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心墙,“运动式”的发展
还记得么?去年12月底,伊朗“友善之墙”的事件在社交网络上刷爆了屏,很多人被感动了,于是手指一动,转发、点赞,让这则新闻得以大范围地传播。
很快,全国各地涌现出了市民自发改造的“爱心墙”,效仿的城市一时之多,简直让人眼花缭乱:昆明、北京、成都、贵阳、长沙、郑州、天津、青岛、呼和浩特、贵阳、金华、温州、开封、驻马店、汕头、珠海、柳州……
这些爱心墙,让人们尤其是当地居住的人,感到了自豪——看,中国不缺有爱心的人,我们也关心流浪汉和弱势群体!于是,他们去自己所在城市的爱心墙围观、捐赠、拍照、继续发朋友圈。
然而画风突变,接下来发生的事是这样的:
2月中旬,昆明北站隧道一爱心墙启用不到10天,就因无人打理而变身“垃圾场”,被辖区街道办取缔。2月15日,爱心墙的取缔被中新网报道。中新网报道后仅过了1天,2月16日,辖区街道办考虑捐赠和受助双方的需要,又撤销了取缔,改为放置爱心桶并加强管理。但没过一天,爱心桶又被偷了!
昆明北站隧道内爱心墙变成“垃圾场”
昆明网友@蘑菇在锤子便签发帖说:
“大人们总是说着漂亮话,做起事来尽整虚的。 多数人其实就是借着这里来丢掉不想穿的衣服吧,好多都是夏天的单薄衣裤,丢过来堆成垃圾山,还不如别拿呢。以为打发叫花子,实则打了自己的脸,若真要帮助,拿些家里多余的衣架来挂起在地上的衣服,都比现在的状况强。“我觉得暖心墙神马的,要做的不仅仅是捐衣服,更重要的是能让受助者感到他们得到了作为人的平等和尊重,这才是意义所在吧。不管是穷人富人,都一样的是人啊,如果有家有住,谁想流落街头无家可归。虽然我们做不到改善贫富差距, 虽然我们能力有限,但是能够给予别人关爱的时候多一点尊重和友善吧,哪怕只是很小的细节 ,哪怕只是看向别人的一个眼神,别用恶意揣测他人,就算做不到帮助,也起码不要再伤害。
在全国其他城市,爱心墙面临的问题也都类似:
►无报批
►影响市容管理,增大环卫工人工作难度
►缺乏市民教育和引导,围观者众引发道路堵塞
►捐赠规范的缺失导致不合格捐赠品的出现,衣物未清洁导致防疫卫生隐患……
而爱心墙的命运,也大同小异:被叫停、被要求报批、迅速“脏乱差”化,等等。
为什么是爱心墙?
回过头来看看,公益组织形式种类繁多,但是像爱心墙这样,可以在短时间内影响这样大量的人群、调动起人们的热情的并不多。你可能不知道,伊朗爱心墙绝不仅仅是影响了中国,更是红遍全球网络,散播到世界各地,包括土耳其、巴基斯坦、美国都有了民众自发设立的爱心墙。
那为什么是这种形式,容易在短时间内爆发极强的影响力呢?
有几个原因:
1、发心单纯。在发源地伊朗,爱心墙设立的初衷是:天气寒冷、让流浪汉有冬衣御寒。流传到国内,也仅涉及衣物捐赠,不涉及其他类别的公益捐助,更不涉及系统性的公益计划。仅仅先从当下最急迫的需求出发而不是抒发宏伟大愿,越是这样单纯的发心,越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2、参与简单。只需要把自己闲置的衣物拿到爱心墙并挂上去,这个行动门槛很低,很容易做到。
3、融入创意设计。墙面彩绘、装饰,为爱心墙增添了一抹浪漫色彩,也更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和提升好感度。
4、人性化的形式。爱心墙这种捐赠形式的设置,避免了受助者与捐助者碰面的尴尬,能让受助者的自尊心得到较好的保护(类似的例子,还可联想到有名的“待用咖啡”、“待用快餐”等)。
而对于我国当下环境来说,还有其他的原因:
比如没有风险,捐一件自己不再需要的衣服,并不像去扶一个倒地老人那样会让你破产;
再比如解决了信任问题,一方面人们对于官办公益机构的不信任、和对于民间公益组织的不了解都比较普遍,而爱心墙省略了这些中间环节,能让捐赠品直接到达受助者,另一方面爱心墙的设置是在开放的公关空间,比起封闭的办公室和室内环境,这无形中给人一种较为透明、公正的印象,这些都有助于提升人们的参与度。而爱心墙问题频出后,有些城市的相关部门建议“将捐赠点转移到社区内或民政局”,可以想见,如果这样做,人们还会这么热情地进行捐赠吗?
昆明爱心墙变“垃圾场”被BBC报道分析完爱心墙被广泛接受的原因,也就不难看出,正是因为爱心墙设立初衷的单纯、形式的简易,所以各地出现的爱心墙,也都由市民自发设立,所以我们也可以理解,在爱心和热情之外,他们大多没有考虑到其他方方面面、事无巨细的问题:这样做会/可能会出现哪些问题?如何应对那些问题?是否需要城市管理相关部门的介入?如何介入?爱心墙的运行是否具有可持续性?怎样才能保证其持续性?
我们也可以理解,有些发起者,尚且是在校大学生,由于经验所限,欠缺制定详尽计划的能力。毕竟,专业的事情要由专业的人做。
另外,查了一下当时各地爱心墙刚出现时、媒体的一些报道,发现很多标题是:
“伊朗爱心墙有了XX(城市)版”
“伊朗爱心墙,我们XX(城市)也有了”
“伊朗爱心墙不仅温暖了伊朗,也改变了中国”……
而这些报道的内容大多停留在简单的事实陈述层面:告知爱心墙所在的地址、采访一下爱心墙的设立/改造者、再采访一下前来捐赠衣物的市民的激动心情,等等。
这些报道除了陈述事实,就是感动和自豪,却没有提出问题。可是,提出问题才是媒体的天职,只有提出问题,才可能引导各个领域的人和组织更深入地参与进来,思考更优良、更具可行性的解决方案。
不过还好,也有一些地方媒体给予了及时的引导和有效的建议,并提供了群策群力的公共渠道,没有停留在简单的事实陈述和浮于表面的感动上。
厦门的经验
在全国这么多出现爱心墙的城市中,还有一个独特的案例“一枝独秀”——那就是厦门。
目前来看,厦门的爱心墙仍然得以保留,并且仍然有人不断在捐赠,而爱心墙在运行的各个环节有所改进,表现在:
►灵活变通
春节期间,墙上贴了一张告示,说明春节期间不接受现场捐赠,爱心人士可到别处设置的临时捐赠点进行捐赠;
►补全流程
相关手续已经在街道的协调下办理当中;
►规范管理
街道相关工作人员每小时进行巡逻,把多余的捐赠衣物拿走,保证道路畅通。目前收到的数万件衣物也主要放在街道提供的临时仓库里,接下来将和一些慈善机构共同探讨要如何妥善处理这些爱心物资,比如把多余衣物寄往偏远山区;
►市民教育
爱心墙下“只取不捐”,号召市民不要围观,以防止道路堵塞。
除此外,街道还牵头举办了一个关于爱心墙的座谈会,让工商、公安、城管部门以及当地的社会公益组织共同讨论相关问题的解决方案……
厦门鹭江街道的爱心墙井然有序
有人还捐赠了鞋子和水果
厦门是唯一一个由政府参与引导、民间官方共同探索的案例。厦门政府部门的积极参与和行动措施,更反衬出其他城市政府部门直接叫停的简单粗暴。虽然他们也表示对这种公益形式的积极意义的认同,但是却没有拿出包容的心态看待所出现的问题,并创造条件、改进和优化之。简单的叫停,除了让那些真正付诸行动表达爱心、进行捐赠和关注此事的人们感到挫败,还能有什么作用呢?
另外,相较于有些城市相关部门建议的“将捐赠点转移到社区内或民政局”,厦门爱心墙发起人陈先生认为,“保留爱心墙这一形式可以让需要的人更容易获取衣物,并且有利于宣扬城市的温暖,具有符号性的意义。”
我们都希望善心能结善果。
爱心墙,这一次轰轰烈烈的、“运动式”的公益行为,来得快、去得快,不免太让人可惜了。在借鉴和参考国外有价值的、好的创意时,如果我们能因地制宜,在行动之前多思考、多分析,调动不同领域人们的资源,找到专业的合作伙伴,制定出更明晰、更具实操性的行动计划……在努力做好这些种种之后,才有可能(还只是有可能)实现我们的初衷。毕竟,整个社会是一个错综复杂的庞大系统,很多时候,越是单纯的心愿,越是难以达到,或是变得离题千里。
即便如此,运行“爱心墙”,真的很难吗?真的困难到必须立马叫停、一点也不再尝试不再努力吗?恐怕很多人不会这么认为吧。
链接
新华社采访爱心墙发起人之一、德黑兰跨校学生组织赞亚兰的负责人法拉赫 (部分内容)
记者:为什么会想到设立“爱心墙”?
法拉赫:此前在伊朗另外几个城市,如大不里士、马什哈德有类似行动。去年9月,我们 赞亚兰决定在德黑兰首先发起“爱心墙”,本来只选在瓦里阿萨路地下文化中心一处,后来民众的热情太高了,又拓展到其他三条街,又有其他民众自发设立“爱心墙”。现在德黑兰已经有几十处“爱心墙”了。
这一方面,帮助穷人的理念原本植根于伊朗的文化和宗教中;另一方面是为了环保,希望人们不再需要的衣物能够循环利用,节约资源,减少对环境的破坏。
记者:“爱心墙”行动的资金从何处来?是否得到政府支持?
法拉赫:行动资金都是我们学生自掏腰包,核心成员有30名,外围成员超过300名。虽然我们身为学生很穷,但幸好我们只需要点燃早已在民众爱心中的火焰,所以总共并没有花费多少钱。
我们也想向世界表明,即使只用很少的资源,也能做成大事。在这一过程中,政府给与了我们许可和支持。
文/Aminta (wechat: aminta_t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