脸谱故事
脸谱系列故事,是让爱更有力量——“心动力”公益职业人全国联聘的活动栏目之一,通过公益人的真实故事,希望让大家了解:公益,是一种职业,也让我们看到了更多可能性。本期故事:《这次,我们不谈情怀》,如果你也是一个实干派,公益欢迎你!
情怀当道的时代
对于公益,你是否
看腻了眼泪和热血,听腻了奉献与牺牲?
今天,我们不熬鸡汤
几个普通公益人的职业故事
情怀之外,也有很多精彩
“大表姐”:留美回国,遇见自己的“如此最好”
我是爽爽,现在是瓷娃娃罕见病关爱中心(以下简称“瓷娃娃”)赋能发展部门的高级项目主管,主要负责为罕见病、残障青年进行赋能培力。
他们都叫我“大表姐”。一次,我带了一块1000多元的手表去某银行的筹款party,被银行的伙伴劝我把表摘掉,“无辜”得名(笑)。
在我还不是“大表姐”的时候,因为大三时的一段义工经历,觉得公益有意思、有意义,于是在中国传媒大学本科毕业后,去往美国学习了和社会工作相关的专业——康复咨询。学业和毕业实习都很顺利,但我还是决定回国。其实没有什么伟大的情怀,只是中午大家在办公室都吃沙拉,我都不好意思吃包子(笑)。
回国后发现,国内公益行业发展得如火如荼,我的选择空间也很大。国际NGO和大型基金会相对稳定、体面,但我觉得,我还年轻,正是积累经验、锻炼自己的阶段,如果真的想做事情、想知道如何做事情,就一定要到“现实”中去。所以,我的简历都投向了操作型民间组织。
瓷娃娃的面试是在越洋电话中进行的,创办人奕鸥和我聊了很多她对疾病与残障的理解、对于公正平等尊严的追求以及生命影响生命的信念。不久后,我就坐上了底特律到北京的飞机。
2013年5月,我的职业公益人生涯正式开始了。前几个月是“学习期”,我把自己变成了一块海绵,用力吸收着与工作相关的所有知识和信息,在这个领域的经验也慢慢积累起来。
半年后,我对机构项目有了创新构想,并得到了奕鸥的支持。受残障历史中“自立生活运动”的启发,我们决定发起罕见病领域的自立生活项目——着眼于每个罕见病个体的生活,支持他们独立自主的决定自己生活,并对此负责。
这是这个项目在中国的第一次尝试,一切几乎都要从头开始。我一边做一边学——从公益领域的专业能力(如,项目管理、项目申请书撰写),到罕见病领域的病理知识;从宏观的罕见病群体需求调查,到微观的病友的沟通策略……在此过程中,通过对国际残障权利运动的历史、残障的社会模式、自立生活中心运作模式的回顾和参考,将在美国学习的专业知识和国际上的先进经验,运用到了本土实践中。
“自立生活项目”的从无到有,有很多艰难,也有很多美好——对项目而言,有看得见的成长,有试错和调整的空间;对自己而言,有对自我的深度探索,有对能力的全方位历练。在瓷娃娃的工作环境中,我可以自由地把投入产出比暂时放到一边,去专心思考怎样才是罕见病群体的赋能培力、个体成长的意义、社群行动的意义、如何改变才能达成目标……同时,也能安全的说出我的个人发展规划,并且得到团队无条件的支持。
在公益领域已经三年了。人这一生,三分之一的时间都是在工作。既然工作和生命联结得如此紧密,那应该是“还凑合”呢,还是“如此最好”呢?
很多朋友觉得我在做“伟大的事情”。但其实,公益人就是个普通的职业,我选择它只是因为,它满足了我对“创造”和“变化”的渴望、给了我很多空间去寻找值得专注去做的事情,并且让我觉得自己的生命“如此最好”,而已。
侯蔚霞:只有它,能给我四年如初的“新鲜感”
我是侯蔚霞,北京“活力社区”的执行总监,负责机构的日常运营管理。
作为一个好奇心非常强的人,我对新鲜事物有很大的热情,容易有新的目标。1997年,我从中国人民大学日本语言文化专业毕业,工作数年后,同龄人大多已稳定下来,我却“不安分”地跑去日本留学,攻读社会学硕士学位。
留学归来,我进入了一家企业的社会贡献部门工作。4年后,”不安分”的心又开始躁动,我跳槽到了活力社区,成为一名志愿者。在这期间工作激情重新被点燃,我决定成为一名全职公益人。
活力社区的使命是扎根流动人口社区,持续为流动儿童及其家庭提供综合性服务,培育和发展他们的各项潜能,助其成长。刚入职时,我被派到一线的社区中心工作,充分熟悉服务群体和项目流程,后来,我又负责了机构的项目团队管理,并参与筹款、甚至部分的财务管理工作等。
到目前为止,我已经做过了机构里所有岗位的工作。这种身兼数职的体验,恰恰是公益组织最吸引我的地方。虽然在某种层面上,这是公益组织职业分工和人力资源不足的后果,但正因为如此,我才有机会什么都可以去尝试、挑战。
开放的环境、丰富的锻炼机会、对人才的尊重和鼓励,让我深深喜欢上了这份职业。
张秋霞:我在“银行”做公益
我是张秋霞,在上海一家“银行”工作。
这家“银行”很奇怪,没有存款,也不贷款,存储和发放的都是各种各样的食物;没有柜员和保安,职员的工作是募集即将被浪费的食物,组织合理的运输、分类、存储,通过社区和慈善组织把它们发放给有需要的人群。
它叫“食物银行”,其实是绿洲公益的一个项目,致力于用分享的力量打破贫困的恶性循环。
第一次了解到这个项目的时候,我就觉得,与我曾接触的大多数“捐款捐物”的慈善行为不同,这是一个创新、可持续的公益形式——“通过资源共享让匮乏的人免于绝境”。他们团队想要打造一个中国食物银行网络,建立一个去中心化的、动态的生态系统,并邀请所有感兴趣的人一起来共同使这个生态系统不断成熟完善。这很类似张小龙对微信的开发理念,非常吸引我。
于是,我决定加入这个团队。那时,我38岁,已经在北京、深圳、上海的外企、民企里工作了十几年,有过商务运营、人力资源、项目管理、咨询等工作经历,具备较强的综合能力。跳槽到绿洲公益,不久,我成了食物银行的项目总监,负责协调和把控项目的执行及运营情况、维护合作关系、拓展项目所需资源。至今,项目已服务了近5万多人次的贫困人群。
与在企业时一样,这份工作也需要商务经验、管理能力、学习能力,不同的是,短短2年的公益从业经历,让我收获了许多成长。
我的工作机构,让我有机会站在更高的平台,获得综合能力的提升。今年,我被机构派去美国休斯顿食物银行学习全球最先进的食物银行运营经验。平时,机构也有很多跨界的培训。
我的工作职责,让我认真思考“贫困”这个社会问题。它是复杂的,没有“通用解决方案”,我们需要做的是引起不同理念、不同背景、不同利益诉求的人对问题的关注,进而通过沟通达成部分共识,再引导其行动。
我的工作氛围,让我保持善意的困惑,打破思维局限,进入一个一直视而不见的世界。“独立思考”,并非是去追逐一个功利性的结论,而是获得一种内在持续生长的可能性。
我的工作伙伴,让我慢慢去掉自己和别人身上的“标签”,打开自己,去与人连结。在与不同教育背景、生活经历、工作领域的伙伴们一起共事、交流的过程中,他们教会了我很多。我变得更开放、包容,可以接受不同的观点都有其合理性,理解了不同的人背后自有其处境。
靠自己的专业能力,参与感兴趣的项目,得到珍贵的成长,也创造了社会价值。这,就是我的公益路;这,就是我选择它的缘由,走下去的原因。
戴晓艳:一个实干家的公益路
我是戴晓艳,绿色潇湘机构总干事。
2007年,大一暑假,我很偶然地成为了一个民间环保公益组织的志愿者,去青海三江源参与一个环保项目。那是我第一次接触NGO,第一次体会到自然生态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性,第一次知道,原来还有人做这样的事。
从此,我认定了环保这条路。
回来后,我找到了家乡本土的环保组织——绿色潇湘。大学毕业前,我就成为了绿色潇湘的第一个全职实习生,后来又顺利成为了第一个全职工作人员。在这个“坑”里,一干就是6年多。
刚到绿色潇湘时,它还是一个“四无组织”——没有人、没有钱、没有核心业务,连办公室都没有。但是,抱怨是无用的,唯有挽起袖子去做,才能带来改变;心中有“潇湘”是不够的,要让她“绿色”起来,需要实实在在的行动。
我是个典型的“工作狂”,心里有一股要把事情做好的执着,这执着又转化为了行动力。作为第一个全职员工,我的工作内容非常“综合”。在过去的6年间,我先后做过行政、项目管理、筹款等,每个岗位我都付出过心血。在这个过程中,我的工作能力提升得非常迅速;在理事会、志愿者的支持下,机构也逐渐成为一个在湖南很有影响力的环保公益组织。
现在,我有一个非常给力的团队,小伙伴们都自带“发动机”,管理工作相对轻松,所以我的重心都放在对外的资源开拓方面。是的,公益组织的资源,需要有专门的人去开拓。因为,除了更加有使命感之外,公益组织的在这方面的运作方式跟商业没有太大的区别——都需要筹集资源、并把资源转化为效益,不同只在于商业追求“经济效益”,而公益追求“社会效益”。
一直以来,绿色潇湘都强调工作专业化。我从来不会因为我们是公益组织,就放低对自己、对机构、对员工的要求。专业的价值要有相匹配的薪资,所以我们也不忌讳谈钱。我现在努力的方向之一,就是在提高专业性的同时,筹集更多的资源,让员工们有动力创造更专业的价值。
回顾7年的职业公益人经历,我觉得很庆幸,庆幸自己选择了这样一个简单纯粹的工作环境,没有“办公室政治”的纷扰,同事之间关系简单而温情,没有相互竞争的压力,却有团队共同的动力。
但是,这并不代表公益组织是“无能者”的“避难所”、“闲散人”的“度假地”。一个项目的落地,一个机构的发展,也不能只靠一腔情怀,一纸愿景,更重要的是能力和业绩。
如果你也是一个实干派,公益欢迎你。
如果你爱创造,公益会满足你的渴望
如果你爱新鲜,公益会喂饱你的好奇
如果你有能力,公益会给你广阔而精彩的天地
如果你想成长,公益会给你多元而包容的环境
除了情怀,公益还有很多吸引力、可能性
等着你去发现,去探寻
希望它们
让站在门外的你,敲开它的门
让已在路上的你,坚持走下去
本文转载自南都公益基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