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友视点 | 从2008到2018:中国志愿服务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致谢】这是一篇符合志愿精神和开源精神的文字,因为文中的主要观点不是来自某个人或某个机构。在本文形成过程中,得到惠泽人翟燕女士、ABC美好咨询社钱洋先生的鼎力支持,大部分的观点均来自他们无私的贡献,在此致谢。

    (一)2008:志愿者元年 

    说2008年是中国的志愿者元年毫不为过。几乎同时发生的两个事件造就了这一切。其一是很早就开始酝酿的奥运志愿者的集结,其二是突如其来的汶川抗震志愿者的集结。这两者发生的背景和原因都不相同,但对中国志愿服务的建设却都起到了奠基的作用。

    奥运志愿者的集结基本上是一个中心化的具有很强政府色彩的事件。国人了解关于志愿者的知识和管理都是从奥运志愿者开始的。在很多年轻人(特别是大学生)看来,能成为奥运志愿者是一件非常荣光的事情,其中大概有两方面的原因:其一,志愿者是个光荣的称号,其二,奥运会是个难得的机会。事实上,这两个概念都有强烈的理想主义根基,也具有非常明显的西方色彩。可以说,奥运志愿者集结是中国政府为满足奥运会的需要而推行的自上而下的一个项目。但512之后的救灾志愿者集结则不同,如火山爆发一样从中国的民间社会和市场组织中脱颖而出。这些志愿者在灾区成了和军人一样最可爱的人,政府也突然发现志愿者服务和社会组织的巨大能量和潜力。

    2008年之所以被称作元年,至少有以下三个标志性的特点:

    第一,汶川地震唤醒了中国人内心中沉睡已久的公民意识,唤醒了人们内心的善良以及对生命的敬畏。通过自己去灾区或者身边的人去灾区,每个人突然感觉到自己的一点努力也会为这个社会带来贡献,很多人第一次感觉到,不需要政府的指定和派遣,我们自己就是这个社会的建设者。主人翁的精神正是志愿精神的核心。

    第二,志愿服务从一种荣耀到一种责任。如果说奥运志愿者更多地体现了参与者的荣誉感,那么救灾志愿者则完全出自于责任感,如果说前者是对参与全人类一种和平庆典的愉悦,后者则是对人世间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体现了非我不可的责任感,并将这种责任感转变为一种共同的行动。

    第三,政府和社会的共识。在汶川地震中出现的自下而上的志愿者和社会组织的规模和强度,完全超出了政府的想象和预期。但难能可贵的是,政府并未因此而关闭社会的参与,而是因势利导,帮助社会组织和志愿者更好地参与到救灾的过程当中。政府这一理念的树立为后十年中国志愿运动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十年发展:顺势而为 

    如同2008年中国政府投入4万亿作为抵御全球金融危机的资源输入,抗震救灾过程中形成的大量的社会组织以及实践也成为从2008到2018年十年间成长的基础。客观来讲,中国志愿服务的十年发展可圈可点,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组织化。据统计,在08年以前在民政部门登记的社会组织是40余万家,经过10年的发展,这一数字已经增加到了80余万家。据全国志愿服务信息系统提供的数据,截至2016年底,全国在该系统登记的志愿服务团体数量达到287516个。到2017年6月,志愿服务团体数量增长到342065个。比数量增加更让人深受鼓舞的是社会组织和志愿者组织的质量也大幅度提升,无论是提供服务的模式和内容、无论是组织管理的效率和一致性都有长足进步。特别是2013年成立的中国志愿服务联合会是组织化建设一个特别重要的标志。

    第二、制度化。2014年,中央文明委印发《关于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的意见》,2016年中央深改组审议通过《关于支持和发展志愿服务组织的意见》,在2017年19大的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要把志愿服务纳入到社会的诚信建设中去,2017年国务院颁发了《志愿服务条例》,更是以法律的方式对志愿服务做了规定,为志愿服务的有序发展以立法的方式做了确定。

    第三、专业化。专业志愿者的出现和成长是中国近期最引人注目的事件之一。我们甚至可以说,专业志愿者在总体志愿服务中所占的比例,反应了一个国家志愿服务的水平。这是因为作为具有专业能力的志愿者在提供专业志愿服务时,时序性更久、稳定性更高、粘结性也更强,而在特殊时期时,由于其专业能力和素养,其效率也更高。在去年刚刚颁布的《志愿服务条例》中,专业志愿服务作为一个专门条款,足以说明立法机关认识到专业志愿服务的重要性。ABC美好咨询社和北京博能志愿公益基金会都是专业志愿服务领域在中国实践的领先者。[1]

    第四、互联网化。随着互联网的广泛应用,越来越多的志愿者组织也尝试用技术的手段推动志愿服务,例如针对志愿服务领域的互联网产品开始出现,包括IMIN、亿人帮、志多星、3小时等。此外,互联网也为志愿者社群的形成提供了天然的载体。[2]

    第五、从责任意识到权利意识。把志愿服务从最初朴素的情感上升为责任意识,再从责任意识上升为一种权利意识,是真正的公民意识的进步。越来越多的宣传都表达了应该将参加志愿活动当作一种生活方式,表明了越来越多的人不仅将志愿活动看作一种责任,而是视为一种权利。这是一种更重要的进步。

    (三)未来空间:上下求索 

    但与全球相比,中国的社会力量发育还相当薄弱,还处于非常落后的地位。目前我们国家的志愿服务参与率仅有5%,在全球排名倒数第六。政府在志愿服务投入水平上也严重低于全球一般水平。

    但对中国志愿服务威胁更大的还是人们关于志愿精神和志愿传统的理念认知。志愿者精神的实质是服务社会、无偿奉献的理想主义,在古代,表现为一种急公好义的侠客精神,在现代,则和维基精神及开源精神完全一致。从目前来看,至少以下方面我们需要更多思考:

    1、制度化但不要行政化。说到底,志愿服务是一种公民自发的行为,是一个良善社会公民的自组织、自驱动的行动。在这个过程中,制度的规制、鼓励都是必不可少的,但要避免志愿服务的行政化。行政化必然导致公民参与意愿的不足,影响志愿者组织的发育和成长。行政化的另一个弊端是,志愿者服务经常是作为一种运动而不是一种常态。

    2、专业化但不要工具化。更大的威胁则是将志愿服务工具化。康德说,我们不能只以人为工具而不以人为目的。对于志愿服务而言更是如此,这是因为志愿服务是一个纯粹的理想主义行动,倘若影响到了这个本质,就一定会严重影响志愿服务志愿者精神在社会大众心里的认知和认同。一种令人担心的现象是,政府为了某些临时的需要,大量以志愿者的名义,实现一时之需。例如,各种重要会议期间出现的安全志愿者。更可怕的是出现在很多公共场合以志愿者为幌子的骗子。虽然二者之间完全不同,但将志愿者作为一个工具的实质却非常相似。我们应该牢记的一点是,发展志愿服务和提倡志愿精神本身就是目的。

    3、要有激励机制但不要外部化。外部化是一种异化,意味着行为者已经忘记志愿服务的精神,而去追求外在的利益。在新时代,要很好地借鉴和学习互联网的维基模式和开源模式,建立一种新的激励模式,在确保志愿精神的同时,让更多的人参与到志愿实践中来。

    因此,在十年后的今天,我们更有必要回顾在十年前那场灾难中自然喷发出的情感,这种情感正是志愿精神的源头。在今天的专刊中,我们选择了当时参与512救灾的几位志愿者的日记,希望我们能既拥有今天的高度,又不忘那最初的原点。

    [1]第一、第二、第三点观点均来自翟雁

    [2]第四点来自钱洋的贡献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志愿服务  志愿服务词条  中国  中国词条  视点  视点词条  过去  过去词条  未来  未来词条  
公益

 冯永锋的基金会批判(上)

摘要:从2010年他开始写基金会相关文章以来,已经有十多篇。相比批评中国足球的文章,十多篇算不了什么,但针对环保领域,又是批评基金会的,能有这么多,真是贵如油了...(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