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春晓,阿里研究院高级顾问,信息社会50人论坛轮值主席,老龄社会30人论坛发起人,中国红十字基金会理事,曾任阿里巴巴集团高级研究员、副总裁、阿里研究中心主任、阿里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席。
过去十年是中国公益爆发的十年,未来十年中国公益将继续爆发。同样是爆发,过去十年与未来十年可能会很不一样,如果说过去十年是“裂变”式爆发,即通过裂变产生了大量十年前无法想象的公益组织和无法想象的变化;那么未来十年很可能是“聚变”式爆发,通过互联网及其平台化聚合和催生前所未有的新公益形态。
1:“新公益”形态
互联网推动下的“新公益”正在涌现,共同特征是平台化,即将各种资源连接和整合起来,释放社会创新的巨大能量。近年来涌现出来的新公益形态有:
互联网公益传播:即自媒体(个人)、群媒体(聚群、社群或社区)、泛媒体(互联网机构皆信息机构、皆媒体)。
互联网公益:网上捐赠、募款和众筹,网上传播、动员或共享,网上组织、协同或社群,网上社区服务等。
互联网社会企业:如小微金融、公益平台、慕课(MOOC)、创客运动,以及基于互联网的公平贸易等。
此外,还有共享平台、微金融、网商联盟、电商园区、电商消贫和淘宝村等。
网上捐赠、募款或众筹是互联网时代的社会创新和新公益形态的突出体现。以支付宝平台为例,到2016年底,支付宝爱心捐赠额超过6亿,捐赠次数超过1.5亿次,次均捐赠仅约4元。数据显示,70后、80后和90后是网络捐赠的主力军,其中70后和80后捐赠金额超过七成,更令人欣喜的是,90后捐赠人数超过一半。这些数据,令我们对未来充满期待。
2:浮现中的“第四部门”
近年来涌现出一个令人振奋的现象,即“互联网+第三部门”作为一种新的形态和动力,开始催生“第四部门”,或称其为“第四类组织”。
第四部门或第四类组织的主要的特征,是以开放共享的平台连接和整合政府、企业、社会组织这三个部门或三类组织,释放新能量,创造新价值,以社会创新促进社会发展。这方面的成功案例已经不少,比如公众环境研究中心通过互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推动环境信息的公开和公众参与;古村之友通过互联网平台在短短两三年间聚合了数以万计的古村落保护志愿者,连接和整合了许多社会组织、企业和政府资源;儿童友好社区也是一个平台,不断涌现出许多意想不到的公益可能性,除了公益组织和政府,企业也被整合进去。
互联网与第三部门的结合正在催生新一代公益,其特点是平台共享、开放连接、跨界整合和基于云网端(即云计算、互联网和智能终端)。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随着新公益、第四部门或第四类组织的兴起,未来十年,在公益领域将看到基于平台共享的聚变式爆发。
3:互联网时代的公益定位和边界
互联网及“互联网+”的发展使更多机构和个人协同起来参与社会创新成为可能。这正是社会创新的更大意义: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公民等,在公共参与式的社会治理机制下,通过跨界合作,用创新的方法系统性地解决诸多社会问题。
公益不应该是在政府和企业之外,为自己划一个小地盘,画地为牢,而是超越政府、企业和公民等,提供更高的社会价值,解决更多的社会问题,促成更佳的社会平衡,达成更好的社会理想。
因此,只要符合上述原则,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或商业,都可以也应该为公益所用,而不是排斥。不宜将公益与企业、市场或商业对立起来,在当下中国,以市场或商业促进公益不是太多而是太少,许多公益可以通过市场化方式进行,比如养老、垃圾分类、小额贷款和淘宝村等。在这方面,社会创新和公益转型还有极大的发展空间。
4:互联网时代的公益转型
互联网时代的技术创新、商业创新和社会创新,是一系列接连不断的大变革、大转型,也为我们带来了对技术、商业和社会的大想象。以互联网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既拓展了商业边界,也拓展了社会边界——社会主体、关系、结构、组织、模式、生态和文明等,极大地拓展了社会创新的边界和可能性,通过连接、参与和激活等创新性方式应对社会的失衡与割裂,应对和解决各种社会问题。
随着社会结构从工业时代的割裂、机械和简单向互联网时代的连接、有机和复杂转型,经济和社会体系也在从横向分工向纵向共享转型。在互联网时代,平台成为最重要的经济和社会存在,平台化成为最重要的经济和社会演化趋势,平台型组织成为最具竞争力的组织形态,社会创新、社会组织和公益也不例外。这是互联网时代公益转型的内在逻辑和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