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亮坚持要我给他即将创刊的“社会创新家”电子刊物写一个创刊词助威,让我很是犹豫。主要是因为我在办刊这个领域羞有发言权。我在中国扶贫基金会主持工作十七年,发起过许多项目,唯有办《中国财富》杂志这个项目是只有教训没有成功经验的。但经不住厚亮的坚持,我就从公益的角度来说说吧。
一个国家要成为现代化国家,其根本是这个国家的公民要成为具有现代性的人。公民大规模最终高比例的现代性,的确需要基于个人自利性奋斗加现代科学技术基础之上的现代化经济发展的支持,但仅限于此是不够的,它还需要人除 了自利性奋斗之外的人与他者之公共性的公益构建,使这个社会充满人与人之间的关心、关注与关爱的混响;使这个社会中人的自由结社共同体具有横向互动的自律、自治与自救的旋律;使这个社会中的人能感受到基于人的自由、独立个性之上的共同体真诚、有序、和谐之美感,而这就需要一个现代化的公益行业来支撑,但这个公益行业不同于经济行业基于自律冲动的企业家就能引领,而是需要基于公益冲动的社会创新家来引领。
社会创新家是这样一群人。他们并非全都没有自利心,而是公私分明的人,是富有高度同情心的人,是能敏感洞察到社会公共需求的人,是寻找自己生命之意义的内在认同胜于外在世俗之认同的人。或许是童年的特殊苦难,或许是人生的特别际遇,或许是上帝的特殊恩典,使他们获得了一颗特别感善的心灵,因此当他们发现这种社会公共需求及际遇时常常寝食难安,以至不付诸行动去解决则似乎就要失去生命的航向。因此他(她)们放弃更好的商业机会或创业机会而支付很高的机会成本,选择去创立一个公益组织,或在公益组织中选择一个公益项目,去寻求解决方案,奋斗数年、十数年乃至数十年,只为实现心中那个公共理想而无怨无悔。或许他们已经在企业家的道路上颇有成就,捐出过去生命创造的财富来为未来的生命升级调向,为此既捐金钱、又捐时间去设问与作答,寻找好的公益项目,以私人之力量介入公共空间,奋斗数年去解决自己过去有心无力解决的公共问题,或解决自己在生命历程中新发现并能打动自心的公共问题,从而充盈自己的内心与灵魂。或许他(她)们什么也没有,只有一颗水晶一般朝向神圣的心灵,从而将自己的生命投入到帮助他人的公共善空构建中,几十年如一日,最后铸就一颗朴实无华而又朝向神圣的灵魂,照见寻常生命过度自我为中心之不堪,特蕾莎修女和白方礼老人便是这样的典型。
社会创新家是这样一群人。他(她)们内心充满了儿童一样的真诚与梦想,相信一切梦想皆有可能成真,特别笃信人的改变来自人际相互关爱的善时善空构建中;他(她)们对新知识、新科技、新方法充满好奇心,总想尝试提出新的办法来解决问题,实现利益相关各方的共赢与可持续发展;他(她)们总是大胆设想、小心求证,在务实精神的指引下创新,从而总是能使创新结出社会公共空间构造的硕果,给公益行业带来新的符合逻辑的启迪。他(她)们总是敞开心扉,开放系统,拥抱新事物,坦陈面对自己的问题和失败,因而不断提出新问题,寻找新答案,总是行进在公益探索之中国社会现代性构建的路上。
社会创新家更是这样一群人。他(她)们比谁都更迂腐地坚守公益的定义与道统,绝不逾越深入他(她)们血脉之公益底线,小心翼翼地在自己、公益组织、受益人、资助人、政府及各利益相关方之相互关系间进行甄别,构建理性的风险防范契约机制与法律架构及程序,使自己所创新的社会公共问题解决方案经得起时间的打磨,经得起毁誉之潮涨落来袭的考验。从这个意义上讲,他(她)们应是基于保守主义的社会创新家。
在互联网对传统行业进行无保留洗牌的今天,传统媒体在这拨浪潮冲击中的确满是断戟残帆,一派狼藉。但人类对真相深入揭示和交流传播的需求依旧存在,我对厚亮祭起电子版方式创刊“社会创新家”旗帜以推动公益事件深度调查的勇气表示敬意。期盼厚亮及其团队能在勇气之外增加“远见”、“聚焦”与“坚守”,寻找更多更广更深的社会创新案例之真相,加强深度交流并提升辨析能力,给公益行业注入新的符合逻辑的未来互动与启迪,推动中国社会中人的现代性提升与社会现代化的转型,并同时实现自己的梦想与追求,则公莫益焉,善莫大焉,国莫幸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