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四点半课堂,流动儿童学校、家庭课业教育的链接器——中国民生银行ME创新资助计划公益项目实践

 

        国家卫计委发布的《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6》显示,2015年我国流动人口规模达2.47亿人,占总人口的18%,相当于每六个人中有一个是流动人口。而且未来一二十年,我国仍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按照《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的进程,2020年我国仍有2亿以上的流动人口。

       伴随如此庞大规模的流动人口出现另外一个特殊群体——流动儿童,其教育问题也日渐浮现。早在2011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中显示,17岁以下流动儿童的规模超过3500万人。这些儿童跟随父母离开农村学籍所在地后,如何进入城市学校上学,如何适应城市学校教学成为巨大的挑战。

       为了让流动儿童进入城市学校上学,政府不断提高对这些问题的重视程度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2014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要求“将农民工随迁子女义务教育纳入各级政府教育发展规划和财政保障范畴,合理规划学校布局,科学核定教师编制,足额拨付教育经费,保障农民工随迁子女以公办学校为主接受义务教育”。这一举措为解决流动儿童城市就学问题提供了政策支持。

       小升(化名)就是政策的受益者之一。2015年,9岁的小生福跟随父母从甘肃东乡县来到兰州市,并顺利地从甘肃省东乡县达板镇甘家村小学转入兰州市七里河区上西园小学就学。

但是,小升在新学校里遇到的另外一个难题:学校课业学习明显跟不上。因地域口音差异,新学校老师的发音和家乡老师的发音不一样,他根本无法完全听懂老师讲课的内容,尤其在听写时常出现错别字,总感觉作业完成不了。而小升的父母进城后,主要用摩托车帮助跑运输,母亲不认识字,汉话说得不是很流利,两人没有时间和能力来对小升进行课业辅导,而因家庭收入低更难聘请家教。

       城乡之间教学水平的差异导致了流动儿童进入城市学校后,很难适应城市学校的教学。由于跟不上学校学习,家庭又没有办法进行课业辅导,最后会出现一种恶性循环。而这一问题要解决起来难度更大:从流动儿童个体来讲,他们散落在城市中各个社区,不同的城市、居住社区环境、学校教学水平都让这些儿童在城市学习过程中面临重重挑战。

       为缓解如此庞大的流动儿童群体在城市“能上学之后,怎样上好学”的难题,社会公益组织近几年做了非常多的探索。“四点半课堂”作为其中的一种项目模式,以校外课堂的形式为来自城市打工低收入家庭的孩子开展课业辅导,把家庭课业辅导、学校教育和城市融入重新衔接起来,成为推动流动儿童教育的一个正循环。

       2016年,中国扶贫基金会和中国民生银行联合发起的ME创新计划,资助兰州市七里河区西湖文化服务中心50万元,用以实施“流动人口妇女儿童社区文化教育支撑服务项目”,其核心内容之一就是开设“四点半课堂”,在兰州市七里河区西园街道柏树巷社区,为生活和学习在社区内的流动儿童进行课业辅导。

       兰州七里河区是兰州市中心城区之一,总人口57.1万,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除汉族外,现有回、蒙、藏、东乡、维吾尔等44个少数民族,出于语言、风俗习惯相似、生活成本比较低等原因,来自全国深度贫困地区的临夏州的广河县、东乡县以及青海省民和土族回族自治县、甘南藏族自治州等地区的进城务工家庭大部分会选择租住在这里,渐渐形成兰州市流动人口密集区域之一。

       柏树巷社区则是七里河区中一个重点的外来人口聚居的社区,经过多年发展形成了一个外来人口聚居的“城中村”,在狭窄的道路两边坐落着各种的出租房。近两年,政府进行了大力度的环境整理,社区内公共环境明显改善,治安也有所好转,但是外来务工人员租住生活环境非常拥挤。西湖文化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通过走访了解到居民租住的房子比较小,一般没有办法挪出放置一张书桌的地方,孩子平时趴在床上写作业,缺少最基本的学习环境。7岁的小蒙(化名)和妈妈、弟弟一起从东乡县搬过来,他们租住房子在采光微弱的一楼,大约20平的单间,每月租金350元,整个家庭的吃住和孩子的学习都在这里。而位于社区内的柏树巷回民小学,是七里河区接收流动儿童教育的公立小学之一。经学校曹书记介绍,学校有540多名学生,97%的孩子都是来自东乡、广河等临夏州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多数学前教育经历几乎为空白。因家庭教育的缺失,这些孩子的汉语言学习水平普遍较低。

       2017年春季开学按照项目管理要求,每一位学生来报名参加四点半课堂时都需要填写四点半课堂学生登记表。结果负责填表的马香英老师说,当天上午给孩子们写书皮就花费了一上午时间,有些学生读到二年级还不会汉语拼音,使得他们无法及时融入城市校园学习。

       曹书记介绍,学校现在在岗教师32人,现在缺岗8人,学校的教学压力很大。另外,家庭对流动儿童教育的督导不足,据七里河区西湖文化服务中心调查,孩子们母亲的文盲率差不多达到90%,学校布置的课后作业家长无法辅导。曹书记非常担忧,孩子因为学习跟不上会产生厌学情况。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兰州市七里河区西湖文化服务中心开设了“四点半课堂”流动儿童教育服务。中心自身在发展历程中也经历了三次重大转变。兰州市七里河区西湖文化服务中心前身是在寺观教堂书屋的基础上,由西园街道牵头成立的西园街道图书馆。图书馆的场地由兰州市西津东路清真寺提供,成立后就迎来了第一个转变——不仅仅为周边社区居民创造汲取知识的场所,更在此基础上与志愿者团队合作开展“四点半课堂”。兰州理工大学在职教师马成祺是发起人之一,他的家乡在临夏州广河县,国家级贫困县地区文盲率非常高,便在当地举办妇女扫盲班。后来,他到兰州读研究生读书并留校任教后,看到很多来自广河、东乡的务工人员孩子的教育过程中遇到问题,就依托清真寺的图书馆场地办起了志愿性质的书屋和四点半课堂,当时有20多个孩子参加。

       第二个转变是志愿团队注册为专业公益机构。随着图书馆覆盖规模的扩大并为了满足更多流动儿童的需求,中心于2013年正式在七里河区民政局注册,通过依托隶属中心的西园街道图书馆为流动儿童开展以四点半课堂为主的综合性社区教育服务,以及针对这些儿童母亲们开展的以识字教育为基础的综合家庭教育能力服务,团队也开始走向职业化并日趋稳定。

       第三个转变是机构扎根社区,做细、做深,向专业化发展。2015年,马雅君成为中心负责人,人们都尊敬地称呼她为“马校长“。兰州商学院毕业后,马雅君在兰州某中专学校当校长,后来学校因修路要拆除,但正好学校留下了很多课桌椅。同期马校长的父亲在清真寺服务,告诉女儿清真寺准备办扫盲夜校,缺课桌椅,马校长便把桌椅送到图书馆。当时中心正在招负责人,马校长长期生活在兰州了解到很多流动儿童面临教育困难的问题,从此正式接手中心。

      西湖社区服务中心的资金主要来源于社会捐赠,2013年到2016年,平均每年的筹款额在30万左右。2015年中心第一次申请ME公益创新资助计划,由于项目建议书不够完善,没有成功,2016年再次申请,马校长亲自修改了项目建议书。虽然四点半课堂是一个公益领域里的“老”项目,但正因为明确了解了目标人群的需求,并对现场答辩环节进行了充分准备,该项目成功获得50万元的项目资助,这也是机构迄今为止得到的最大一笔资助。

       2017年3月份开始,ME项目正式启动执行。9月25日,扶贫基金会项目人员到中心走访ME项目开展情况,马校长笑称说这半年最辛苦:“来中心的孩子比较多,每天课业辅导都像打架一样”。但是,四点半课堂在这半年里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四点半课堂内容以辅导课业为核心,逐步延展到帮助流动儿童补基础知识和城市认知。现在中心课业辅导是每天16:00至19:30,每天流动儿童放学后就来到图书馆,开始在老师的辅导下完成学校每天布置的家庭作业。每个年级都安排一名中心老师和一名大学生志愿者辅导,每天到馆的孩子已有55人至65人。针对基础差的孩子,中心安排进行补课,老师在每周日下午14:00至17:00听写他们一周在学校学习过的汉字,要求熟读所有学过的课文,数学背会公式,英语背会单词,以补齐学生的基础。

       在课业辅导的过程中,中心发现来自偏远地区的孩子胆子比较小。有些孩子因为语言的问题不敢表达,这也影响到他们的学习,便在图书馆里专门开辟设计出一片区域,购买了投影仪为孩子放电影。每次孩子们看完电影后,由老师鼓励他们直接说出观影感受,锻炼表达能力。

       其次,四点半课堂成为学校和家庭课业教育的链接器,把流动儿童的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这两端有效地结合起来。在学校端,马校长主动到柏树巷社区周边接收流动儿童的学校进行沟通,向学校去介绍四点半课堂,但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柏树巷回民小学的曹书记回忆,一开始学校方以为他们是校外的培训班,而学校严格禁止向学生推荐校外辅导班。后来柏树巷回民学校的曹书记亲自去中心实地参访,了解中心运行的模式和课业辅导的内容,态度也由存疑转变为支持。他说,“去看了以后,觉得这个非常好,可以帮学生做好课业辅导,所以鼓励知识基础差的孩子家长带孩子去参加四点半课堂”。

       中心对家庭也进行了实地走访,每个孩子的家庭情况都不一样,都存在各种困难。马校长和同事们通过实际接触去了解孩子生活的状况,慢慢和家庭建立信任,以针对性的对孩子进行教育引导。小鹃(化名)和妈妈一起生活在兰州,妈妈收入很低,母女俩住的地方只有几平方米。小鹃妈妈说,孩子特别爱读书,只要看书有时候都不吃饭。所以中心的老师就有意识地让马娟多阅读,而且让马娟给其他小朋友讲故事。中心在项目开展工作的过程中也意识到,要督促家长重视和参加对孩子的课业辅导,教育孩子不只是学校的事,更需要家长的配合和支持。为了方便家长督促孩子的课业,支持孩子在家的时候给大人朗读课文,每天1小时。对于有愿意学习的家长,可以参加中心的扫盲班,通过学习掌握1400个汉字(《生活中的读与写》:高频字(能读会写)592个,次高频字(认读)358个,非高频字(认识)550个),这样可以让家长能使用手机、微信,能很好地融入城市生活。

       最后,四点半课堂从硬件空间营造到专业化工作团队建设。中心对图书馆的内部空间进行了充分规划,将场地分成六个小区域,分别作为一到六年级孩子课业辅导的地方。同时,三年级的区域还可以作为放映区,六年级的区域是在室内乒乓球台上。中心的老师每天的上午都对图书馆进行打扫,整个场地干净整洁、空间设计紧凑,良好的环境使这里也成为了社区里孩子最想去的地方。

       目前,中心的团队包括专职团队和志愿者团队。马校长本身就是教育专业,也兼职教课,马校长说,教课让她能了解学生的想法,更好的和自己的团队沟通。另外负责扫盲的老师都拥有幼师专业背景。而马香英(师专毕业)负责具体项目的实施,由青海省民和县嫁到兰州,并为甘肃一家致力农村发展的公益组织工作。因对教育非常感兴趣并心怀热忱,来到中心工作,认真细致的她担任中心的“大管家”角色,并负责出纳和日常家访工作,把整个中心的工作和活动梳理得井井有条。

       在志愿者团队中,马校长动员自己的老同事马建宏老师成为中心的志愿者,负责所有教案的把关,负责周末活动课的组织。曾留学马来西亚的英语专业女孩汪玉婷,负责为孩子辅导英语。其余做课业辅导的志愿者也都是来自兰州的高校,一般都在中心服务了两年左右,非常有经验。马校长说,他们真正的爱这件事,非常敬业,做课业辅导都是风雨无阻。

       从七里河西湖服务中心的发展脉络以及执行ME项目中四点半课堂的情况看,虽然机构成立时间不长且项目执行期不到一年,但中心的一些项目模式和经验,对于基层的公益组织具有很大的借鉴价值。

       以社会问题为中心,扎根社区,找到真实需求。在流动儿童这一社会问题的背景之下,各类群体在社区层面的需求和所处的环境不尽相同。草根组织最大的优势就在于扎根社区、了解社区,直接面对受益群体,有非常强的执行能力。

       对于像七里河西湖文化服务中心这样的区级公益机构,可以承担着打通对流动儿童服务的最后一公里,通过与受益群体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找到他们最真实的需求,并在项目设计中有效回应。

       围绕项目核心内容,不断创新工作方法,把项目做深、做细。四点半课堂在执行过程中,直接服务对象为柏树巷社区内的流动儿童。而流动儿童的家庭对项目本身的影响也非常大,使受益群体之间产生较大差异性。在推进项目的过程中,必须在核心内容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工作方法,解决差异性需求和细化项目工作,否则会影响到项目整体推进。

       针对很多家长不识字平时又忙于生计的状况,也为了与家长之间进行有效沟通,中心充分利用互联网即时通讯工具,建立微信群并教会家长使用微信。马校长提到,“我们的微信群基本上靠喊,比如课堂放学了,就会在群里喊,家长听到后,基本能确定孩子大概几点到家”。服务类项目是与人建立关系,特别关注项目中个人的感受。曾经有两名学生的母亲参与了扫盲班,在两次课程后就放弃了。后来,老师进行了家访才知道,这位母亲因两次没能回答上来课堂提问,觉得没有信心再学下去。中心的老师们也随之调整了教学方法,在上课时以鼓励为主,尽量减少提问。

       在项目评价体系中,重视项目投入与产出,更关注项目成效和影响。西湖文化服务中心正在把项目评价体系由“我们做了什么?”转向“我们带来了哪些改变!”。这不仅是向资助方说明资金被如何使用,让他们看到投入与产出,更是关注项目是否真正给受益人带来实质性的改变和影响,避免了服务类项目的活动化。中心四点半课堂正在逐渐帮助学生提高成绩,小升在三年级第二学期开始参加四点半课堂,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他的两门功课由不及格考到及格,而且越来越喜欢看书,上一学期就看了《我想你了,爸爸》等四本书,这学期他计划利用课余时间看六本书。中心的项目也影响到学校,曹书记计划和中心开展更进一步的合作,通过中心来组织专业教师志愿者,支持学校体育、手工课的开设,特别是帮助学校培养一支篮球队。

       对于机构下一步的发展规划,马校长说,一方面是把柏树巷社区的四点半课堂复制到兰州其它流动儿童集中的区域;另一方面推动当地政府购买服务,让机构和项目实现可持续发展。我们在离开兰州的时候,从柏树巷小学曹书记那里了解到,现在兰州市正在推广社区四点半课堂,这对西湖文化服务中心来说也是一个非常好的发展机遇。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中国民生银行  中国民生银行词条  课业  课业词条  资助  资助词条  公益  公益词条  课堂  课堂词条  
公益

 环保法让康菲们逍遥法外

导语:蓬莱19-3油田发生溢油事故已逾半年,当事方康菲石油公司日前却公开称没有证据显示渤海溢油导致环境污染,而损失惨重的渔民继续索赔无果。长期以来,正是中国环境...(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