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资中筠:“新公益”新在哪里?

 

       社会矛盾尖锐化,改革的需求日益迫切。这种共识对公益事业的作用,就是不满足于传统的方式而出现各方联手的新型公益

       新的公益模式有别于传统基金会的最大的特点,就是通过以市场为基础的创新为全球弱势群体服务。

       新公益强调规模效应,因而着重资助可复制的模式。

 

 

图为资中筠先生,知名国际政治及美国研究专家,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所长。

 

       美国现代公益基金会大约兴起于20世纪初。称之为“现代”,是相对于传统的教会或私人慈善捐赠而言。它在整个20世纪发展壮大,从理念到运营模式到政府立法,已经成熟,成为美国第三部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美国本土以及世界各地都做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同时也起了一定的示范作用,一种捐赠文化蔚然成风。2012年美国的非营利公益基金会大约有86192个,资产7154亿美元,捐赠数额520亿美元。应该说,这是工业化高度发达的产物。

 

       到20世纪最后一二十年,发达国家进入一个新阶段,或称“信息时代”,或称 “数字经济时代”,也统称为“后工业化时代”。在社会转型中旧的矛盾没有解决,又出现新的问题,需求的规模及其复杂性使已有的老办法远远无法应付,呼唤新的解决办法。公益事业革新应运而生,从21世纪开始迅速发展,形成强劲的潮流。为方便计,本文将20世纪的基金会称为“传统基金会”,以别于“新公益”。

 

 

01:新公益的时代特点

 

       1财富积累加速,体量增大

 

       新科技促成新产业的出现。与传统的制造业不同,新产业可以在短期内积累巨额财富,可用于社会捐赠的资金大大增加。如果只看美国的政府财政,预算年年在国会吵个不休,似乎赤字问题严重,但是民间资产巨大。在数字经济和金融业发达的时代,成功的企业家即“新——新富”的特点是致富快、年纪轻,大多拥有科技或金融专业的高学历。“创新”是他们的口头语。与积累财富的创业过程一样,在谋求为治理社会弊病做出贡献时,他们不满足于因循守旧,更加雄心勃勃。

 

       2社会矛盾尖锐化,改革的需求日益迫切

 

       经济急速增长的同时,贫富差距不断扩大。大企业的新特点是大量的利润都流向股东而员工获得部分日益减少。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这一趋势有增无已,2000年以后,不论是在经济繁荣时期还是危机时期,工薪阶层从经济增长中所得的比例均呈直线下降。这不仅引起广泛的社会不满,而且其购买力的实际萎缩开始威胁自由市场机制本身,也就是会使金字塔顶1%的豪富受到影响。这一情况已经引起各方关注,欧美政商精英逐渐达成共识:资本主义经济需要进行根本性变革。这种共识对公益事业的作用,就是不满足于传统的方式而出现各方联手的新型公益

 

       3在沿袭捐赠文化的同时,改良社会的意愿加强

 

       为改良社会做出贡献的意愿随着财富的增长而增强。多年来“企业社会责任”(CSR)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2009年,美国私人对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捐赠总数超过当年政府援助90亿美元之多,全世界的私人公益捐助以货币计已经超过所有国家政府援助的总和。

 

       自2007年以来,来自《财富》杂志世界500强的企业,捐赠以每年10%递增。有190名亿万富翁参加了盖茨和巴菲特发起的“捐赠誓言”,其中有2/3居于福布斯美国400富豪榜。2010年美国公益基金会捐赠数额是1900亿美元。根据一项针对184家全球性企业的调查,其公益捐赠总额在一年中达150亿美元,一般以每家公司捐2200万美元的居多。

 

       4政府和政界的配合和鼓励

 

       美国的社会制度保证个人的创业和创新、约束政府权责,加之完备的法制、成熟的市场以及结社自由,都为公益事业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其中最重要的是法制的保证,它使做公益无后顾之忧,减少运营的成本。

 

       过去,政府与公益组织的关系主要是前者用税法监管,保证后者合法运行,间或有“公私合营”的做法,但属于少数。在新的形势下,政府日益意识到福利政策的不足,对私人公益采取更加积极的态度。而公益人士也深知,政府的力量和权力对大规模开展公益事业必不可少,更有意争取政府参与,所以在不少新兴公益事业中,政府不仅是外围的法律调控者,也是内在的参与者。

 

       5数字化的出现,提供了更加精确地了解需求、进行评估的手段

 

       20世纪初的基金会已经有了“科学地”做慈善,对社会病灶对症下药的观念。卡耐基明确声称要用管理企业的办法来管理基金会,塞奇基金会最早的贡献也正是提供社会学意义上的统计数字,并由此促进社会科学的发展。但是其手段和范围都有限,与数字化时代的数据库不可同日而语。如今美国实际上存在着巨大的数据库,全民的收支状况、社会各个部类的历史和现状等都可在其中查到。它为了解社会最迫切的需求,以及评估基金会工作的效益,都提供了方便。

 

       6全球化的影响

 

       全球化使需求方和供应方都溢出一国范围,其规模自然与前不同。就美国而言,全球化造成的资本外流,正是第2个特点所述损害工薪阶层利益的原因之一;另一方面,在全球各国相互依赖日深的形势下,富国与穷国之间的鲜明差距、世界一半以上贫困人口的存在,是发达的国际社会不能置之不理的领域。

 

 

02:新公益新在哪里?

 

       过去一二十年中出现的各种新的公益模式,名称与说法不一,其含义有重合也有区别。概括而言,新的公益模式有别于传统基金会的最大的特点,就是通过以市场为基础的创新为全球弱势群体服务。

 

       1公益事业不再限定为非营利,也可以通过营利的事业去做

 

       传统观念认为,既称为公益,就应该无偿捐赠。在新的观念中,出资者可以获得社会的和经济的双重回报。单纯的无偿捐赠总有枯竭的时候,难以持续。而现实却是在政府、私人企业和非营利部门之间有数以万亿计的资产等待开发。

 

       新公益把供应与需求、硬件物质与软件服务、资本市场和政府规则结合起来,让私人企业与公共福利不再是对立的观念。其交易的媒介除货币外,还有数据、成果和信誉,维系各方参与者的则是“互利”。不单纯依靠输血,而是自己造血。

 

       一方面,衡量成败的底线不是利润而是社会价值;另一方面,成功地克服困难、解决巨大社会问题的人不是单纯利他主义的牺牲者,而是得到应有的回报(做好事有好报),这样才能使公益事业规模扩大,并持续下去。

 

       2主动调查社会的需求,有的放矢

 

       传统公益基金会的运作方式一般有两种:一种运作型基金,即自己做项目,或出一笔钱外包某个项目;另一种独立基金会,接受申请者的项目计划书,审查通过后给予捐赠,尽管也规定受益者需要提交成绩报告,但对操作过程、最终效益和影响较少关注。

 

       新公益则主动调查社会需求,确定目标,寻找合适的组织(非营利的非政府组织或可营利的社会企业)给予资助,以市场模式运营,期待最终达到自负盈亏,或者至少逐步减少其对捐赠补贴的需求。更重要的是,新公益强调规模效应,因而着重资助可复制的模式。

 

       3加强多方合作,形成综合的系统工程,重视结果

 

       20世纪的趋势是分工细化,各部类专业明确;而21世纪有综合化的趋势。每一部类都感到难以独自应付巨大的社会问题和需求。新公益的发起者在选定工作目标后,首先要寻找合作伙伴。合作参与者有发起人(也可能同时是最初的出资者)、捐赠人、投资方(个人或公司)、专家、研究单位、社区、媒体以及政府(地方或联邦)等,形成一张联络网。

 

       出资者将项目视为投资,给有意愿、有能力的对象去执行。发起人不但投入资金,还要出时间、出智慧,全程介入,帮助培养执行组织的能力,提供咨询,追踪效果和影响,评估工作效果。用我们熟悉的话来说,这就是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外加有智慧的出智慧,有权的出权(政府的支持)。其所追求的影响力注重规模效应,也就是可以大规模推广,而不限于单一的项目或少数受益者。

 

       4从国际化走向全球化

 

       “国际化”表明美国基金会帮助的对象不限于美国,惠及世界各地,特别是不发达地区;“全球化”则除了国际化这一层意思,还意味着其合作伙伴遍及世界各国,因此可以产生有许多会员国家的国际组织。

 

       关于国际化,美国的一些大基金会已经实行,其中比较突出的是洛克菲勒基金会,它从一开始宗旨就以“造福全人类”为宗旨,福特和盖茨等基金会的国际项目也是众所周知。但它们毕竟是少数,绝大多数基金会的活动还是限于美国国内。从“国际”转为“全球”,也是洛克菲勒基金会首先提出的。它不再把自己看成为其他国家做事的美国基金会,而是本身就立足全球。

 

       很多新型公益的主要对象就是发展中国家的贫困人口。更重要的是合作伙伴国际化。首先,许多问题如环保、大规模传染病等是超越国界的,不可能在一国之内解决;其次,美国以外的行动力量今非昔比,一些新兴的发展中国家如印度、南非以及拉美国家也有大公司、大企业家和公益精英,有资金和人力条件,也有问题意识,有意愿加入公益事业,既有全球化合作的条件又有必要。

 

       来源:本文摘自书籍《财富的责任与资本主义演变 美国百年公益发展的启示》第十三章,经作者授权转载;

作者:资中筠。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资中筠:“新公益”新在哪里?  资中筠  资中筠词条  公益  公益词条  哪里  哪里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