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POst 年会今年以「信任,让好事长出力量」为主题开展。其中,NPOst 更首度以新的交流模式开创「新手 NPO 职涯进击之路:执行长,给问吗?」互动讲座。3 位不同领域的非营利工作组织执行长/长官亲临会场,分别是──姚雨静(高雄市政府社会局长)、纪惠容(励馨社会福利事业基金会执行长),以及李根政(地球公民基金会董事长兼执行长)
Q:如何照顾组织内部的员工?
李根政作为地球公民基金会的董事长兼执行长,带领员工从事倡议性工作,常因外在的社会问题太过巨大,倡议成效短时间难以见长,使得许多工作伙伴身心俱疲、悲伤、无力甚至愤怒,李根政认为,身为管理者必须要和工作伙伴「一起想办法」,「要跟员工讨论、对话,一起找出路,不单是『我照顾他』。」
而励馨基金会执行长纪惠容则举其工作组织的实际案例来说明。励馨基金会除了提供每一位工作者一年一次的公假进行健康检查、补贴 1500 元,每年也提供一天的旅游假,亦补助 1500 元。此外,纪惠容强调励馨也重视员工的心理健康,「许多人往往带着过去的生命创伤从事助人工作,他其实是想要解决自己的问题。」于是,励馨基金会也提供心灵层面的支持,必要时,励馨将支付员工向外寻求心理谘商的费用,并且在每一区基金会编制 1-2 位灵性关怀师,纪惠容深信,唯有员工的心理得到健全的照护,才能有效的助人。
Q:如果要在 NPO 中将工作做好,需要具备怎样的能力?
面对这个提问,李根政熟稔的提出 5 项 NPO/NGO 工作者的必备「能力」。
首先,必须有「取舍」的能力。议题工作者往往在奋力强求与放手之间挣扎、在现实与理想之间不断拔河,如果不能评估效益、实时取舍,不一定能有效的达到社会运动的目的,组织工作者并非超人,李根政鼓励:「放手的时候要承认能力有限。」
第 2 项能力是学习「倾听」,必须要能够与他人讨论、接纳异己、调和矛盾,并且要有耐心,「毕竟每天都面对着悲伤与愤怒」。
第 3,时刻向着目标,但过程保持「弹性」,倡议工作并非一股脑儿往前冲,时时检视当下的行动,培养远见。
第 4,必须能「身心平衡」,在组织中工作,仍然得面对个人问题,工作者得不断确认个人目标与组织的理想是否吻合,这样一来,工作才能长久。
最后,李根政表示,每一件事情都有其困难,如何看待困难与挫折,决定了工作者解决问题的能量,「最重要的是不能把社会运动当作苦差事,要挑战自己,藉此得到满足与乐趣。」他说,倡议可以不只是一件纯粹利他的行动,也能利己。
纪惠容也认为,NPO/NGO 势必不是单打独斗,工作者一定要具备「沟通」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的能力,面对问题要能愿意挑战,而面对自己一个人没办法解决的事情,「要学会求助。」此外,纪惠容提醒,若工作者企图成为组织领导者,则要有「很多把刷子」,必须具备「跨领域」的专业能力。
姚雨静则认为,NPO/NGO 工作者天天得面对接踵而至的问题,并且必须积极的解决,此时,工作者必须有强烈的「兴趣」去解决各式各样的问题,「要记得一件事:所有的问题都没有单一、标准的解决方式,不要觉得『是不是做错了?』因为根本没有正确答案。」姚雨静指出:「我们允许犯错、让每个人都有机会犯错,只要他们能够从错误中学习。」在这么多可能的解方、选项当中,工作者必须能与不同的专业接触与学习,化解问题。
另外,同时拥有民间与政府工作经验的姚雨静强调,NPO/NGO 工作者还要有「换位思考」的能力,藉此透彻的了解各方的思维,尽可能达成共识。最后,姚雨静提醒,不要一味、盲目的迷信新的事物,原有的方式与基础的事情永远有它的价值,不适用的方法也不必急着追求。
Q:自己都快要饿死,还是想要帮助别人怎么办?
李根政与纪惠容对于这个提问的看法略同,他们认为,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能力帮助他人,想要帮助人的人,任何情况都有机会,帮助他人不局限于金钱的付出,也可以「出力」。李根政进一步强调,「甚至,你过得好,就是帮助别人。」如果一个人不能打理好自己的生活,反而带给他人麻烦,却又想帮助人,实为本末倒置,「先照顾好自己,才有能力照顾别人。」李根政说。
姚雨静认同前 2 位的说法,并进一步提出可行的解方:「如果你没有能力帮助眼前的人,请将需要帮忙的人推荐给更有能量的人。」
Q:请问 NPO 与政府的合作如何可以顺利? NPO 与政府若看法相左,要怎样有效沟通?请分享成功的案例。
「跟政府的谈判过程,我们要是得理的话,千万不要饶人。」纪惠容以实务经验来整束与政府的斡旋策略,「我们先礼后兵,如果沟通行不通,我们必须发展其它的策略。另外,我们的补助款千万不能超过预算的一半,少一点政府的资源,多保有一些组织的独立性。」纪惠容更提到,政府应避免成为资源的控制者与分配者,使资源流动于民间。另外,纪惠容也提醒 NPO/NGO 应固守自身的角色与功能,与政府成为平等的合作关系,而非雇佣关系,避免受政府的政策支配,「我们不要把自己看弱了!」
李根政作为倡议团体领导角色,述说与政府的复杂关系。「我们最常对抗的是行政部门,我们会运用立法部门与主持社会正义的司法部门,来作为运动的助力。」李根政形容与政府的关系是「很细腻的角力」,必须「边打边谈」,「运用各种手段与方法,不能全都『来硬的』,也要有手腕,如果政府愿意走对的路,我们还是要帮助它。」进一步谈到补助,李根政与纪惠容有着相去不远的看法,「我们不拿政府的钱,保持独立自主的状态。」在这样的坚持之下,李根政与组织共同争取最多的社会支持、给予政府最大的压力,多方平衡下,促成最大幅度的改变。
身为政府方的姚雨静,则以「借力使力」为建议。她提到,组织工作者可以关注政府部门每年的政策白皮书以及各项施政重点,若观察到与组织工作相符的目标,则进一步说服政府彼此合作,「有时候公部门给的帮忙也不一定是经费或预算,不要那么快放弃沟通与整合的契机。」
Q:如果有机会开设专业的 NPO/NGO 人才培训课程,应该要有什么样的课程?NPO/NGO 人才若想要进修,可以做哪些事情?
李根政认为 NPO/NGO 工作最普遍的困境在于欠缺「公民对话能力」。「社会上对于公益性质从业人员的看法多数是『牺牲』、『奉献』、『好有爱心喔』,走出去常常人家以为我们抱持热忱在做义工,好像不应该有合理薪资,有的捐款人甚至要求捐款一毛钱都不能用在其他行政费用上。」因此,如何向社会大众说明组织自身的价值,发挥专业并拥有基本的物质基础来维持生活所需,是非常重要的课题。
纪惠容则认为「人权观念」需要被适当的传授;此外,要能看到「结构性的压迫」,才有能力为弱势族群倡议;最后,「公民对话能力」再度被提出来,纪惠容认为,组织与其工作者必须合理掌握到议题的发声权与解释权。
姚雨静也认同前 2 位的思维,她认为,社会大众对职业的专业定位之观念需要改变,「为什么你愿意付一个理财专员 6-7 万协助你投资,而不愿意花 3 万,让另外一个人解决你生命中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姚雨静更表示,非营利组织的运行与一般公司行号其实无异,包括人资、财务、方案管理等,「我们必须好好向企业学习。」
原文链接:http://npost.tw/archives/38934
(本文转载时内容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