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家、全国人大代表周森(资料图)
王晓光在山区做慈善(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河南报业全媒体记者田园文字整理
核心提示
当做公益慈善被贴上“道德模范”的标签,当拿着工资做公益事业却被认为别有动机……投身儿童慈善公益事业的“90后”王晓光却心生迷茫。今年全国两会召开之际,他提起笔,给慈善家、驻豫全国人大代表周森写了一封信,吐露心声。在收到信后第二天,周森在工作之余抽空提笔回信,情殷意切:慈善路上有你我,他们就在我们的队伍中。
致周森先生的一封信
尊敬的周森前辈:
您好!
作为投身儿童慈善公益事业的“90后”晚辈,我很庆幸能有这次书信的机会与您分享一些从事公益慈善事业的成长和体会。
大学期间第一次做志愿者的经历让我的人生方向得到了扭转。2012年8月大学毕业前加入儿童希望救助基金会,开始在河南山区救助困境儿童的慈善之路。
在做儿童救助的这几年中,项目人员的匮乏一直是我们所面临的问题。一提起做公益慈善,很多人会觉得是一项崇高伟大的事情;但有的人觉得只是富人应该做的事儿,跟自己没关系;也有很多人会说等以后有钱了再去做慈善。
面临现实生活的压力,我看到有不少公益同伴不得不辞职另谋生路。很多次从救助一线回到自己村里的家中,我都有一种从高处的理想世界重重跌在地上的疼痛感。
社会对于公益慈善事业从业者的认同感太低,专职人员少,专业人才的流失在公益慈善行业里是很普遍的现象。慈善救助多数还停留在物质帮扶的基本层面,且缺乏合理有效的慈善资源调配机制,“好心办坏事”的情况时有发生。慈善资源过分集中,或者社会慈善公益机构因为信息不对称,重复救助同一对象,不仅造成有限慈善资源的浪费,还造成不少困难人员滋生好逸恶劳的想法。
社会公众奉献爱心的需求满足之后,如何让慈善资源更有效、更公平地和受助者的需求结合;如何让慈善帮扶激发那些有认知和劳动能力的受助者自立自强……这些都是需要公益慈善机构去做的。
慈善救助需要可持续,公益慈善组织需要专业的成长和督导,社会需要一支专业的公益慈善人才队伍,慈善人的生存境况需要得到改善。
公益慈善事业不仅是退休老干部发挥余热的舞台,也需要“90后”甚至“00后”来注入更大的热情和活力。我期盼着有更多同龄人投身公益慈善事业的热情被点燃,通过公益慈善促成社会参与,实现个人的社会价值。
期待能有更多机会与您交流与分享,感谢您聆听晚辈的心声!
王晓光
周森的回信
王晓光小友:
你好!
欣闻你自大学毕业后就一直关注并全身心地投入到了慈善事业的发展当中,在当今慈善文化理念还没有完全被社会接受的情况下,作为一个“90后”能够为慈善事业付出如此之多,我甚是欣慰,为你感到自豪!
2008年当选全国人大代表以后,我多方奔走呼吁,希望有关部门尽快出台一部完整的慈善方面的法律法规。不负众望,《慈善法》终于在2016年全国两会期间完整地呈现在人们面前。
当今,中国的慈善事业正在从传统的朴素的慈善公益向现代化慈善公益进行转型,但是在转型过程中由于发展较快,转型过急,大家对公益慈善还存在很多偏见。公益慈善人才的匮乏依然是中国公益目前面临的最大问题和短板。公益慈善组织从业人员队伍建设直接决定着慈善事业的发展。
我认为,为了促进慈善事业的规范化发展,公益慈善组织必须推进工作队伍的职业化、专业化;选拔、培育热心慈善事业、与时俱进、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大力加强慈善工作队伍的道德素质建设,营造甘愿为慈善事业工作的组织文化氛围;广泛普及志愿服务理念,大力发展慈善义工队伍,促进慈善志愿服务快速发展;鼓励有关政府部门加大对慈善事业人才、慈善志愿者的扶持力度,提高慈善志愿者的薪酬待遇水平与职业荣誉感。
目前,我国的公益慈善组织大部分是依托于各级民政部门建立起来的,有的甚至刚从民政部门分化出来,公益慈善组织的负责人和工作人员都来自于政府部门。因此,处理好公益慈善组织、慈善事业志愿者与政府三者之间的关系,就显得很重要。
在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领域,政府应当淡化控制公益慈善组织的角色,强化与公益慈善组织进行合作的职能,尽可能地对公益慈善组织采取邀请、授权、委托等方式,发挥公益慈善组织在弥补政府提供社会福利不足方面的作用。
相信随着《慈善法》的出台以及后续法律法规的相继完善,中国的慈善事业会发展得越来越好。相信随着参与慈善活动的人群的不断增长,中国的慈善事业一定会开启一个新的篇章!
周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