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山水自然保护中心的农村气候变化项目访谈

 

采访者:社会资源研究所,以下简称SRI

被采访者:山水自然保护中心项目官员李小龙

时间:2015年11月

 

 

SRI:请问你们开展过哪些气候变化工作?

 

       李小龙:我们气候变化工作的地点主要在云南,之前做了一个叫“饮水思源”的项目,是基于社区水源林的气候变化适应方案,此外还做了一些森林生态系统服务的研究工作。

SRI:你们开展这些工作的背景都是怎样的?

 

       李小龙:我们一直在中国西部地区做生态保护工作,西南山地和三江源一直是我们关注的两个区域,尤其西南山地是全球34个生物多样性热点区域之一。我们的工作思路是基于社区开展保护工作的模式。在2010年前后,云南出现了比较严重的气候异常,主要体现就是干旱,当时很多农村社区出现了用水危机,连饮水都有困难。从那时起我们便开始关注气候变化对农村社区的影响。我们关注农村是因为像云南这些比较偏远的山区,村民基本上是靠天吃饭,所以气候变化对农村人口的影响是非常直接的。

      

       我们在2010年前在云南保护区和保护区周围社区开展项目时还没有太关注气候变化,从2010年起,干旱对村民的影响实在太明显,而这可能是由于气候变化造成的,我们便开始关注这一块的工作。

SRI:“饮水思源”项目具体包含了哪些工作内容?

 

       李小龙:我们总共开展了两期“饮水思源”项目。刚发生干旱的时候,我们发现保护区的干旱并不明显,当时其它农村社区的缺水问题非常紧迫,所以我们的第一步工作是跟保护区合作,希望将水从保护区引到周边社区,等我们解决了村民的燃眉之急(饮水)后,我们开始思考,保护区和社区离得这么近,为什么在干旱的时候保护区里面有水,社区没有水?

      

       后来我们发现社区周边的森林被大量砍伐,种上了橡胶、核桃等经济作物,变成了经济林。而保护区因为有立法保护,森林被保护得很好。我们知道森林的水源涵养功能是优于社区的,因此保护区的气候变化适应力会更强一些。鉴于此,“饮水思源”项目第二期便开始做社区水源林的管理和恢复,让村民好好管理和保护剩下的林子。我们同时也在其它被破坏的区域开展恢复工作,种一些更能涵养水的树种,这是第二步工作。

      

       第三步,我们在思考能不能从科学角度去验证保护区的天然林和社区的人工林在涵养功能方面有多大差异。于是我们就在当地开展了一个科研项目,这是我们目前还在做的工作,饮水和水源林的管理已经差不多完成了。当2014年当地再出现干旱的时候,已经不会对村民产生明显的影响,周围其它社区看到我们的工作以后,也主动地去和当地保护区协商饮水。

SRI:你认为以上项目是如何体现恢复力(resilience)的?

 

       李小龙:一开始其实我们并没有想恢复力的事,当问题出现的时候,我们就想着用适应力的思维来解决问题。在缓解气候变化问题时通过森林碳汇等方式虽然有效果,但它是一个非常缓慢的过程。当时干旱情况特别紧急,我们需要思考解决眼下的问题,利用森林系统的服务功能,帮助村民提升适应能力。我认为利用resilience的思维方式解决问题,这种方式更加直接,能解决农户当前面临的紧急问题。

      

       就以帮助社区饮水这事来说吧,因为符合村民的需要,村民是非常支持的,参与项目的积极性也非常高。我们的办公地点在北京,距离项目点较远,因此很多工程都是当地老百姓投工投劳完成的。此外,当地保护区和政府在看到效果以后,便自己开始做。比如在大理云龙天池,出台了一个“水源林保护制度”,这个制度是什么含义呢?举例来说,如果一户村民的林子在村里的水源处,那么这片林子对于涵养村庄水源就很重要,如果这个农户不砍伐这片林子,政府就要给他一定的经济补偿。

SRI:你们给当地社区提供了哪些支持?

 

       李小龙:首先是资金支持,我们为他们提供了饮水工程的资金。其次,村民本身是想保护自己的水源林的,但他们不知道保护的方法,所以我们在做水源林保护协议的时候,会给他们提供一些技术支持。第三,村民们想在水源林消失的地方,重新恢复水源林,但是他们不知道该种什么树,怎么种,后来我们请了一些林业方面的专家给他们提供了一些支持。

SRI:除了解决村民的饮水问题,你们的工作对村民还有哪些影响?

 

       李小龙:在水源林管理这一块,社区开始自己制定水源林的管理协议,推行水源林生态补偿制度。目前“水源林恢复”这一块儿的工作效果还不明显,刚种上的树还没体现出对水源的涵养功能,等树慢慢长大,其水源涵养能力才能体现出效果,这是一个比较长期的过程。

SRI:在项目执行过程中你们碰到过哪些困难?

 

       李小龙:主要是转变村民意识这方面。对于村民来说,他们要砍伐木材去卖、去盖房子。对于我们来说比较困难是地方是让他们理解森林破坏会加剧缺水问题,我们当时花了很大力气和保护区一起去做宣传教育工作。

SRI:你们在社区开展工作的过程中,有哪些经验?

 

       李小龙:首先要平衡保护与发展的关系,在项目开展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保护区的工作和社区发展是对立的,保护区要保护森林,村民要砍伐森林获取木材。但是在这个项目中,保护区为社区饮水,社区要保护林子,他们二者的工作是互利互惠的。在后续项目的设计中,我们也会继续考虑如何把冲突变为相互支持。其次是要基于科学,比如我们发现保护区和社区受到干旱的影响不同,我们需要对此做科学研究,只有立足于科学的解释,我们才能更好地推广工作。

SRI:你认为项目存在哪些不足之处吗?

 

       李小龙:首先,我们在做饮水的过程中缺乏一些水质调查工作,只在其中一个项目点(腾冲桥头村)做完饮水过程后做过水质调查,发现水质很好。但在其它项目点就没做水质调查了。

      

       其次是在整个饮水工程的实施过程中缺乏技术标准,比如说水管应该有多长、多粗、什么材质、以及布设方法等,这些都是当地居民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做的,所以我们会有一点儿担心这些工程缺乏标准会不会对水质有一些影响。这两点是我认为我们做得还不够的地方。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自然保护  自然保护词条  气候  气候词条  山水  山水词条  访谈  访谈词条  变化  变化词条  
公益

 中国滋根简报3月刊

中国滋根简报(二00九年三月总第九期)本期主要内容* 湖北山村陋校的“生态”首创* 劳动基地:劳动中学习,生活中成长*  河北农村环境小调查...(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