方式获得资源支持。社区居民有着不可估量的内在潜能量,借助社区提案大赛平台社区居民可以自发关注、参与和行动,源自内生力量的建立“自解决”机制,真正地提升了社区自治的水平。
三、在路上再出发
创新不止,新的尝试在落地实践之后,也会带来新的挑战,这些挑战正是为下一步工作内容的丰富和工作不足的改进指明了方向,以下是关于此项尝试在后续事件中的几点思考。
1.探索多途径的居民需求满足机制。由于当前社区自组织发展正处在起步阶段,能力水平有限,且一些居民需求的满足,对于服务专业性要求较高,比如专业心理服务、康复服务等。为了最大限度满足居民各方面服务需求,在培育社区内生力量的同时,外部组织专业服务的引入亦显得尤为重要。在下一步工作中,可以尝试以内生力量无法满足的居民需求为重点,梳理出适合引入外部力量满足的居民需求目录,以此为基础,尝试多种途径引入外部服务供应方资源,并实现顺畅对接与落地,进而探索总结出一套社区服务供需匹配机制,建立基于社区需求的公益服务生态链。
2.拓展项目的广度、深度,并促进多元联动。社区提案大赛活动中各项目实施的价值,除体现在预期成效的实现外,还都暗含了另外一个价值,即每个项目都构建或激活了一个可有效连结居民的平台或载体,比如跳蚤市场、国学讲堂、摄影协会等。它既是对应项目实施内容的一部分,但同时可有效利用来进行其他同类群体项目的宣传、动员甚至是落地。例如社区跳蚤市场可承载社区环保教育、社区手工技艺交流展示等脱离原项目意旨之外的内容,老年人电脑学习和便民理发等项目已聚集起来的老年人群体,也可以成为其他为老服务项目宣传和实施载体。因此建议在下一步工作中,有意识、实质性地加强各项目之间的协作与联动,即借力使力,借台“唱戏”。一方面,实现针对同一人群的服务内容延展;另一方面,丰富单一平台的复合型功能,前者可以提升项目回应居民需求的深度,后者可以拓展项目惠及居民需求的广度。
3.培育在地化的支持团队力量。社区居民参与热情的激发、参与能力的培养、项目落地的协调,外部资源对接等,均离不开在地化力量的长期陪伴和支持。而社区工作者长期扎根于社区,与社区居民具有天然的亲近度,同时具备一定的专业性和可塑性。因此,后续项目实施中,可进一步加大对社区工作者的理念影响和能力建设,充分发挥社区工作者在调动居民参与、辅导优化居民项目、协调项目落地、对接内外部资源等方面的作用。
4.进行现有机制本身的再创新。社区提案大赛主要目的在于鼓励和支持居民以项目化的方式参与社区治理,为社区居民参与带来新路径的同时,也增加了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门槛和难度。因此,在下一步工作中,可重点探索对于那些有极高热情但由于能力水平、时间限制、身体状况及其他原因无法承诺以持续数月的项目化形式参与进来的社区居民,是否有更加便捷有效的渠道可以支持到他们。比如通过设立社区微基金,成立以居民为主体的社区微行动评议会,鼓励更多的居民以微小的行动参与到社区问题的解决之中,并建立社区居民动态化的项目提案机制,从而最大程度的提升居民参与的广度及营造人人参与的社区氛围。
作者为北京里仁社区建设促进中心 黄小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