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冯永锋的基金会批判(上)

摘要:从2010年他开始写基金会相关文章以来,已经有十多篇。相比批评中国足球的文章,十多篇算不了什么,但针对环保领域,又是批评基金会的,能有这么多,真是贵如油了。

 

环保公益领域,用文字公开表达对行动的反思和批评,不是常有的事情,因为圈子小,一不小心就不招人待见了。有看法至多私下议论一下,没有公开讨论的氛围和市场。不过冯永锋算是一个例外。

 

 

他一直是《光明日报》的记者,2007年发起“自然大学”,2009年与几位朋友发起环保组织“达尔问自然求知社”;2012年他又新办了个机构专门运营“自然大学”。一手握着笔,一手抬着干活的锄头,是他这几年典型的形象。

 

 

“脚踏两只船”的他有一个优势,拎着锄头干活,一旦有了灵感就可以写下来发出去,而敏感的他总是有很多灵感,产量惊人,已经出了好多本书,环保公益领域无人能出其右。

 

 

而他在基金会批判上也着墨甚多,从2010年他开始写基金会相关文章以来,已经有十多篇。相比批评中国足球的文章,十多篇算不了什么,但针对环保领域,又是批评基金会的,能有这么多,真是贵如油了。一般的行动者,批评的方式多是私下发泄情绪,没有勇气公开表达,有时候也是因为缺乏足够的视野、灵感和话语能力,无法用理性的语言一五一十地记录和点评。

 

 

基金会批判是什么意思呢?普通公众了解基金,未必了解基金会,更别说基金会批判了,所以这估计注定是一篇小众文章。

 

 

这里的基金会,特指对环保公益有资金支持的国内外基金会。这样一特指,范围一下子变得十分狭窄。根据基金会中心网的数据,中国现在有3200多家基金会,而去年他们的一个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底全国关注环保领域的基金会有95家。这个数据不包括福特基金会这样在华有环境资助业务的国外基金会

 

 

上面是背景信息,其实冯永锋的基金会批判并不是基于宏观调查和数据分析,他的十多篇文章主要基于他在环保组织的经历,以及2008年给SEE基金会做媒体顾问的经历。

 

 

据他说,他接触最早的基金会是福特基金会,2005年他出版第一本著作《拯救云南》后,福特基金会当时主动找到他,通过地球村这家环保组织资助了他几千美元,后来又资助了一笔一万美元,再后来他成立达尔问自然求知社,福特基金会又资助了4万美元。

 

 

这段经历给冯永锋留下美好的印象,让他“觉得特别感动”。

 

 

但2010年他再碰到的基金会时,就有很多话不吐不快了,所以就开始针对基金会写批评文章,而福特基金会是他的对比对象,SEE基金会是他的第一个批判对象。

 

 

2008年10月,当时冯永锋一边做着记者,一边推动着“自然大学乐水行”等项目慢慢前行。时任SEE基金会秘书长的杨鹏给他打电话,邀请他做SEE基金会的媒体顾问,为的是2009年4月第三届SEE·TNC生态奖。

 

 

冯永锋说,刚开始顾问费是每月3000元,生态奖过后,他又当了半年顾问,顾问费改为每月3500元,前前后后拿了4万元的顾问费。

 

 

而他对基金会的反思和批判正是始于这段顾问经历。2010年,他发表第一篇基金会批判文章《中国“最有钱环保组织”为情所困》,副标题是“这些企业家真的让人又爱又恨”。

 

 

我不知道文章发表之前发生了什么,只大致梳理了这篇文章中的三个意思。

 

 

文中第一小节认为企业家“都沾染了民主游戏癖”,五六年过去后发现荒漠没治理成,才转战北京开始资助中国的民间环保组织。

 

 

在第二节,也写诗的他认为企业家黄怒波虽然出了诗集,但是一位不入流的诗人,意在说明“人都是有频道、分营地的,你在这个频道的强大,往往意味在你在另外一个频道的虚弱。”他认为SEE企业家赚钱成功但未必能把钱花好,却“幻想指导中国的民间环保事业”。

 

 

第三节他说很多企业家确实非常真诚,但很焦虑和急切,有迅速获得产出的冲动,“他们忧虑地望着中国民间环保人士脸上迟迟缺乏血色、工厂里没有机器的轰鸣、门店里找不出几件像样的产品,他们心急如焚,想要以企业家的财富、智慧和运营能力,去推动环保组织在一夜之间生机盎然。”

 

 

但这“可能是对阿拉善SEE生态协会与中国民间环保事业协作前进的最大杀伤。”“一个人如果对自己不熟悉甚至可能永远不熟悉的事业缺乏宽容,那么只会对这项事业产生反作用、副作用。”

 

 

他建议企业家把钱交给秘书处,然后或者不闻不问或者以学徒身份参与一下,还有一种选择是返归自身,“没必要君临环保组织的大雄宝殿”。

 

 

之后他还对环保组织群体做了一番辩护:“如果说中国民间环保组织群体至今尚且没有实现雪崩似的业绩突破,不是因为他们不焦心如焚,不是因为他们不努力,更不是因为他们缺乏为环境而战斗的勇气和智慧,而是因为他们在攻打当今时代最为顽固的堡垒。”

 

 

这篇带有情绪的文章发到新浪博客后,有22条网友评论,有为SEE基金会辩护的,有为站在作者一边的,也有和稀泥的,其中一位匿名网友写了5条评论反驳冯永锋。

 

 

冯永锋说,“后来他们企业家有各种质疑,有这样那样的讨论,后来又追写了三、四篇。”现在他的新浪博客上刊载出来的有两篇:《中国的有钱人如何做环保》、《我没有对黄怒波不厚道》,均是9月所写,其中《我没有对黄怒波不厚道》的行文语气缓和很多,“我要在这里辩解一下,说明我确实没有对阿拉善的企业家不厚道,确实没有对阿拉善SEE生态协会秘书处不厚道,更没有对‘诗人企业家’黄怒波不厚道。”

 

 

到此,这个话题就在字面上结束了。但冯永锋对SEE的批评并没有结束。

 

 

后记

 

 

文章列举了很多冯永锋对SEE基金会的批判,这不是一篇严格的报道,只是想梳理这位对基金会公开批判最多的人的三年批判历程,以及呈现他对基金会资助的理解。所以全文只呈现了他一方的观点,估计无论是SEE基金会的成员还是和受其资助的公益从业者,也都有自己的判断,如有机会,青年环境评论也愿意呈现。

 

 

SEE基金会是社会团体“阿拉善SEE生态协会”2008年独家出资成立的非公募基金会,一直在资助中国民间环保事业,是非公募基金会当中资助环保领域最早的基金会,经验最为丰富,因为较早,影响大,受到的批评也最多,但批评者未必理解其发展历程和独特的机构文化。

 

 

目前有两本书记录了SEE的发展历程,分别是去年出版的《为公益而共和》(杨鹏著)和今年出版的《生态保育的民主试验》(萧今著),笔者将会撰写一篇书评,从其发展历程中探寻和理解其机构文化。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冯永锋的基金会批判  基金会  基金会词条  批判  批判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