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作为支持方,您一开始就一直跟进这个论坛,对论坛是比较清楚的,有没有什么环节是您之前没想到,来了后发现,“哎,他们还做了”?
伍松:整个环境的布置是没想到,EV做了。包括会场外围的布置、图书的陈列,甚至在舞台上都会放一些适合儿童阅读的绘本,在你随时会经过的走廊、过道,都会看到一些让人眼睛一亮的海报,是一些社团对自己的展示、公益机构对自己的介绍……看得出来做得很用心,这样整个氛围就会把人带入益微论坛中,给人一种整体的感觉。平常的会议只是听或者谈,还有种是不用听,也不用谈,是用眼睛看,或者是用心去感觉的东西,这个是没想到益微论坛有的。
问:有没有什么议题,是您发现应该有,这次益微论坛尚未涉及的呢?
伍松:这个论坛前期时就跟我有很多的沟通,我之前提的建议基本都体现出来了。但有一块,我觉得今后可以作为一个亮点。一个是乡村夏令营所在地学校的校长,我觉得今后的益微论坛该给他们更多的机会,让他们来谈论自己的想法,谈自己学校的夏令营,包括夏令营做得不好的地方,都可以听他们的意见。因为乡村校长是乡村夏令营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他首先要欢迎和认可乡村夏令营的意义和价值,同时要顶住压力来做。另一个方面,当年大学生去做夏令营或支教的时候,学校里面的那些,那个词可能不太好,就是“被支教”的学生,是大学生开展活动时,参与进来的农村的孩子。后来他们长大了,也变成大学生了,甚至可能大学毕业了,离开了他的乡村,或者回到乡村完成他的成长。我觉得可以邀请他们来做分享。
问:这次论坛其实他们也有一些露面,但比较少,您是期待他们可以有更多展示和分享?
伍松:对。不光是益微论坛,在很多关于教育的会议上,或者话题中,这几年来,都有一点点忽视他们。往往都是专家、教育的执教者在不断地谈论,或者在拨开重重迷雾给大家指明方向。但是教育一定是人和人之间的互动,人和人之间的启发。所以有老师就会有学生,有大学生就有乡村学校,他们实际上在乡村夏令营里是平等的、都是主体,应该都呈现出来。我们应该更多地知道,在过去应试教育在不断的恶化、应试教育的链条在不断地收紧,但我们也看见一些可喜的尝试,那么在参与的过程中,学生是什么样的感受,他们有什么样的想法,也应该让他们发出声音来。
问:从去年的“新支教研讨会”第一次公开提出“乡村夏令营”,到现在的益微论坛,您感觉这过程中,乡村夏令营的讨论有什么样的变化?
我想至少在人的认识层面,就不一样了,更多的人认识到乡村夏令营的意义。很多时候不仅仅是一个名字。很多人说,名字不重要,真正做什么才重要。我觉得两件事都重要。中国古人讲,名不正言不顺。很多时候,我们找到了一个恰当的名字,也就是找到了一个恰当的定位,找到了一个恰当的心理预期或愿景。所以,差不多一年以来,我能感觉到,大学生支教的相关人员,不管是大学生还是公益机构、专家老师、顾问,他们都认为,用“乡村夏令营”来取代以前支教的说法,更恰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