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NGO成长中的生态建设与思考

       本篇文章应基金会发展论坛邀请所写,来自一线实务工作者的思考

 

       生态建设简称ECO,ECO是Eco-build的缩写,主要是对受人为活动干扰和破坏的生态系统进行生态恢复和重建,是根据生态学原理进行的人工设计,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充分利用生态系统的自然规律,是自然和人工的结合,达到高效和谐,实现环境,经济、社会效益的统一。(百度)

 

       很遗憾,我想在百度追寻NGO成长中的生态建设文献,却很难寻觅,怎么办,就按照我们10年成长的案例来书写,十年的案例相信可以说明一些问题,更可以具有研究的价值。

 

        一、5.12地震之后的NGO生态建设

 

       2008年5.12发生,这一年被誉为公益元年,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出现这么多的志愿者参与这场灾难的工作。据不完全统计大约有300万志愿者参与这场灾难服务。

 

        初心来自志愿

 

       这一年的灾难激发出更多的普通民众参与灾后的工作,关注、关心我们的国家。中国心志愿者团队成立于2008年5.15号,26号进入灾区至今,工作第十年。那时的我们很简单,就想回家乡当志愿者,做一点事情。不懂什么基金会,更不懂社会什么政府购买服务,全部自费!

 

       自己愿意做,没有抱怨,能做就做,不能做就走,虽然在前期也被表扬、感恩所膨胀,感觉自己就是救世主,后来在学习与反思中,在导师支持下反省与转型,看到了可以把志愿者服务做成社会工作事业的追求与触动。

 

       存活需要思想

 

       回看整个5.12发生到现在,作为在地NGO留下能继续发展的不多,但能留下来都是一股清流,有自己的坚持,更有自己的理想。就如成都心家园,在成都发展快十年,依然能守住自己想要的。

 

       对中国心而言,购买服务这个词语还是在2009年8月北京“京交会”听说。真正开始接触2011年。

 

       2008年能够活下来的NGO太少,真正能本土活下来的更不易,如5.12遇难家庭、震后再生家庭、自然的困境家庭、还有持续不断的自然的次生灾害和无序的救灾造成的次生灾害,依然需求,但没有资源。外地组织难以存活,自然只能走了,这就是很简单的道理,没有去解决生态建设,从思想到资源,更从项目的设计,留下的只是遗憾,或者留下有无数本案例,论文,最后呢?

 

 

 

       二、4.20地震之后的NGO生态建设

 

       从2008-2013年五年后发生4.20灾难,这对四川的NGO来说,是一次快速的考验,更是一场自我的考量,雅安距离成都不远,怎么办,不仅是四川的NGO,全国的NGO都在比速度,为4.20提供服务。

 

       初心来自志愿:

 

       从5.12到4.20,没有想过四川在这么段的时间又迎来这么大的灾难,即使媒体最初的报到也看得出来,捐赠资金到物资真是潮水般一样,这么大的捐赠,总有人来做。

 

       4.20最大的改变,共青团四川省委,让NGO快速的找到基地,有组织的开展相应的工作,更有四川省委常委李登菊与志愿者团队召开座谈会,交流下一步的发展,开始有了真正的协作平台。

 

       这时候的基金会已有资金,给NGO提供大力支持,从生活补贴、救灾的简单装备,项目支持更不用说,这一次的空前的,更是一生难忘的,但感情是复杂的。

 

       存活需要项目

 

       4.20之后对整个四川NGO是考验,四川老牌的NGO,新生的MGO大部分都在雅安驻扎。有需求,有资源,需要NGO执行。

 

       中国心遇上很大的考验,是否参与灾后工作,灾后自我定位是什么?中国心参与了灾后重建工作,2013年遇到两个挑战:雅安因为项目多,资源多,北川发生7.9洪灾,关内灾害发生严重,有的地方超过5.12灾难。现实机构能力跟不上,迷茫了,找不到方向,揪心。

 

       在多位导师支持下,多次会议讨论,在乐施会的支持下我们决定回到北川重寻初心。2015年6月1号,雅安项目全部结束,我们雅安团队回到北川。开始回到我们诞生与成长的地方。

 

       到2017年的11月,雅安4.20之后存活的组织有限,即使多年后,没有基金会购买服务依然难以维持生计,无数的基金会大笔投入资金,孵化的NGO发展艰难,这是什么原因呢?

 

       NGO的存活的价值是因为做项目,还是有需求需要活下去,我们需要回归初心,再看NGO当初的目的是什么,只有搞清楚初心,才能谈到的存活的价值,否则,活着还不如死了。

 

       4.20之后的NGO需要怎么的发展,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课题,需要研究与探索,为基金会和政府今后的资源投入做好案例。NGO存活到底是做人力资源的培养,还是为了做项目

 

 

 

       根据我是观察和思考,ngo生态建设所探索的道路

 

 

       一、发起人-思想的生态

 

         发起人的思想生态指什么?

        真正的公平参与,真正的民主体现,真正的温暖与价值体现。

 

        发起人成为关键一环,发起人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需要发起这样的机构,到底想做什么?

 

       我见到一家ngo,人换了一批又一批,我想作为初创组织可以理解,但作为三年后发展的组织再是这样,值得思考,我们发起人到底在想什么?

        NGO机构发起人决定的命运,是要利益,还是需要真正的做成一份事业呢?

 

       二、团伙-项目的生态

 

       真正的项目生态是具有灵魂的,更是可以吸引资源

 

       我用团伙这个词语很简单,人在一起是团伙,心在一起是团地,即使是团伙也有想进入团队的想法,怎么去构建项目的生态?设计的项目需要解决生存问题,而不是天天依靠找外援来解决问题,这就是与机构负责人有很大的关系,不用心带团队来设计项目,只是想办法去找基金会找项目,基金会不可能依靠一辈子,项目本身没有价值,哪一家基金会又愿意资助,项目没有思想,没有灵魂,基金会又怎么能给资金。

 

       我们自己也是一样,在设计项目中考虑基金会的需求,而没有去思考项目的灵魂所在,机构的使命与价值观,多年的磨砺,我们开始走在改变的路上。项目的设计就是需要呈现的我们使命,不然,项目又怎么能谈生态。

 

 

 

       三、团队-可持续性发展的生态

 

       内在与外在的因素,可以自我建立循环系统:

 

         NGO的每一天都是开始,我们面对的每一天都是挑战。再大的挑战也需要面对自己的未来。

        NGO可持续发展的探索有三点:

 

       外在的:

       1、诚信的建立

       2、专业的能力

       3、品牌的传播

 

       内在的:打铁需要镫子硬

 

       1、思想的可持续性

有思想,有理念,而不是感情用事,更不是闹着玩。

 

       2、有团队的可持续性

  人才培养为第一:必须是本土人才,外地人才本土化(外地本土安家),本土人才使命化(打造梯队人才),只有人才的可持续性,才有项目的生命力。

 

       3、项目设计的可持续性

  项目项目之间是关系,项目项目之间的生命,项目项目之间的情感

 

 

       NGO的生态建设是一项大的工程,需要每一个有思想的NGO负责人去思考自己的初心,我到底需要做什么?为什么做?想明白了,就是解决了根的问题。

 

高队  2017.11.21日晚上

 

      (非政府组织是英文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的意译,英文缩写NGO。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们在各种场合越来越多地提及非政府组织(NGO)与非营利组织(NPO),把非政府组织与非营利组织看作在公共管理领域作用日益重要的新兴组织形式。

2014年12月22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将审议境外非政府组织管理法草案。草案规定了境外非政府组织在中国境内设立代表机构和开展一次性临时活动的申请登记许可程序,还明确了违法行为的法律责任。

 

       成立

       非政府组织一词最初是在1945年6月26日在美国旧金山签署的签订的联合国宪章第71款使用的。该条款授权联合国经社理事会“为同那些与该理事会所管理的事务有关的非政府组织进行磋商作出适当安排”。1952年联合国经社理事会在其决议中把非政府组织定义为“凡不是根据政府间协议建立的国际组织都可被看作非政府组织”。在当时,这主要是指国际性的民间组织。

 

       发展

       在这之后的十多年里,非政府组织自身的活动以及它们同联合国的关系都处在较低的水平,没有多少实质性的发展。一直到1968年,在联合国经社理事会通过的1296号决议中,规定了联合国同非政府组织关系的法律框架。该决议肯定了非政府组织的范畴,同时允许非政府组织在联合国经社理事会以及联合国体系中的其他机构中获得咨询地位。自此以后,非政府组织的活动被有意识地、越来越广泛地引入了联合国体系的运作)

 

       高队:

       今年47岁,从事公益第十年,2008年在5.12之后一个念头便回到家乡,想为家乡做一点事情,尽到一个公民的责任。在火车上与团队创始人之一取下团队第一个名字:四川抗震救灾志愿者QQ群先遣队。2008.6.17号取名:中国心志愿者团队,2009年11月团队正式注册;

 

       从2008年5月第一批志愿者到2008年106名志愿者,到2017年1900名志愿者,来自全世界各地志愿者在北川这块受尽苦难的地方留下记忆;

 

       从中国心志愿者到北川羌魂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灾后社区-灾害治理及社区发展)

 

       从中国心志愿者到北川大鱼青少年公益发展中心(困境青少年教育)

 

       从中国心志愿者四川原点公益慈善中心(救灾及防灾减灾)

 

       从1个人到全职26人,北川本地人65%。从当年筹款5000元资助学生,到现在单个项目自筹70万,这不是筹款,更是一个NGO选择活下去的方式。我们就是沉默的坚守者,更是困境家庭的同行者。食品不安全,在空气受到污染的今天,我们再不努力守护心灵少被污染,那么,留在北川的我们留下的足迹又还有什么意义呢?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NGO成长中的生态建设与思考  生态  生态词条  思考  思考词条  成长  成长词条  建设  建设词条  NGO  NGO词条  
公益

 政策简读:进两步,退一步?

本月,在国家仍未出台新的综合性的法律、法规的情况下,北京和广东等地政府各自出台了单项政策措施,而期待中的法律法规,包括起草中的慈善法,以及修订中的社会组织和基金...(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