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农民日报 作者:张凤云
湖南省龙山县三元乡教师张存君在组织学生做游戏。
如今,优质师资短缺已经成为一个普遍问题困扰着乡村。表面上看来,是因为乡村招不到合适的老师,大学毕业生下乡积极性不高,农村教师又因为种种原因流失,局面于是日趋严重。然而近日有媒体报道,在人们不断强调“乡村学校需要老师,但就是招不来,留不住”的同时,城市里一批有强烈愿望的老教师想下乡教学却去不了,从而出现了“这里招不来,那里去不了”的尴尬局面。
乡村学校需要老师,这几乎是全社会的共识。从那些坚守大山几十年,既要教语文,又要教英语的乡村教师身上,我们还能看到乡村对于优质教育的渴望和欠缺。这种情况下,城市老教师下乡是有利于乡村的,可以带来先进的理念,给孩子们以更好的教育;随着新人的到来,往往又对乡村的生活和人们的思想产生影响,并且部分地起到改造乡村的作用。相对于年轻的大学毕业生们,老教师也有自己的优势:除了多年城市学校教育的积淀,还因为他们的子女也已长大成人而少了很多牵挂,更有条件在农村扎下根来,钻研适合乡村孩子的教法,在农家子弟的培养上倾注心力。
2015年10月20日,四川资阳市乐至县凉水乡的万家沟小学和鼓楼村小学,是全乡仅剩的两所乡村小学。 视觉中国 资料
然而现实呈现出了更为复杂的一面。“这边招不来,那边去不了”反映的就是城市优质教师资源与乡村需求之间的错位。对此,报道中也提到了一些原因,包括超过45岁的老教师就没有了应聘的可能,而这几乎是乡村在职教师招聘方约定俗成的要求;有的地方一厢情愿地招聘乡村教育高端人才,对许多适合自己的优秀教师不屑一顾,导致很多优秀的普通城市教师被挡在了门外;地方上对教师下乡的目的性和稳定性存有疑虑,在接收上缺乏积极性等等。让人看了实在有“一边捆着草,一边饿着牛”的感觉。
到底是什么导致了这种尴尬?
首先是制度上的约束。表现最突出的便是招聘条件的限制。乡村学校招聘教师大都会有年龄上的规定,45岁以下是个硬杠杠,有的地方甚至要求40岁,或者35岁、30岁。更加偏向年轻教师的制度设计就如一堵墙挡在那里,即便老教师很想下乡教学,地方学校也愿意接收,年龄这一关也很难迈得过去。
其次是缺乏有效地组织。农村教师短缺只是一个笼统的概念,具体到一个地区,一个学校情况又不相同;即便是同一个地区的学校,对于具体学科的需求也有很大差异。这就好比一个饿着肚子的人,馒头比水显然更重要。而手里握着馒头的人要想在茫茫人海中找到他并不容易。城市里单个的老师显然也没有那么大的力量去对接广大的乡村教育,缺少合适的机构组织是需求与供给双方对接不畅的重要原因。
2013年,广州市“最袖珍”的小学——畲族小学,这是一所深藏于广州增城市正果镇大山深谷里的乡村学校。 羊城晚报 资料
再次是保障上的不足。一般来说,教师短缺的地方往往也是经济欠发达的地方,无论是教学条件还是生活条件都和城市有很大差距,老教师们虽然大都有浓厚的乡村情怀,但是几年或者十几年之后仍会面临退休问题。在从城市转入乡村的过程中,能否保证待遇、社会保障不降低异常关键。这也是乡村学校接收城里教师尤其是老教师时顾虑最多的地方。
问题的核心在于机构和制度的匹配上。城市老教师要想具体对接到亟需优秀教师的乡村学校,不能单凭个人之力,而是需要一个更宽的口径有组织地进行。在这一点上,教育或者扶贫部门尤其是省级部门更有条件从整体上把控,对有下乡意愿的教师信息进行采集、分类,对乡村教育资源短缺状况进行科学分析,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将老教师们输送到乡村中去。
乡村教育主管部门也要跟上时代的步伐,转变教育人才引进观念,改进乡村学校选人用人制度,给那些愿意为该地区乡村教育贡献力量的教师们创造良好的环境。
当然,教师下乡还只是第一步,接下来便是留得住的问题。职称评定、工资待遇,以及养老、医疗等的转移接续,无不在人们的心中权衡,成为影响教师去留的重要因素。这些年,我国的教育改革一直在持续,增加乡村教育投入,提高乡村教师待遇、教师轮岗、以及《乡村教师支持计划》等等,都在创造条件向农村输送优质教育资源。但是现实来看,专门针对有下乡意愿的老教师的细化措施还非常有限。
另外,城里老教师如何融入乡村生活也要格外重视。乡村社会是个熟人社会,乡村教学也不可能独自运行。乡村家庭对教育的认知,生活习惯的不同,乡风民俗的影响等等,在老教师们踏入乡村学校的第一天就开始了。这种磨合需要一定的时间,但体系上的设计必须考虑周到,以便这种城乡间的教育合作能够顺利开展下去。
如今,我们正处在一个大变革的时代:城镇化加速、乡村社会转型,有的村庄人口流出,有条件的家庭将孩子送往城市读书;有的村庄在新的环境下重现生机,外来人口不断注入。乡村人口的流动再也不可能囿于传统的结构之下,调整成了必然。正因此,我们在看待城市老教师下乡难的时候,也不应视其为一个孤立的事件,而是应该放入建立贯通城乡的教育资源调配系统,打通通向农村的人才流动渠道上来考量。
这些年来,市场在优秀教师供给上的调配作用已开始显现,比如老教师退休后到农村开培训班或者办教育工作室的,在一些较发达地区的乡村已经活跃着这样的机构。然而对于大部分农民家庭尤其是贫困家庭来说,并不具备这样的条件,发挥政府部门统筹整合资源的优势,将优质师资向农村输入纳入大扶贫框架之内就显得尤为必要。这方面我们能够利用的资源还有很多,退休的老教师、老乡贤等等,完全有可能对乡村教育发挥积极作用。
宽松的环境,规范的管理,加上畅通的渠道,细化到一个城市老教师怎样进入到乡村教育资源调配系统,通过怎样的途径对接进入乡村学校,新工作开展后的社会保障等等都有一套相对完善的保障体系,如此,那些真正想去乡村的教育人才才能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乡村的教育状况也才能真正有所改善。
乡村人口的流动再也不可能囿于传统的结构之下,调整成了必然。正因此,我们在看待城市老教师下乡难的时候,也不应视其为一个孤立的事件,而是应该放入建立贯通城乡的教育资源调配系统,打通通向农村的人才流动渠道上来考量。(完)
来源:中国教育报 记者 柯进
全国政协委员、华中师范大学党委书记马敏曾到湖北恩施调研,一位农村教师直言不讳地告诉马敏:这几年,尽管农村教师的收入有所上升,但收入增幅并不大。这位教师掰着手指跟马敏算账:过去农村教师的收入是农民工的两三倍,现在农民工的收入是农村教师的两三倍。
有数据显示,我国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教师收入差距仍然十分明显,乡村教师队伍存在“进不来、留不住、用不好”的问题。
全国人大代表、甘肃省积石山县民族中学副校长马雪花说,加上各种津贴,县里的乡村中小学教师平均月收入3000多元。不少人长期工作在山高谷深、落后闭塞的地方,不仅生活条件差,而且评职称也难。跟城市教师比起来,乡村教师评职称一般要多花4至5年。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院长雷万鹏主持的一项关于农村师资的调研显示:2013年,超过3/4的农村教学点教师年收入低于3万元。
马敏认为,硬件设施的提升,并不能完全解决农村教师的问题,关键是要在待遇、心态和师资补充机制等软件方面解决问题。
全国人大代表、兰州理工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马建苹建议,农村教师待遇应与工作所在地的条件挂钩。比如,海拔越高、条件越艰苦的地区,教师待遇应该越高。但现实情况是,边远地区教师在待遇、发展机会、社会交往等方面比不上城市,这就使很多人不愿留在农村,导致农村师资队伍始终只有退出、没有进入的良性机制。久而久之,农村教育长期处于“失血”状态。
用待遇为乡村教育留下优秀“种子”
今年全国两会上,不少代表委员认为:“如果没有对教师的投资,其他投资都起不到真正作用。”
湖南省邵阳县一所民办中学校长王石齐说,由于城乡资源配置不均,村里的好教师流到乡镇,乡镇中学的好教师往县城流动,而县城的好教师80%都往市区和省城流走了。
优秀教师不断流失,留下来的教师年龄偏大,知识结构不合理、教育手段落后。吉林省政协副主席、九三学社吉林省委主委支建华调研发现,有的农村小学26岁以下的教师占1.3%,40岁以上的占40%多,难以适应素质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同时隐性辍学以及一些偏远农村学校学生的辍学率还很高。
如何为乡村教育留足“种子”?作为来自农村最基层的全国人大代表,湖南省新化县曹家镇展望村村委会主任杨娟娟建议,国务院相关部门出台专门的扶持政策,加大专项资金投入力度,持续推进农村地区特别是贫困农村地区教师周转宿舍的建设,以稳定教师队伍,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在投入结构上,要大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抓紧研究出台硬招、实招,切实保障与提高教师待遇,特别是进一步提高乡村教师的薪酬与社会保障待遇等,真正补上各地尤其是乡村学前教师队伍的严重‘卡脖子’短板。”全国人大代表庞丽娟建议,针对乡镇以下特别是村小、教学点等教师生活工作条件艰苦、工资待遇较低,乡村教师下不去、留不住的现象,可以实施“乡村教师工资倍增计划”,从根本上解决乡村教师队伍稳定与吸引力的问题。
教师的管理体制能否仿照公务员职级晋升制度,修改现行的教师工资制度,简化或者取消职称评审,让教师们和公务员一样按年限自动晋级?
今年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人大副主任周洪宇提交了关于“建立独立的教育公务员制度”的议案。根据我国的现实国情,参照日、韩、法、德等国家的做法,周洪宇建议,我国建立独立的教育公务员制度,修改《教师法》或对《公务员法》做出补充规定:将取得教师资格证书并获得教师职位的公办普通学校的中小学教师的身份确认为教育公务员,纳入国家公务员行政管理系统中,明确其“公务员”身份,依法对其实施规范监督,使其享有与公务员身份相应的权利和义务,并执行相应的收入分配制度,保护中小学教师的政治地位和经济利益。
周洪宇同时还建议,国家应从法律上保证中小学教师的工资待遇与公务员一致,提高教师职业的吸引力及其社会地位,进而提高中小学教师专业水平。
为什么倡导针对教师队伍建立“独立”的公务员制度呢?周洪宇解释称,独立的公务员制度与现有公务员制度是有区别的,有其特殊含义。比如教师的寒暑假、进修培训权利要保护。
周洪宇的建议得到不少代表委员、学者的呼应。马敏认为,当前教育的最大问题之一是中小学教师待遇问题,特别是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待遇问题,“我在农村调研,看到教师待遇不及当地公务员,甚至不如打工者,他们地位非常低、收入也低。我们呼吁建立教师公务员制度,特别是独立的公务员制度,保障教师的基本待遇”。
对于代表委员们的提议,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程方平认为,公立学校的教师本身在公立的人事体制里,“我个人看,制定准公务员制度和教育公务员制度并不是很难,但确实能解决许多问题,而且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比如城乡教师流动问题”。
相关数据:
2015年6月,教育部公布统计数据显示,2010-2013年间,全国乡村教师数量由472.95万降为330.45万,流失率达30%多。
根据东北师范大学农村教育研究所发布的《中国农村教育发展报告2013-2014》,农村教师队伍中有51.2%的人被初次配置到乡村学校,但在二次配置中有56.9%的教师调进了县城,有36.7%的农村教师“想要离开”现在的岗位。
该报告还显示,县域教师流动中,有67.3%的人选择“向上流动”,28.2%的人选择“平行流动”,只有4.5%的人选择“向下流动”。有77%的城镇教师不愿意交流到边远艰苦农村学校任教。有80.2%的师范生“愿意当教师”,但“愿意去农村当教师”的仅有38%。
乡村师资问题已提上国家议程。国务院办公厅2015年6月印发的《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提出,到2017年,力争使乡村学校优质教师来源得到多渠道扩充,乡村教师资源配置得到改善,教育教学能力水平稳步提升,各方面合理待遇依法得到较好保障,职业吸引力明显增强。(来源:财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