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朋友圈被慈展会刷屏了。
设有展位的都在晒自家机构的靓照,吆喝着“走过路过不要错过”招揽人气;没有展位的则忙着串场,嘘寒问暖地合影留念。能想象的出,现场的一派热闹景象。
这样的热闹自有其道理。毕竟这是公益圈一年一度的最大盛会,而且是由国家民政部主办的 公益展会。逢此盛会,确实应该出来走两步,一来展示一下成就,二来还可以对接一些资源,如果运气好,领导还有可能驾临指导。一举三得,岂不美哉!
有报道称,本届展会共有789个机构、876个项目和312种消费产品参展,琳琅满目,规模宏大,人数众多。望眼看去,让人有“壮岁旌旗拥万夫”之感。
从朋友圈来看,展会虽然以“扶贫”为主题,但各机构举办的会议和沙龙却是五花八门,有谈公益金融、影响力投资的的,有谈筹款模式的,有作99公益日总结的,还有举办捐赠仪式的……既有盛宴,也有小菜,让与会者应接不暇,只叹分身无术,不能全部参加。
我对其中的很多主题,都颇有兴趣。每一个会议和沙龙的举办,其背后都承载着主办方对中国公益未来走向的思考,而这样的思考无论是对自身机构,还是对整个行业都是大有裨益的。而正是在这样的思考中,中国的慈善市场愈加完善,市场化属性越来越强,捐赠方、服务提供者以及受助对象三者之间已经形成了比较有效的对接机制和法治规则。换句话说,计划慈善的领域越来越小,而自发的的慈善市场已经蓬勃发展起来。
而这其中,连续举办六届的中国慈展会可以说是功不可没!(因为特殊原因,2017年慈展会没有举办)
尽管如此,我对本届慈展会还是有两个不同的看法,有两个问题是我要问的:
一,慈展会有多少草根组织参加?
从朋友圈来看,来参加展会的更多的是一些高大尚的实力雄厚的基金会,而草根组织难觅其踪迹。这不能不说是个遗憾!虽然参展不收取任何费用,但展台搭建、交通食宿却是一笔不小的开销,草根组织们只能望“屏”兴叹。没有了他们的声音,对慈展会而言,是个缺憾。
历经十年发展,中国公益行业的格局已基本形成,但也呈“两极分化”之现象,强者愈强,弱者仍弱。中国几十万个草根社会组织因为资源匮乏,能力弱小而后劲不足,作为“四个方面军”(涂猛语)的重要一员,如果这一方面军发展不起来的话,中国公益事业很难获得长足的发展。因为基金会发展的再大,最后执行还要落实到这些草根组织上。
如何突破这种马太效应,确实是需要碰撞和思考的。但从目前了解到的情况,慈展会在这方面的探讨却少得可怜。
二,慈展会怎么就成了“扶贫会”?
今年慈展会的主题是“聚焦精准扶贫,共创美好生活”,且据说今年三年交都将聚焦精准扶贫,靶心不变。这慈展会简直就成了“扶贫会”嘛,当然也可以理解,扶贫攻坚战是目前全国最大的政治之一。毕竟,没有公益组织能够脱离政治而存在:既然生活于一个政治化的国家,就避免不了与政治发生关系。
但是我总觉得有点别扭,公益机构尤其是那些体量庞大的基金会应该承担一些更伟大的使命。我在之前写过的《中国基金会的“新时代”使命是什么?》一文中曾经说过,基金会应该站在增进“人类的福祉”角度进行理性思考和实践探索,促进社会进步、消除贫困、自由平等,它超越种族、文化和国家。有这样使命的基金会才堪称伟大的基金会!比如美国的洛克菲勒基金会、比尔·盖茨基金等。
某次会议上,有位业内专家说过这样一段话,“能够为了自身的价值来保留现有的特色,开发一些穿透现实,能够为人类更长久命运负责的公益项目。毕竟,能够决定这个社会最终趋向的,不是由喧嚣的部分来决定的,恰恰是那些沉默、笃定的坚守者。”我觉得,这段话它完全可以成为我国基金会的座右铭,警醒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
如果我们的基金会都一窝蜂地去赶扶贫这个时髦,而不能站得更高来看未来,是不起有点悲哀呢?
作者:益先生
链接:https://www.jianshu.com/p/8546298cddee
來源:简书
简书著作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的转载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