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第一个工作:世界宣明会云南新疆区域办武定项目办。
这是我的第二个工作:云南发展培训学院,参与小额贷款项目和农村社区幼儿班建设与发展项目。
这是我的第三个工作:香港乐施会剑川项目办,参与农村可持续生计项目。
“大家好,我是杨荣臻,曾就职于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全人教育义工服务课程讲师,也曾任职于国际救援与扶贫发展组织。我是云南省参与性发展协会会员,大爱清尘珠海工作站发起人之一,以及上海真爱梦想公益基金会华南区珠海团队执行人。
本期的【SE闪聚】我将以自己的过往经历来分享参与式社区发展。”
如何进行社区选点
国际组织一般都有政府合作关系,至少是省一级政府合作关系,所以他们的选点一般都与政府密切合作。我第二年工作曾参与的选点,基本都是县域层面的,由项目办和县负责联系政府部门联系,与政府官员深入沟通,了解政府的考虑,然后在几个选择中都要去实地考察,并与当地乡镇政府官员沟通交流,去社区交流。
我们会收集这个乡镇的相关资料,基础性的信息,以及了解有所侧重的信息。比如,宣明会的主旨是“儿童为本,区域发展”,那他的信息收集就会考虑侧重儿童,当然也包括社区的经济、社会等情况。
这些都是这是二手资料收集,关键还是与当届政府官员的沟通交流,面对面的交流,以及最最重要的部分是去到社区(村,自然村等)。
入户随机分层抽样调查,有相关的调查表,有访谈技巧的培训。一般情况下,进入一个乡镇做项目是必然的了,但是进入哪一个社区(村)工作是经过考虑的过程。一般情况下,进入一个乡镇做项目是必然的了,但是进入哪一个社区(村)工作是经过考虑的过程,比如社区贫困程度,社区居民关系,干部的状态等。
如何进行社区需求评估
之所以说大规模是因为在一个月或两个月的时间里,我们基本都在村里呆着,入户调查,以及社区会议,抽样比例达30%。抽样样本经过多方认可,调查信息需要确认等原因,同时这也是一个让社区熟悉我们的过程。
另外就是需求评估,这个过程中我们非常需要对社区有初步了解,但是一定要把握社区居民为主体的理念和状态,社区居民为主体是参与式发展的核心。
怎样做到社区居民主体的调查和需求评估:首先是获得政府的认同和理解,另外就是社区不同利益群体的参与,还有一个办法就是开大会。大白纸,彩笔,PLA方法(社区资源图,季节历,历史大事记,农事历,十粒种子技巧)是我印象深刻的社区参与的工具。
在社区中,有关键人物访谈,有村干部小组访谈,有需要还会考虑女性村民小组,男性村民小组,儿童等不同的群体。我今天给大家推荐的《在参与中学习与行动》是非常值得一看的一本书。
例如,做季节历,我们在大白纸上标出十二个月,然后了解他们基本有规律的主要行为,并且有需要的话,就了解他们手里什么时候缺钱,什么时候钱多一点,然后根据他们的时间来确定我们小额信贷项目的放款时间,还款周期,最终还款日等。
社区需求评估每3年做一次,与地方政府或部门一起,通常也是召集社区开大会,大白纸摆开,让大家说说自己的想法,和未来3年想要发展的发展,并用TST(即十粒种子技巧)来让社区居民自己说这些发展想法的重要程度,以至于我们的项目规划都是以社区居民的决定为依据的。
问题树分析和核心问题探讨
我相信大家对这个也许并不陌生,但是操作确实是一个较为复杂的过程,在社区的信息收集和调查,以及需求评估过程中,最重要的是跟大家(社区居民为主体,当地乡镇政府,相关部门,我们自己内部)达成对社区发展的共识。
可外人毕竟是外人,社区发展还是他们自己的事情,所以在他们充满发展期待和欲望的时候,在他们最想解决某个问题的时候的支持才是支持,要不然我们很容易陷入某种想当然当中。
比如我作为一个外人觉得他们自己在公路边摆的石头很影响环境和安全,可村民会在晚饭后坐在一起聊聊家里的事,聊聊村子里的事,那是他们的公共空间,而外人,特别是手里有权力的人会觉得那影响市容,影响安全,让他们去拆掉,去其它地方给他们建公共空间,但是空间建起来却空置着,这样的教训我也曾经经历过。所以问题树分析,核心问题的探寻一定是社区认同的结果,而不是我们自己在办公室里面做出来的。
涉及一些民族,宗教的时候,涉及社区内部关系调整的时候,涉及价值观,涉及情感,涉及社会关系的所谓问题,不要是我们这些外人认为的问题,而必须是他们认为的问题,当然我们只是提供平台让他们充分表达,并让我们知道而已。
当然我们的意见也会在里面,比如我们会说周围哪个村子他们是这样做的?这时候你得到的回应要么是说情况不同,要么是说对哦,其实也挺好的,所以我们的意见建议,政府的意见建议他们都会非常认真的聆听,毕竟有关他们的发展。
问题树是分析还需注意问题之间的逻辑关系,例如饥饿导致营养不良,但是营养不良不只是饥饿造成的。还有路远导致回不了家吃饭(或者说赶不上下午的课),而导致学生不回家吃饭,而导致饥饿,而不是路远导致饥饿。
我看过我的学生拍过一个视频,通篇都在说贵州某学校学生上学路远,穿鞋很烂,但他们后来不是去解决路的问题,而是去修学校,这就是没有理清楚问题之间的逻辑关系,和想当然的事了。
由此我们可以建立目标体系了,目标可分为任务目标,过程目标,遵循SMART原则,这里不再深入。
现状与问题,主要实现手段,衡量指标,目标。做成一个表。我曾参与较多的小额信贷项目,操作逻辑基本是这样的,经济上的贫困,社区的关系,权力的建构,都在小额信贷项目中能回应出来,重要的是小额信贷项目本身并不一定是目的,而是实现目的的手段。
关于参与式社区发展,我的几个故事
故事一
作为一个刚参加工作的人,懵懂缺乏经验。记得去社区做社区基础线调查和需求评估,除了与社区村民开会外,也要做一些家访的工作,尤其记得当时去的一个家庭,父亲跑了,留下嗷嗷待哺的两个小孩,和一个一直在哭的母亲,听她说家里面的困难之后,我心情很难平复,心想力所能及的给她一点支持,尤其记得当时身上正装着181块钱,访谈结束准备离开之前,我想把钱给她,而我正好把这个想法告诉了我们项目办的开车师傅,然而他跟我说:“你不要这么做!”
故事二
2004年,我亲历自身参与的一个国际扶贫与发展组织在中国大陆某县项目办公室的“三年事工评估”,即从财务审计和项目绩效两大方面评估该办公室的工作成效。“事工评估”团队是由该国际组织在大陆其它区域办的区域代表牵头,由在香港的财务内部审计团队人员3人,其它区域办综合发展项目发展工作者若干,该区域班其它项目县域的项目官员等人组成。评估从该项目办官员介绍3年间工作成效和困难挑战,展望预期开始,主要对已发生的项目活动做出评估。评估为期一周,内部审计团队主要负责查账,其它成员分组对各项目进行梳理和实地调研,核实项目成效特别是财务使用效率问题。
一周末尾,按惯例“事工评估”团队将就调查评估的结果做汇报,与该项目办的成员交流。其中内部审计团队的财务审计结果亦是反馈内容。我认为,一次严谨和富有效率的评估工作最重要的是让当事项目办了解评估结果。整体上看,评估非常有质量地起到应有的效果。相互之间的交流也坦诚。
但是对于新入职不到一年的我而言,这次评估促使自己和所在团队反思,并且是强大的震撼。尤其印象深刻的是内部审计团队的报告,以及现场发生的争论。我主要是把记忆中深刻的几个内部审计结果反馈作为事实先与各位分享。
内部审计团队的结果反馈:认为××空心砖制品厂以小额信贷模式运作,并在责任主体不明确的微型经济体中存在非常大的隐患;认为项目办在推广杂交玉米项目中与村民签订合同和联保合同时,由于工作量大,工作不认真等情况,出现合同签署不规范,村民签署造假,村民手印造假等情况。
回应慈善公益伦理中关于公正的概念,重点阐述第二个评估结果现场引起的争论。
项目办同事包括事工评估团队的其它项目办官员认为,内部审计团队关于财务流程和手续过于苛刻,与农民交道时操作难度非常大。审计结果也说工作量大和工作难度大的问题,但是还要求项目办必须按照财务要求来做,未能从财务角度考虑工作流程的便利化并符合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内部审计团队则认为,根据大陆《合同法》的规定,必须是项目办作为法人主体与作为自然人存在的村民户主签订合同,并且在合同上必须有其它联保小组成员的签字,以确认他们愿意为该合同约定事项进行小组联保。
在此案例中,该国际扶贫发展组织的“事工评估”,尤其是财务内部审计,被视为“自律”行为,亦即作为一个慈善公益组织存在,须进行严谨而且向资助人交代的审计工作。同时,据称该国际组织同样有外部审计,即国际审计公司审计,并公布年报。在如此主动接受外部审计的情况,同样也需要法律的约束,即涉及该组织回应社会公平正义的方向和问题,法律应该提供方向,战略,提供监督,提供思路,让组织更有从全局考虑的视角。案例中关于内部审计过程中的争议,同样需要法律的支持和约束。
故事三
当年我也曾经做过预防艾滋病宣传教育项目,一开始我们的活动主要是集中在针对中小学生的预防艾滋病的宣传教育活动,第二年开始,计划针对县域内的一些高危群体,如性工作者,性消费者等开展活动。由此办公室的同事积极讨论如何开展,大家都会谈到关于性消费者宣传教育的事情,观点差别很大。记得当时的项目官员说,“不管他嫖不嫖,只要他嫖得安全”。
故事四
有一天,办公室来了一对夫妇,带着自己的女儿,女儿14岁,全身被衣物包裹着,漏出个紫色的头,父亲说:为了治疗孩子的病,我们已经想了很多办法,而且也去教育局,民政局等可以找的机构都找了,她们也给了我们很多支持,可是对于女儿的病情来讲,只是杯水车薪。后来有人给我们说,你们去**项目办试试看吧,我们就来了,求你们救救我的孩子。
“银屑病”!我们同事都觉得她们家里的情况特别困难,可最大的困难是这个孩子不是我们项目点的孩子,重大疾病支持的项目一般都发生在项目区域内,哪怕最终同事还是希望通过与中国办的联系来尝试沟通,但最终还是被拒绝,我们很多人包括同事,领导都感到失望,但也只能接受这个结果。
对于这几个故事,我无法一一解释,不过我想以摘选自《慈善的意义与使命》中的一段话来做个总结,也算我的一种解答,与大家共勉!
“如同慈善一样,世界改良论者虽然处在乐观和悲观两极之间,但肯定并非位于两者的正中央,而更倾向于乐观主义。在慈善文化中,有很多近乎乌托邦式或者至少很热情的因素,设计那些规模宏大、费劲的改良运动。同样,慈善和世界改良论者都依赖于希望。即便面临不幸,世界改良论者仍然满怀希望。世界改良论者会受制于人类社会中一些非人道和残酷因素的范围和强度,但对他们来说,最坏的原始和野蛮并不会引发绝望,反而会带来为文明和大众献身。同样,在世界改良论者充满热情地寻求让世界更好的路径的同时,他们可能会过于确信自己知道真相和方式。
世界改良论者接受一些违背直觉的感觉,比如人类不仅会从自己的利益出发,还会根据甚至超越自己的能力来观察和行动。人类天性是我们会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环境中,或多或少地显露出(善与恶)两方面的特性。随着道德观念在我们的多元化中不断得到分享和发展,世界改良论者期望和接受宽泛的道德观念,即便这些观念不会全部相容。世界改良则会通过各种改善社会的努力得到体现。
世界改良论者并不是激进人士,也不是保守派和极端主义者;他们可能会在极端的情形下冲向路障,但他们绝非乐意如此,而且通常是极不情愿的。……但大多数情况下,世界改良论者却要冒着受到责难的风险,不是因为其所持的激进而是因为其折中主义和相对主义的态度,他们常常被指责为不实际的社会改良家,将会向其他卑鄙的骑墙派一样被撞倒。但是同样地,如何在慈善总表达世界改良论,依赖于时间、地点和当时的各种背景。
世界改良论者会努力变得容忍、公平、思想开放,但他们还肩负着结束争论、达成结论、进行判断、做出选择、实施计划的责任。有时这一行动会和以前的敌人一致,有时则会相反。但世界改良论者对于文明和开放社会的尊重总是远远超过野蛮和封闭社会。
世界改良论者也意识到人类的努力可能而且常常会被错误地引导。实现良好目的的方式中常常暗含不良的内容,而实现慈善的方式中也会暗藏着憎恨。而世界改良论者关于人类的观念中,也包含着要知晓通过志愿行为寻求“更好”和“更好”本身之间的不同。”
Q&A
Q:杨老师您好,之前我们到过下面市县做社区调查,我们跟乡镇的地方官员沟通的时候发现,他们直接问我们想干什么,然后要干成这些事情的话,能给他什么好处?碰到这种情况应该怎么处理呢?
A:跟他说在其它地方的经验,如果没有其他地方的经验,就说我们计划有什么什么,但是还得要社区居民来决定。另外上一层政府的介绍或者与他们相熟的其他人或组织的介绍是必要的,不要太突兀,不要太突然。
Q:目前我正在筹备一个芳香抚触的项目。主要为医生和护士提供精神舒压,缓解情绪压力。目前整个项目由我个人支付承担费用,我想知道在过程中怎么才能获得政府上层的支持呢?
A:是不是先有医院反馈或评估报告,特别是访谈,而不是数据,先有一些基础才去考虑申请政府的支持,政府的支持也是需要考虑这个影响或效果的。
Q:宣传教育类服务应该属于公众意识层面的服务(如案例4),这类服务在设定目标和评估效果时应怎么做?
A:案例4,我想表达的可能还主要是有所为有所不为。意识层面的评估太难,但可以有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试试做行动研究。
Q: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估依旧很难,有没有一个系统的理论可以指导评估?
A:目前我有一本书可推荐你参考,但是是有关环境的《环境意识及测评方法研究》王民著,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它里面提及众多意识层面评估体系和框架。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