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想来NGO工作?听听HR们怎么说

 

 

        过去20年,中国公益行业已取得长足发展,但人才问题仍是困扰公益行业的最大短板,人力资源缺乏甚至成为制约公益事业发展的瓶颈。

        一方面,越来越多的人对公益行业有了一定了解,希望在此行业从业;另一方面,行业的人力资源专员们抱怨人才不好招。

       到底求职者和人力资源专员之间存在的怎样的误会?为此,中国发展简报媒体部策划“与人力资源专员对谈”系列,捅开求职者与人力资源专员之间那层窗户纸。

 

 

    被访机构:21世纪教育研究院

    受访者:罗女士,人力资源负责人

 

        21世纪教育研究院是以教育公共政策和教育创新研究为主的民办非营利性组织,致力于以独立的立场开展教育研究与政策倡导,聚集教育界内外的民间智慧,推动中国的教育改革与发展,追求好的教育、理想的教育。在上海社科院智库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智库报告——影响力排名与政策建议》中,2014年、2015年21世纪教育研究院连续两年位列中国顶级智库民间智库系统影响力第2名。

 

       2018年初,研究院启动了春招,涉及教育创新研究中心研究员、 农村教育研究中心研究员、教育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员、咨询评估中心研究员等多个岗位,在与人力资源负责人罗女士的对话中,21世纪教育研究院的机构文化及招聘门槛渐渐清晰。

 

      简报:看到研究院刚刚启动了2018年春招,类似这样的招聘每年固定有几季呢?分别是什么时候?

       罗:我们机构并不像某些大企业招聘那么流程化。一般来说,都是年初的时候各个部门做出明年的工作计划,根据项目的规划会要求人力上有一个匹配,再通过核算人力成本及支出项目成本覆盖等,核算出招几个人比较合理。总的来说,招人也是依据机构的项目计划,比如这个计划到几月有怎么的项目安排,人力到几月会到位。一般一个部门一年最多招两个人。

 

     简报:看了本次春招的招聘的要求,大部分要求有相关的工作经验,对于应届生你们会有校招的设置吗?

 

        罗:我们机构的职位主要分为三种:做项目的、做研究的和做运营的。

        在NGO机构工作,大部分是一个萝卜一个坑,一个人走了,新来的人就得顶上,不可能一对一对新人进行长期的培训。一般中层管理手上有很多项目了,如果把项目分配给你,做完以后中层管理每件事情都要检查一遍,这样的话,中层管理的工作量就会翻倍了,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我们尽可能招聘那些能马上就能上手的。比如运营类的岗位,行政、财务、人力、传播这种支持性的部门,我们一般采取社会招聘。

 

       还有一类就是项目经理岗,这个招比较容易,公益行业流动性也比较大。但从企业过来的人直接用比较少,因为企业与公益在做事逻辑上还是有区别的。我们还有一块咨询方面的工作,对以往的经验要求比较高,所以会有一些咨询公司过来的。像研究员这种岗位,应届生研究生、博士我们也会招,每年应届生一般来说可能最多招两到三个。

  

 

        简报:能透露一下去年面试了多少人吗?

        罗:去年我们大概收到200多份简历,面试了180多人。

 

        简报:面对大量的简历,那种“一看见就会删掉”的简历长什么样?

 

        罗:这种情况肯定存在的。看简历第一眼我都会关注几个重要的信息,比如说他的背景、专业领域,招聘出纳要求有会计资格从业证,没有的话就不会留下。一般达到了招聘要求的各种条件我们都会安排面试。

 

       除了硬性条件不符,还有一些简历不诚恳也给人印象不好,比如有些求职者会使用简历模板,但对于模板自带的信息都忘了删除,给人很不真诚的印象,还有一些也不会写求职信,直接丢进邮箱一封附件,邮件内容也没有,如果遇到求职者众多、简历如雪片般飞来的情况,很可能这种无头邮件就会石沉大海。

 

        简报:面试的时候面对大量求职者,对于他们的表现有没有想要吐槽的细节?

 

        罗:一般在面试前我们会对求职者进行一轮电话筛选,能面到的都已经是比较靠谱的了,也并没有特别雷人的。可能因为大家会觉得公益组织接纳度比较高,面试时倒是能碰到一些“神人”,比如以前碰到过有人组成合作生活伙伴的小社群,几男几女大家组成大家庭,没有明确婚姻关系,一起生活各方面都是共享的,有点类似公社。就是一些跟我们大家常规接触不一样的人。

 

       要说到吐槽,就是那些收到offer又放鸽子的人。每年都会碰到好几个。这些人考虑得不是很周全,他对公益有热情、有幻想,但没有提前了解过、也没有参与过公益的经验。很盲目地投了简历,面试时特别想努力争取,有时候把他PASS了,他甚至很诚恳地三番两次找到你说自己多么想来公益机构,但是真正给他机会录取了以后,他又说自己想法变了。这种情况对机构肯定是有伤害的,我们招聘有一定周期,发通知书的同时也会拒掉几个备选的,最后弄的我们白忙活一场。尤其是已经接了通知书了,到了约定入职时间并没有来,那种更加耽误时间。所以,对于对公益行业不甚了解的求职者,我们建议可以先接触一下、参与一些公益,或者去机构做志愿者、实习生对行业增加一些了解,用实干的方式先考虑考虑清楚。

 

       还有一些有留学背景的海归,在国外受教育接受到社会弱势群体、领导精神之类的概念,他们对公益更有感兴趣,怀着良善的初衷,希望能帮到更多人。但是我们研究院还是很看重专业性的,本身情怀这个东西,你有可能也好,但是我们更关注的是你有专业技能。而研究院在做的事情不是即时能见效的,像北京小升初政策也做了好几年北京才暂停调剂生优先入学的政策,所以我们并不是传统意义上行动类的机构,由于从事公益的方式不太一样,有些不是特别了解的人就会觉得跟他想象中做公益的方式有出入,感觉现实的落差特别大。

 

      简报:除了专业背景之外,招聘的时候还看中应聘者的哪些素质?

 

       罗:主要还是看一个人的基本能力,比如责任心、自律性和工作习惯等等,至少这个人是靠谱的。

 

    因为过往的经验具有可迁移性,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机构,尤其我们这种类型的,国内类似机构也很少。哪怕你是在大学里面做研究的,到我们这里来研究手法包括工作手法也都是不一样的。还有对资源的聚拢能力,像从科研机构来的可能这种意识不一定有的,也是需要培养的,如果是从咨询公司过来,对机构文化的理解和消化也需要一段时间。 

 

 

        所以面试时,我们会问一些有针对性的问题,求职者对问题的处理和反应,在人和人面对面产生的化学反应是可以感觉到的,还有一些面试的细节,比如收到短信有没有回复,我发了地址以后,注明收到请回复,如果回复连都没有,就是连基本的沟通反馈机制都不懂。还有在面试过程中,能体现出基本的一些人际沟通的人情世故。

 

       自律性也是很重要的一点,因为我们本身不是要求你很严格的机构,很多时候都需要员工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有些人一来没有建立好工作习惯,有些人对职场文化不了解,比如对基本汇报方式不清楚,这些约定俗成的东西他最好能明确知道,包括他认为单位有考勤的要求,自己接受不了。提前对职场文化明确了解,应该对应届生找工作会有帮助。

 

       简报:大家普遍印象里觉得公益行业薪酬偏低,事实上,研究院的薪资同比商业机构会低吗?

 

       罗:研究院如果跟外企或者薪资高的行业比,它确实不算高,但不会比民营企业待遇差。大家普遍认为公益组织薪酬低恐怕有个误区,其实主要是中高层的薪酬缺乏吸引力,基层应届生尤其刚毕业三年以内的薪酬区别不大。从我的经验来看,研究院基层岗位的薪酬同比咨询公司不会低。到执行院长、院长等高层管理薪酬没那么幸运了。在企业工作十年以上和在公益组织十年以上的薪酬有很大差异。

 

    我们机构最主要吸引力一个就是发展空间,还有一个就是机构文化。此外,寒暑假期外加年假也比较吸引人,每个月我们定期举办读书会,平时也有健身基金,每季度电影票报销,杂七杂八的福利让人觉得很有爱。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想来  想来词条  听听  听听词条  怎么  怎么词条  工作  工作词条  NGO  NGO词条  
公益

 梁晓燕:从质疑大学生支教说开去

【编者按】教育学者梁晓燕认为,乡村教育的改变是多种力量合力的结果。大学生支教只是其中的一个小部分,要把它摆在一个恰当的位置上。更重要的是,乡村教育的整体改变与乡...(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