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十年如一日: 社会企业在香港方兴未艾

谢家驹

香港社会创业论坛主席

黑暗中对话(香港)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

 

       “十年如一日” 可以有不同解读,这里是想突出过去十年香港社企发展风起云涌,多姿多采。但十年转瞬过去,置身其中者,仿如过了一日,既兴奋莫名,也感慨良多。重要的是能否总结经验,放眼未来。下一个十年,肯定有更大的挑战,也将会对香港社会有更震撼性的影响。

 

 社企数目有显著增长 

 

       究竟目前有多少家社企?坦白说,并没有准确的统计数字。根据香港社会服务联会的估计,2008年大约有220家,2016年增至610家,增幅近两倍。值得指出是,这数字包括很多由政府资助的社企项目,由志愿团体(慈善机构)负责营运。 其中不少已结业或停止运作,但并没有机制要求它们主动呈报,结果仍留在名单上。笔者便尝试亲自打电话至三十家载在名单上的社企, 发现超过四分之一已停止运作。

 

       但同时,亦有不少的社企 (包括新创的及运作多年的) 并没有向有关方面登记,为数多少实难以估计。根据笔者粗略估计,2017年的社企总数大约在500 至600 之间,反映过去十年增长确实不少。

 

       一直以来,估计社企数目属”义务” 性质,意思是这并非官方统计,而有关团体亦没有经费来进行有系统的核对,结果是绝不科学,可信性成疑。 十年前, 这个情况还可勉强接受。时至今天,公众需要一个更可信赖的统计。

 

 社会企业的定义在演变中 

 

       众所周知,至今世界各地还未有一个共同接受的社会企业定义。香港、台湾、内地对社会企业的看法都有颇大分岐。 举例来说, 在香港熟悉社会企业的人士,可以对内地的社会企业的性质及运作模式完全摸不著头脑。即使在英国,号称有超过七万家社会企业,也没有一个大众接受的社会企业定义, 亦即是说,你不能向公司注册处登记成为社会企业,在公司法下,社会企业并无法人地位。

 

       在全球范围内,社会企业是新生事物,是介乎牟利企业与非牟利组织之间的一个崭新企业型态。它有三大特徵。第一,社企有清晰明确的社会使命,与牟利企业不一样; 第二, 社企必须自己创造收入及利润来自我持续经营,这与非牟利组织依靠资助或捐款来维持迴然不同。第三点比较複杂,关乎到利润的分配。社会企业既是企业,便有机会取得利润,但这利润如何处理,有很多不同的看法。

 

       简单来说,由政府出资创办的社企,政府规定所有利润皆需要留在企业使用, 不可分配给任何人。由私人出资创办又没有申请任何政府资助的社企,理论上所有利润可由股东自行决定如何分配,但不少都自我设定一个上限(最普遍的是三分之一),即是说,就算有利润也祇将不超过三分之一分给股东,例如黑暗中对话(香港)有限公司便是採用这个做法。假如完全不淮分红,那股东投进的资金便和捐款没有分别。

 

       本来,这两种社会企业有著不同的分红制度,是无可厚非。但长期以来,政府所设立的两个社企资助基金,却把私人创办的社企拒之于门外,理由是他们没有机制规定所有利润皆需留在社企内。 直至2016年,其中一项基金 (伙伴倡自强) 才更改了规定,容许私人创办的社企申请资助,条件是必需承诺分配给股东的利润不超过三分之一。

 社会创业精神比社会企业更重要 

 

       所谓 ’社会创业精神’ (social entrepreneurship),是指运用创业精神来解决社会问题。 

 

       十年前,政府已开始重视及资助社会企业,做法是邀请志愿团体及慈善机构申请种子资金来创办社企,最高资助额达三百万元, 一般都获批数十万至一,二百万元不等。这些社企绝大部份是 ‘社企项目’ ,意思是所属团体下设的一个获得社企资助额的项目,绝少正式成立一间公司来运作。 严格上说,社企项目不能称为’企业’,说它们是社企实有误导成份。总之, 政府一直以来便是用资助方式成立了数以百计的社企。

 

       十年前, 一班来自商界及社福界的人士,觉得这个做法甚为不妥。要真正推动社企发展, 关键在于创办人是否有创业精神。 一般NGO 成功申请到政府资助, 往往就委派一位社工去执行该项目。 但社工的训练与专长,与创办社企相差甚远,结果大多在用罄政府的资助后便难以持续经营下去。这班商界及社福界人士,于是发起成立一个组织,  <社会创业论坛> (Hong Kong Social Entrepreneurship Forum), 鼓励及推动社会创业精神。 他们深信,要先有社会创业精神,社会企业才会茁壮成长;相反地,光是用政府资金,造就一些社企项目,实有点拔苗助长的味道。 过去十年, 香港社企有长足的发展, 与社会创业精神的发挥有莫大的关系。

 私人出资创办的社企大放异彩 

 

       部份由于<社会创业论坛> 的倡导,过去十年由私人出资创办的社企大幅增加。

 

       据估计,从十年前政府资助与私人投资兴办的社企90 对10 之比, 至今天已成为大约 50 对50 之比。更重要的,是私人出资创办的社企,表现得更有活力, 更有创意,更能做到自负盈亏。 一些比较瞩目的例子包括: 银杏馆、公平栈、黑暗中对话、钻的、要有光、仁人学社等。

 

       展望未来, 私人创办的社企,肯定会成为本地社企发展的生力军。

2016年,香港社会企业挑战赛以「十年对话」为比赛主题

 

 社企创业计划比赛及社企孵化器遍地开花 

 

       过去十年,涌现了各种不同形式的社企创业计划比赛,主办者包括政府、大学、 商业机构、平台组织等。其中参加者最多的是一年一度的<香港社会企业挑战赛>(HKSEC),由民政事务局赞助,香港中文大学主办,对象是全港各大专院校的学生。十年间有数以千计的创业小组参赛,获得奖金的也有数十家。

       此外,这段时间也出现了各式各样的社企孵化计划及所谓’加速器’,旨在孕育社企的创立及成长, 吸引了不少年轻的社企创业者参加。特别自从2015年<社会创新及创业基金>创设以来,多个孵化计划获得资助,进一步增加了不少机会,让有意创办社企的人士获得鼓励及支持。

 

       这两方面的发展大大促进了年轻人对社企的认识及参与。姑勿论他们的计划是否能最终演化为能够自负盈亏的社会企业, 在过程中足以令他们更关心社会议题,并尝试亲自设计解决的方案,对他们的学习与成长都有极大的脾益。

 

 创业方法的突破性发展 

 

       众所周知,任何创业的失败率都是很高,往往在90% 以上。 社企由于要兼顾社会使命,失败率可能更高。世界各地都有著无数的创业活动,为何没有人总结到一套有效创业方法,提高创业的成功率?事实上, 自工业革命以来, 创业成功像是一个谜。学者、管理专家、企业家等都未能将它的秘密解构, 让创业者有所遵循。

       2011年是一个分水岭。当年一本划时代的著作,改变了整个创业生态。这本书就是Eric Ries 所著的 Lean Startup (中文译作<精益创业>)。 作者是个创业者,他不但成功创业,而且能将创业过程的关键步骤及方法整理出来,方便所有创业者学习及应用。几年间,在全球各地掀起了一场静默的革命, 彻底改变了创业的成功率。假若说创业的失败率是90%,但假若你掌握及运用精益创业的方法,成功率可高达60-70%,效果可谓天渊之别。

 

       对于社企来说,精益创业这套方法,简直是天大喜讯。任何有意创办社企之人士,都必须掌握这套方法,方能事半功倍。 不过, 要掌握这套方法并不是读一两本书便可,而是需要一些系统的培训及指导, 目前在香港这方面的培训极为缺乏,而为社企而设的更少之又少(仁人学社是本港唯一专门为社企提供这方面培训的机构)。 要进一步提高创办社企的成功率,必须要大力推广精益创业方法的学习与应用。

 

 社企融资何处寻?

 

       香港号称是世界数一数二的金融中心。 但是一家私人创办的社企,若要融资一、二百万港元,可说是苦无门路。政府多项支持社企的基金,都祇是提供无偿资助,而不作投资或贷款。 十年前如此,十年后也一成不变。

 

       其后<社会创新及创业基金>出台,本以为会有点 ‘创新’, 但结果仍是祇提供资助。 虽然该基金成立之初,确实谘询过业界,考虑为社企提供贷款, 但谘询对象主要是NGO,他们异口同声大表反对, 甚至表明若将资助改为贷款, 便不会申请,最后政府 ‘从善如流’,继续祇用资助形式支持各种社企项目,失去了一个突破社企融资困局的机会。

       反观英国, 有关当局很早便察觉到社企融资的重要性, 先后设立多个不同形式的基金为社企提供无息或低息贷款,并提供不少税务优惠鼓励私人投资社企。当前香港最需要的是,是一些中介机构 (例如<社企投资会>(Social Investors Club)为社企投供资金 (包括股份投资及贷款)。

 

        从社会企业到共益企业 

 

       经过十数年的发展,社会企业已在香港生根,并正在茁壮成长。 数目至今不算很多,即使再过十年,总数在整体经济中仍会是微不足道。但全球社企发展的经验显示,社企的影晌力并不在乎数目的多少,而是带出一个重要的信息: 自负盈亏的企业一样可以同时实现社会使命。

       近年来在世界各地出现了对资本主义企业的深刻反思,与社企的示范作用有莫大关系。特别是所谓’共益企业’ (Benefit Corporation) 的兴起,已在美国,欧洲等地风起云涌, 形成一个蓆卷全球的企业改造运动. 共益企业是主流的牟利性企业,但与传统的企业不一样。 它是在照顾股东利益的同时,兼顾其他持份者的利益,通过其核心业务及能力,创造对社会及/或环境生态正面的价值。

 

       2016年, 香港<社会创业论坛>董事会通过了一个议案, 决定今后工作重点转移至推动共益企业, 鼓励更多的企业转化成为认可的共益企业 (Certified B Corporation), 并争取在2018年成立B Lab HK,进一步深化这个运动。今年的社企民间高峰会,将有超个十名来自世界各地的共益企业翘楚,分享他们的成功经验。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中国慈善家》

       作者:谢家驹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十年如一日  十年如一日词条  方兴未艾  方兴未艾词条  香港  香港词条  社会  社会词条  企业  企业词条  
公益

 小议利益集团

提起利益集团,人们总会联想到垄断性国企,房地产等暴利产业,及其与之相关的政府部门、精英代言人等。以致“利益集团”前面似乎自然关联着一个词:“特殊”。其实特殊性、...(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