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遭遇四大“拦路虎” 中国民间公益人如何打怪升级?

 

       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一场罕见的惨烈灾难,将举国的公益热情点燃,人道主义的力量更打破体制壁垒,民间公益突出重围,成为中国慈善公益的一道“分水岭”。

 

       汶川地震以来,中国民间公益事业总体发展很快。根据民政部各年发布的《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截止2016年底,全国共有社会组织70.2万个,共接受社会捐赠827.0亿元,分别比2009年增长了60.2%和63%。中国民间公益事业的迅速发展,极大地弥合了社会资源分布不均的缺陷。为推动社会全面可持续发展做出了贡献。但是,无论面对中国的贫困现状和和巨大的需求,还从是公益事业本身的管理要求出发,中国民间公益事业都还有很大的改善空间。

 

       在民间公益事业的具体实践中呈现了一些有意思的现象。比如灾区紧急救援物质相对充裕、而灾后重建资源明显较少,交通方便的地区获得更多支持,甚至支持过剩,而交通不便和较少媒体关注的地方资源明显不足,一个学生在非常短的时间内领到四到五个数量不等的温暖包等等,这类现象非常值得人们反思。

 

中国民间公益事业

面临四重挑战

 

       联合国《2015年千年发展目标报告》显示,中国对全球减贫的贡献率超过70%,为全球减贫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但是发展过程中也产生了不少问题,东西部差距和两极分化犹在,扶贫攻坚任务更加艰巨。

 

       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2017年6月23日在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中国脱贫攻坚任务仍然十分艰巨。截至2016年底,全国农村贫困人口还有4300多万人,城市低保人口1480.2万人,教育、医疗和住房保障仍然较大。我国的民间公益事业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不断发展起来的,最近几年发展尤其迅速。中国民间公益事业面临着以下几个方面的挑战:

 

       首先,公益市场化迷信。最近几年来,中国民间公益领域一直充斥着一股公益市场化、商业化的论调。

 

       这种论调认为当前社会组织开展的绝大部分项目不能实现企业一样的自负盈亏,甚至大量盈利,进一步认为,社会组织所开展的项目缺乏可持续性,社会组织绝大部分都是靠着社会捐赠才得以生存发展、都不能自我造血,从而下结论,公益应该市场化,用市场来解决社会问题,有人甚至说,公益市场化本质上就是要政治制度安排市场化。这一论调的出现可能是中国公益领域对项目可持续性和社会组织生存和发展问题的担忧与焦虑造成的。

 

       从这一论调广泛传播的文字信息来看,完全混淆了社会需要、社会问题、公益、私益、经济外部性、项目可持续性以及财务可持续性等一系列概念的基本内涵,为了传播自身观点,不惜把相关概念混为一谈。

 

       不可否认,公益与私益边界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等要素的发展而不断变化。这使得,在发展还相当稚嫩并缺乏批判能力的中国民间公益领域,市场可以解决社会问题、公益应该市场化的论调被广泛传播和追逐,被不少人视为无需质疑的教义。

 

       此外,在公益市场化论调的掩护下,导致大量参与公益事业的主体的自由交易或商业行为滋生,导致包括社会组织在内的参与公益事业的主体的公益使命和责任被完全埋葬。2016年民政部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全年共查处社会组织违法违规案件2363起,其中社会团体1565起,基金会15起,社会服务机构(民办非企业单位)783起。

 

       其次,救助类捐赠偏好。从最近些年慈善捐助统计数据看,救助类捐赠占了绝大部分额度,人们对发展类的捐赠较少。造成这种救助类捐赠偏好的原因很多,但主要是三个因素。第一,个人情感因素所致。多数情况下,人们往往不会考虑所捐款物是否最大程度地发挥在公益事业中的效用,人们容易被接受救助服务群体中个人个性特点、其所处的生活情景或遭遇的经历所打动,产生捐款动机而进行捐款。

 

       造成救助类捐赠偏好的第二因素是监督的需要。捐赠人都关心自己所捐赠的资金的使用去向,关心捐赠资金的安全性,特别关心捐赠资金是否真正用于起初捐赠的服务内容。比较而言,救助类服务项目的信息结构简单,捐赠人用于收集相关信息的成本较低,更有利于捐赠人监督资金的实际使用管理情况,这些都增强了捐赠人的捐赠安全感。

 

       最后一个因素是传播。与比较复杂的发展类项目的信息相比,救助类项目的信息往往包含了一个个生动的生命故事,悲喜交加,充满了各种冲突,这就注定这样的信息传播的广度往往超过发展类项目,这大大增加了救助类项目获得捐赠的机会。也正因为这个因素,近年来大量的社会组织尤其重视传播工作。

 

       2017年10月19日一项历时2个月对100家广州社会组织发展的需求调查结果显示,56%以上的社会组织把品牌传播、资金募集和战略规划列为三大需求,品牌传播需求以73.8%排在首位,而作为社会组织核心业务管理能力的项目管理和团队能力建设一起仅仅接近50%。

 

       社会组织发展滞后是中国民间公益事业面临的第三个挑战。社会组织是民间公益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主体之一。社会组织发展滞后主要表现在社会组织结构、地域分布以及能力三个方面。

 

       目前现有的社会组织中,社会团体和社会服务机构占了社会组织的99.2%,从日常观察并结合统计数据来看,在这些团体和服务机构中,有不少是文化、教育、科研、工商服务和娱乐类组织,而约0.8%的基金会中,69%的基金会是非公募基金会。与社区服务机构一起,我国的社会组织主要分布在城市或者城镇地区。

 

       除了结构和地域分布之外,社会组织的能力与公益事业的要求相差很大,主要表现在自身服务和项目管理能力不足,无论是项目战略管理还是项目运行管理都很弱,其次是社会组织的组织治理和运行管理落后,体制机制不健全。社会组织能力弱直接导致其公信力低,影响公众参与公益事业

 

       2011年《小康》杂志调查表明对中国慈善组织持“信任”态度的受访者占34.7%,而持“不信任”态度者占40.3%,持“不确定“者25%。2013年人民网《态度》第四期调查结果显示有53.3%的受访者认为不信任社会组织而拒绝参与慈善活动,有334%的受访者表示不了解公益慈善而没有参与公益活动。

 

       第四,监督机制不完善。监督机制不完善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即内部监督机制和外部监督机制。从目前看,中国民间公益事业内部监督机制较为欠缺,主要靠外部监督。外部监督主要来自与政府的监督和媒体监督。政府监督目前主要包括注册登记管理阶段的审批,运行管理过程中的年审年检制度和信息公开制度。

 

       从目前的监督机制设计和具体实践来看,监督仅仅停留在一般性的机构运行管理合法合规性方面,对社会组织所从事的公益事业服务内容的管理过程及其效率和效益十分欠缺,并且监督信息不完整不系统,信息碎片化情况严重,不能全面反应一个组织所开展是的公益事业服务的全貌。信息公开现状与公众的需求还存在较大差距。

 

       以上四个方面挑战的相互作用与影响,导致社会公众对民间公益事业的本质和方向性问题认识存在严重偏差,社会组织公益性质、公益行为异化,公益资源配置不足、不协调或者低效。这些都直接影响中国民间公益事业的健康发展。

因此,近年来出现在贫困地区,诸如某些孩子过剩的温暖包和各种文具用品,某些交通方便的灾区紧急救援物资挤压,甚至出现某些社会组织遗弃挤压物资的情况,而交通不便的灾区物资严重不足等问题也就不足为奇了。

 

 

克服挑战,

民间公益人可以这样做

 

 

       中国民间公益事业进一步健康发展,必须从以下三个方面努力克服目前面临的挑战。

 

       首先,深化对公益内涵的理解。从中外的文献看,无论人们如何定义公益,都不妨碍我们将公益理解为一种公共的利益关系,与私人的个体利益相对,具有不可分割性。由于人与人之间客观存在的社会互动关系,使得每个人的利益天然地与他人的利益发生联系,每个人利益的实现不同程度地依赖于他人利益的实现。

 

       经由自由的市场交易途径,每个人得以实现某部分个人利益。同样,由于有限理性、败德行为或者机会主义,信息不对称等,经由市场的自由交易,某部分个人利益有可能受到不同程度地损害或者不能得到充分保障,久而久之产生不平等、贫困、环境恶化和公共安全等社会问题。

 

       在特定的时空情境中,市场无法解决经由市场自身不完美导致的社会问题。这类社会问题只能用人为的制度安排通过对市场的缺陷进行矫正来加以解决,这里的人为制度安排有可能是国家法规等强制性力量,也有可能是民间道德规范等非强制性的力量。

 

       由此可见,公益是一种不可分割的、事关全局的战略性和长期性的社会利益关系。公益事业本质上是利益再分配的行动,不是简单地对他者实施一定帮助的善行,是人类为了保全人类社会不断持续发展而主动履行自身责任和义务的自觉行动,是人类实现自我超越不断成为人的过程的行动。

 

       切不可把一般性的社会需求看成社会问题,继而把只要满足了某种社会需求的私益行动都看成公益行动,也不可简单地把具有经济正外部性的私益行动等同公益行动,进而掩盖公益和私益的界限,从而迷信公益市场化论调,模糊民间公益事业本身应该坚持的方向,影响民间公益事业的健康发展。

 

       其次,提升社会组织能力。社会组织是民间公益事业的最重要的主体之一。社会组织的能力高低直接影响到公益项目管理和服务质量以及捐赠者对民间公益事业的信心,从而影响民间公益事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从目前社会组织能力现状和紧迫性看,应该着重提升社会组织的服务和项目管理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包括组织战略管理和运行管理内容。提升能力要紧紧围绕公益事业的使命,从组织的理念、意识、技能、组织结构和制度等几个方面进行。提升能力尤其要避免以一般培训代替能力建设,搞形式主义,应该通过反思现有的工作实践,有针对性地完善前述的社会组织能力内容。

 

       再次,强化信息公开机制。民间公益事业只有放在阳光下才能持续健康发展,信息公开至关重要。

 

       目前的信息公开机制应该强化信息结构的完善和信息的动态管理。不但要全面公开组织管理和项目全流程管理关键节点上的信息,还应该适时相应地公开组织管理以及项目管理各关键节点上不同层次的结果。尤其是不但要全面公开项目实施的活动内容相关信息,还应该全面的公开捐赠款物的收支管理信息。社会组织信息公开切忌静态和碎片化管理。

 

       民间公益事业创新是社会创新的重要内容。涉及民间公益的各要素和技术条件需要不断进行创造性地重组,提升中国民间公益的效率,满足社会持续发展需要。为了推动民间公益事业的健康发展,必须准确把握公益的内涵,深化对公益事业的正确认识,提升社会组织管理能力,尤其是以项目管理为核心的服务能力,强化对民间公益事业进行全面和有效监督管理的良性机制。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拦路虎  拦路虎词条  中国  中国词条  公益  公益词条  民间  民间词条  遭遇  遭遇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