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博士生王蔚:天下一家——公管学子探东非

编者按

       寒假期间,由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党委书记胡钰教授,新闻学院范红教授和校团委副书记贾曦老师带队的清华大学「丝路新探」海外实践支队来到东非。支队从全校选拔了14名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清华公管博士生王蔚参与了此次活动。本期推送特邀王蔚同学与大家一同分享收获满满的东非之旅。

 

作者简介

       王蔚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15级博士生,师从胡鞍钢教授。同时担任清华大学理论宣讲团讲师、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研究助理等职务。

       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人民日报海外版》、《解放日报》和《浙江日报》等主流报纸以及《财贸经济》、《改革》、《公共管理学报》、《国家行政学院学报》、《税务研究》、《中国非营利评论》和《浙江社会科学》等CSSCI期刊发表文章近30篇;曾获研究生国家奖学金、“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三等奖、首都一等奖、民政部理论研究部级课题二等奖、德勤税务精英挑战赛“最优秀文章”以及清华大学“一二九”奖学金、清华大学邵友保博士社会工作奖等奖励;参与撰写《国情报告》多篇,执笔委托课题多项,作品多次入选国内外学术会议。

 

       “没来东非的时候,有点期待,有点怕;来到东非的时候,有点懵逼,有点累;离开东非的时候,有点不舍,又有点期待再次重逢。”

 

(作者与埃塞俄比亚小学生合影)

 

1. 未来全球发展的“旺土”

引子|丝路新探

       2016年是世界极不平静的一年。英国脱欧、美国大选,曾经的自由贸易倡导者纷纷走上内向道路,全球化遭遇空前低潮;与此同时,中国积极扛起“新全球化”的大旗,“走出去”的身影昂首阔步。那么,究竟路在哪里?又该走向何方?

 

       非洲——中国海外投资的“热土”、对中国友好的“乐土”、未来全球发展的“旺土”。

 

       清华大学校团委组织的“丝路新探”东非社会实践可谓恰逢其时,依托于国家“一带一路”的大战略,旨在鼓励清华学子走向世界、认识世界,特别是走近欠发达国家、培养全球化视野。源于实践目的地渺远而神秘的吸引力和感召力,甫一推出就吸引了全校200多名同学报名。经过简历初选、面试复选、研究计划终选三轮选拔,最终我有幸入选实践支队。在新闻与传播学院党委书记胡钰教授、新闻学院范红教授和校团委副书记贾曦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开始了难忘的东非之旅。

 

(实践支队成员乘坐亚吉铁路专列合影留念)

 

2. Lucy的后裔

行程|赤道之南

       从北京出发,一路向西,穿越整个中国大西北,而后途经伊朗高原、阿拉伯半岛,最终我们抵达了赤道以南的肯尼亚港口城市蒙巴萨,后经首都内罗毕,赴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

 

在非行程主要有三:

 

走进在非中企

       首先,我们走进在非中企,既包括承担蒙内铁路和亚吉铁路等“一带一路”和中非合作的旗舰项目的中国路桥(隶属中交集团)、中铁二局(隶属中国中铁)、中土集团(隶属中国铁建)等大型国企,也包括华为肯尼亚总部、四达时代、华坚集团等民营企业,领略到了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巨大贡献和雄心伟力。

 

(作者参观埃塞俄比亚最大中国民企——华坚集团)

 

 

对话外交机构

       接着,我们对话外交机构,包括与中国驻埃塞俄比亚腊翊凡大使、驻非盟使团团长旷伟霖大使的深入交流,对联合国内罗毕办事处的全面参观,以及与新华社非洲总分社李生江社长的生动座谈等,感受到了在非中国人员的坚守和不易。

 

(实践支队与腊翊凡大使合影 图片来自清华新闻网)

 

领略非洲文化

       最后,我们领略非洲文化,在埃塞俄比亚国立博物馆瞻仰闻名已久的“人类祖母”Lucy,在耶稣城堡回望殖民主义的岁月痕迹,在圣乔治大教堂见证宗教文化的神圣传承,以及自费在东非大草原看野生动物自由驰骋,体会到了不同地区人类文明的璀璨和魅力。

 

(作者在面朝印度洋的殖民遗迹——位于蒙巴萨的耶稣城堡。据考证,郑和下西洋时最远曾到访蒙巴萨一带)

 

3. 处处是风景

观察|发展•秩序•艺术

       “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东非作为一块不熟悉的地方,在我眼里就处处成了风景。印象中的非洲有大草原、有动物、还有领跑全国各大马拉松的长跑运动员,来了后一路走、一路看,发现许多地方其实和自己的原来认知不一样。比如这里卖得最好的中国国产汽车是力帆,甚至打入了埃塞俄比亚出租车市场;占据整个非洲大陆40%手机份额的是传音(TECNO)手机;华为则参与开发了一款名为M-Pesa的甚至可供非智能机使用的电子支付APP……无论在国内十分知名或是相对低调,在东非热土上,这些企业风生水起,业绩辉煌。

 

(重庆力帆汽车打入亚的斯亚贝巴出租车市场)

 

(蒙巴萨街头的4G网络广告牌)

 

       一路思考、一路对比,我重新思考了关于发展、秩序和艺术的宏大命题:

 

       一是发展的可贵。

 

       肯尼亚唯一的两车道国道上,前半段颠簸坑洼、尘土飞扬,大家下车后无不“灰头土脸”,后半段则是中国援建的崭新沥青马路,舒适通达;内罗毕第二大贫民窟里的大部分家庭没有水电,虽治理多年,艾滋病率仍高达30%,鸡蛋是其中小学里的奢侈品;城市大街上没有斑马线、也没有红绿灯,来往的蹦蹦横冲直撞;农村的房屋由泥土和树木简单搭建,赤脚的孩子在草原上肆意奔跑。在这里,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发展就是硬道理”的真理。

 

(与当地武警一起行驶在肯尼亚唯一的国道上)

 

(贫民窟里的孩子们)

       二是秩序的可贵。

       一方面,这里需要更多的秩序。内罗毕的抢劫率让晚上出门散步成为一件奢侈的事;肯尼亚的小卖部都装上了铁窗;实践全程都由当地的武警持枪保护和开道。平日里“身在福中不知福”,身处他乡才更怀念国内稳定、安全的学习生活环境。

 

(装有铁窗的肯尼亚小卖部)

 

       另一方面,这里很多时候又格外讲秩序。肯尼亚曾是英国殖民地,这里的人们十分注重商业合同和白纸黑字;亚的斯亚贝巴的公交站前人们井然有序地排队,挤上老旧的吐着黑烟的公车;透过车窗问你要钱的当地人,哪怕不给也绝对不会有敲窗等行为。也希望每一个国人,都能更讲文明、更守规则,重振“礼仪之邦”华彩,推进“法治中国”建设。

       三是艺术的可贵。

       一直觉得非洲朋友擅长歌舞,常能“闻歌起舞”,来了才发现这里艺术气息的无处不在。贫民窟街上大音响播放的欢快旋律,让人暂时忘却这里的破败贫穷;蒙内公路两旁,摩托车飞驰而过,飘过的除了尾气还有音乐;从Mini巴士到蹦蹦车,再到学校、幼儿园,斑斓色彩中无不展现着肯尼亚人的绘画天赋。肯尼亚人民自由而热烈,洋溢着艺术气息,目光中满含着“诗和远方”。

 

4. 世界本无颜色之分

思考|体验•学术•成长

       话别东非大陆,转眼已过几周,开学的匆忙渐渐冲刷着遥远国度的记忆,照片、录音、笔记和备忘录的许多资料还未及整理。正如胡钰老师所说,这是一次大饱眼福之旅,亦是回味无穷之旅,而回味的最妙处就在于这是一次体验很新、看得很全、思考很深的实践之旅。

       一次看得很新的体验之旅。

       在东非,我get了许多新技能,第一次对话多位中国驻外大使、第一次乘坐火车专列/轻轨专列、第一次进入贫民窟、第一次乘吉普车看野生动物等,心与景同起伏;树立了许多新榜样,全程陪伴的带队老师情真意切、言传身教;更结识了许多新朋友,上车开怀大笑,下车互相拍照,同吃同睡同行,感情越来越好。

 

东非大草原的察沃公园里,大象正在远处自由行走)

       一次走得很全的学术之旅。

       虽然不曾看到许多传说中的文艺风景,比如那乞力马扎罗山的雪和马赛马拉的动物大迁移,只看到了不断变幻的街景行人和工地企业。行程满、时间赶、身心累,却不光看到了大型国企,也看到了优秀民企,不光看到了基建工程和制造工业,也看到了高新技术和文化产业,不光学习了风土人情和跨国政策,也升级了穿衣打扮和处事之道。世界很大,自己很渺小,要学习的东西很多。

 

(走进中国企业援建的内罗毕贫民窟小学 图片来自清华新闻网)

       一次想得很深的成长之旅。

       面对近在眼前的国别、人种、信仰差异,我也得以第一次深层次地对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进行反思和重构。

 

       从世界观来看,我明白了人与人是有不同的,哪怕是边境相邻的肯尼亚和埃塞俄比亚,无论是个体的身材、发型,还是整体的城市规划,乃至汽车靠哪边行驶,都是不一样的,跨文化交流的核心应在于“同理心”。

 

       我也同时明白了人与人其实又是一样的,贫民窟的孩子们追着笑着和我大喊“How are you”,当他们柔软的小手和我掌心相对时,我感受到的是人性相通的力量。华坚集团的埃塞俄比亚工人高声合唱《团结就是力量》,那一刻我恍惚有一丝穿越感。特别让我自豪的是,大使们在介绍清华大学参与中非合作时,都无一例外提到了公管学院培养的一批批非洲青年干部,他们一个个在当地落地生根、发挥光热。

 

(作者参观联合国内罗毕办事处)

 

       从人生观和价值观来看,究竟什么是生活?什么是幸福?中国餐厅里的非洲服务员一直都无法理解,为何中国菜有这么多样式。她们和家人每天只吃豆子、玉米和土豆,同时养鸡下蛋吃,多了就送送亲戚,吃得健康朴素,也不乏平凡的幸福。

 

       行文至此,脑海中突然响起《We Are The World》的旋律,这是迈克尔·杰克逊1985年为非洲募集慈善捐款的一首经典之作,中文名译为《天下一家》。非洲人是友好而热情的,我总结了他们打招呼的三种方式:一是挥手,二是竖起拇指,三是“挤眉弄眼”,如果下次碰上了,也愿习惯了shy的我们都能给他们一个热烈的回应和微笑!

 

       1973年11月底,一支国际考察队在埃塞俄比亚的阿尔法谷底,发现了距今320万年的雌性古猿化石,这被认为是最早的人类祖先。后来营地庆祝Party上恰逢录音机循环播放着歌曲《Lucy》,这位“人类的祖母”就被亲切地称呼为Lucy。此后的数百万年里,Lucy的子孙后代陆续离开非洲,跋山涉水,漂洋过海,走到了世界的各个角落。

 

(作者与“人类的祖母”Lucy化石合影)

 

       因此,世界本无颜色之分,天下本为一家,而我们每一个人,都可能是从东非走出来的Lucy的共同后裔。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东非  东非词条  王蔚  王蔚词条  公管  公管词条  天下一家  天下一家词条  博士生  博士生词条  
公益

 公益慈善周刊2015年第37期(...

各位公益同仁,您们好!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社会组织党的建设工作的意见(试行)》,对社会组织党建工作的一些重要问题作出了明确和规范,并发出通知,要...(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