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杉醇在上世纪九十年代被美国FDA认可具有抗癌功效,红豆杉因可以用来提取紫杉醇,其商业价值十分巨大,因而这种生长缓慢、在中国西南地区生存了上亿年的树种在短短几年中已变成濒危物种、国家I级保护植物;与红豆杉有相似命运的还有麝,由于中药材对麝香的需求,为获取麝香,人对麝的猎杀十分严重,导致麝的种群数量急剧下降,已经是国家II级保护动物。像红豆杉和麝这样的濒危野生动植物的贸易和保护都是CEPF野生物种贸易项目所关注的。
6月1日,由保护国际主持CEPF野生物种贸易项目成果分享会,分享来自各个项目中的经验和成果,共同探讨项目的后续工作与活动,以及应对非法野生物种的消费的行动计划和策略。保护国际的项目官员孙姗在开场白中强调,野生动植物贸易在中国是一件非常大的事情,不是任何一家单位,无论是政府、NGO或研究机构,能够单独承担的。CEPF的中国协调小组的任务之一是建立各个项目之间交流和学习的渠道。并希望通过建立互相交流的平台,为各个致力于此方面工作的组织、单位和个人提供更好的思路和支持。据介绍,野生动植物贸易和消费是关键生态系统合作基金(CEPF)在中国西南山地的工作重点策略之一;在CEPF近 3年内支持的68个项目中,野生动植物贸易方面支持的项目数量是相对最多的,共包括直接相关的12项, 间接相关的5项,总资助额133万美元。另外,由保护国际牵头的“生态伙伴 Eco-partners(www.ecopartners.cn)已经在西南山地热点地区界定了500多个物种和90多个关键生物多样性区域(KBA),有37个合作伙伴一起工作,为野生物种保护和压力的监测奠定了基础。
从会上了解到,CEPF在野生物种贸易方面支持的直接相关的项目包括: WildAid野生救援制作的宣传片;IFAW完成的野生动植物贸易、消费和公众意识调查;王朗保护区的反偷猎及反非法采集项目;赵耀完成的若尔盖松潘地区野生动植物贸易调查报告;四川省的林业专家彭基泰完成的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国家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识别保护宣传挂图;TRAFFIC东亚和WWF共同合作的红豆杉中国调查以及SARS和野生动物贸易政策等。间接相关的项目包括,四川大学环保志愿者协会完成的长江中上游鱼类资源调查,北师大的学生王楠所做的稻城白马鸡栖息地保护项目,北京地球村所做的“绿色列车”公众宣传等。这些项目中很多都已结束,并产出了成果。
从项目统计中可以看出,国际NGO所做的项目在CEPF所资助的野生物种贸易和保护方面所占比例是最大的,但CEPF所资助的个人、本土NGO、保护区、学生社团等所做的项目同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作为CEPF的协调单位,保护国际认为“从历史上看,中国公民社会在保护生物多样性方面的工作尚未充分开展,也没有得到有力支持。但是中国一些新兴的民间组织在动员公民社会参与保护方面已初见成效。即便如此,公民社会仍然缺乏足够的途径获取信息、培训和机会,因此仍然难以实施实地保护的项目。”为弥补这一缺口,CEPF支持旨在评估和解决本地区培训需求的项目。在培训方面,CEPF努力发掘并支持本热点地区具有保护意识的人士,为他们获得信息、培训机会和技能提供途径,“以帮助他们能够预测对生物多样性的威胁并及时做出反应,采取缓解措施”。CEPF所支持的活动可能也包括实施实地保护项目、制定修改政策、或把生物多样性保护结合到现行政策的执行之中等。CEPF支持的培训侧重以下方面:保护区管理改善、绿色企业基本原理及环境保护教育和集体林等自然资源管理等。CEPF还鼓励受资助的培训项目采取“培训培训者”的办法,保证技能在整个地区得到共享和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