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警惕公益规模化的陷阱~!

       非公募基金会论坛上,号称中国第一个将优质公益产品与社会需求进行有效对接的平台——“中国好公益平台”于23日在上海正式宣布启动,这个平台将通过整合各界资源,加速公益项目产品化和公益产品规模化,高效、精准、大规模地解决社会问题。

       启动仪式上,徐永光老师的讲话,引起很大的争论,其中提到“公益创新只做“小而美”,不求规模化,就会成为自我陶醉的花拳绣腿。”

       本文是对一位著名公益界人士的访谈内容,整理人黄金镖。

 

 

       公益小而美的当然没有错,而且,公益不管是在哪儿,西方还是中国,都是从人与人互助发展出来的,甚至变成一种社会义务。比如社区互助、邻里互助,都是小而美的。小而美不但不是花拳绣腿,反而是所有的在地的小而美的项目(在地化的项目),都是非常重的。轻言产品化、规模化往往都是政府式的言论。公益规模化的说法,大致有几个陷阱,希望大家看清楚。

 

第一个陷阱是产品化的陷阱

 

       项目简单化、直接化,才可能产品化,但这有一个复杂的形成过程,要有科学性。基本上要通过:抽象思考———逻辑推演———调研、试验———理论体系———产品化的一系列工作。

 

       只重简单化,比如墙上挂衣服,地铁里撒书,照搬到中国来,必然要瞎米,冰桶挑战到了国内也搞的乱七八糟。事实照搬事实,就出了问题了。

 

 

       能不能做的出产品来是一回事,防止山寨化又是一回事,一个好项目,通过产品化反而做成山寨化的例子比比皆是。

 

第二个陷阱是组织化陷阱

 

       公益项目如果轻视了细节,而标准化、产品化,忽略了社会差别化服务,破坏公益差别化服务的特性,是公益项目的大忌。因为公益组织本身确实就有弥补政府社会化公共服务不足的职能。

 

       一个公益项目成熟到一定程度,政府可以做了,那么一定是政府做了。政府是有一定功利性的,因为不论是选举还是民意,政府考虑的是大多数人的支持,如果一个公益项目可以让很多人广泛受益,那么政府一定做了。政府有更多的资源,更强的社会控制能力和广泛的社会动员能力。

 

 

       公益产品规模化一定要整合大量人力物力以及组织来做,但这样也敌不过政府的作为。这一点是项目产品化后,谁来做更有效的问题。公益组织来做比的了政府来做吗?可以产品化那个程度吗?

 

第三个陷阱是社会协作的陷阱

 

       公益产品规模化,必然会涉及社会协作,社会协作就不可避免的要面临协作不足和协作过度,甚至协作失败。比如某基金会的助学项目,我们一个重要的理念就是培育被资助学校的自主性,结果协作伙伴,在这个过程中就开始在学校拉条幅、在捐赠物资上印不符合理念的广告。这是一个好项目产品必须面临的问题。规模化怎么处理这个事?

 

 

       中国人是最难办的,每个协作组织都有各自的利益,每个组织都有自私的一面,这个很正常。

 

第四个陷阱是运作模式的陷阱

 

       一个好的项目,什么运作模式,效果是大不一样的。公益行动,往往具有很强的人情味,非正式的组织协作多数是基于情感驱动。比如基金会处如果以一个官方的名义跟我谈个合作,我肯定是不做的,如果是私人名义,大家做事互相配合一下就没有问题。再比如,上文提到的助学项目,去年在巴东35个学校,都是官员以私人关系去沟通的,非常顺畅,今年呢,变成了以组织名义去推,发文件的正式组织行为来推,结果推不动了。因为正式的组织行为,大家就要看,我到底有这个责任没有,没有这个职责,又加活,肯定糊弄。

 

 

       基本上,规模化做个口号听听还是很感人的,但也要想到很多的项目都是死在规模化上。四个陷阱,哪个都不好逃过。如果做不好,山寨化起来,还会劣币驱逐良币,假茅台酒把真茅台酒干掉了。

 

— 公 益 人 人 观 —

 

@ 魏朝阳

 

       看了徐永光老师的讲话,我的评论是:乐闻其言,乐见其成。但不管大也罢小也罢, 好的公益都遵循了公益规律的要求!这个规律的核心是有愿意埋单的刚性需求。没人埋单,看上去很好,却不能持续;没有刚需,看上去很大也可能昙花一现。当然与商业不同的是,这里的埋单者是捐赠人。

       实际上,我们赞赏大,也不排斥小。只要是真实有效的服务,宜大则大,宜小则小,都是合理的。脱离了真实需求和支付能力的大小,都不可持续。花拳绣腿也强身健体,倒塌的巨人则想扶都扶不起来!哎!我是不是在替小组织说话?其实我是持中立和客观的态度

       当然,我也支持把好项目评出来,推出去,给捐赠人更多的选择,让公益组织获得更多的资源把项目做大,从而覆盖更多的受益人!

 

@ 小熊爱冬眠

 

       我经历过这样的过程,真正的好项目就像好房子(当然只是开玩笑,目前北京的房子没有可比性),具有升值潜力,有时还没上市就被一抢而空。为什么有的项目求人捐赠都很难,有的项目的捐赠人都要排队?还是有规律的,这个规律不是自己说好就好的,是整合了捐赠人的需求和受益人的需求,符合市场规律。

       开个玩笑啊,今天上午一个学房地产的跟我讲,房子买的越大升值空间越大。我说不见得吧,如果是刚需,大小似乎就不是关键了,关键还是需求引导市场。

       突然觉得为啥中国不需要中国好地产呢?因为没有可比性。

       你看黄金地块都被大房地产公司买走了,小公司就要推特色,也没说小公司的房就一定买不好呀。而且不同房地产公司主打的产品和用户一定有差异性,只有盲目跟风的才需要去库存

       中国公益需要去库存吗?还是宏观杠杆调控?不需要啊,规模化都不是根本解决办法。先搞清楚自己做公益还是做投资,还是找刚需?

       费孝通有句话“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有效公益,就是撬动地球的那个小支点。

 

@ 雷承佐

 

       公益无需太追求规模化,德国的公益多是小而美,孜孜以求,适度管理,税收全力支持,信用荣誉至上。口号太多了,不顶事。

 

@ 黄金镖

 

       把一些优秀的项目挑选出来,把先进模式讲清楚,让市场自己去检验,让市场去规模化。小而美的项目非常多,很有特色,不能规模化,也不能说人家是花拳绣腿啊,人家就是小而美。

       中国人思维里边有大跃进的弊端,来个事,先搞大。有影响力了,以为就可持续了。结果时间一久发现,还是掉进了忽悠的陷阱。踏实做事比较现实。但从宣传效果来讲,这个平台会起到相当的作用,集中展示一下呗,就跟慈展会一样,变成一个网络慈展会。

 

@ 张军宏

 

       价值大了,就算要免费,别人都会抢着给钱,项目好了,捐赠人也会踊跃支持。

       这里可能有一个指向问题啊,就是为了体现公益效果,必然要求规模化,让公众感受到益处,这个是向外的。如果向内,就我自己玩,怎么都可以。还有一个逻辑问题,就是如果想把好处给更多的人,也就是想实现公益目标。就必须工作简单化、最佳化、标准化、规范化。然后才可能形成可复制的模式。如果给自己玩的话,为追求效果,会很复杂。不会考虑工艺的问题。

       刚说的,看起来是一个多元化问题,其实不一定。但是在多元的问题上,历来有这么三种可能,以考试为例,一种是好的坏的都算,0分也算多元化,一种是有人考试100分,有的60分。还有一种是有人爱跳舞,有人爱画画。多元应该是在正向价值上有不可替代性的独特价值。不是排序问题,也不是考试不及格。

       如果都花着捐赠人的钱,有的做的特别好,有的做的一般,这个就不算多元化了。

 

(以上观点整理自北京市基金会交流群)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警惕公益规模化的陷阱!  规模化  规模化词条  公益  公益词条  陷阱  陷阱词条  警惕  警惕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