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务社工,被称为“医生的伙伴,患者的朋友”。从2018年11月开始,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了一系列考核指标,医务社会工作制度作为一级指标被单独列入,这意味着,医务社会工作将成为医疗机构的“标配”。
四川省政协委员、致公党成都中医药大学支部主委、成都中医药大学教授陈胡兰,就为此建议,在医学类高校开办医务社会工作专业,因为全川医务社工的需求量至少将是2300多名。
医务社工干些啥?临终关怀、自杀干预、协调资源等
“医务社会工作专业服务起源于欧美地区,在西方很多国家和我国港台地区已经发展成为比较成熟的助人制度。在实践中,社会工作者运用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为在生命历程中遭遇困难、受到疾病干扰的社会成员提供助人服务,协助医护人员完成医疗工作。” 陈胡兰解释,医务社会工作是指把社会工作的专业知识和技术运用到医疗、卫生、保健机构中,协助患者及其家属解决与疾病相关的社会、经济、家庭、职业、心理等问题,配合医生进行疾病防治和伤残康复等服务,提高医疗效果,使其适应和重新生活的一种专业社会工作。
现状:数量少 专业化不够
“我国目前开展医务社会工作专业的高校极少,当前虽有200多所高校开设社会工作专业, 但只有极少数学校, 如山西医科大学、福建医科大学、泰山医学院等院校涉及医务社会工作方向。 大部分高校医务社会工作教育只是附属于社会工作专业教学领域中的一个部分, 并未形成自身独立的专业学科。学生主修课程极多, 内容较广泛,基本上都为‘通才教育’。” 陈胡兰列举了一个数字,2018年底的统计数据显示,全川公办和民营医院共2300多家,按每个医院配备一名专职医务社会工作者,医务社工的需求量至少将是2300多名。
对此,陈胡兰的建议是在医学高校开办医务社会工作专业,比如可先以成都中医药大学和四川大学华西医学中心为试点,然后逐步推进,将医务社会工作独立为一个学科,充分发挥其医学背景优势,设立医务社会工作特色专业, 实行“专才教育”。
同时,利用医学高校的专业教学资源和附属医院,建立和完善医务社会工作实习基地,搭建学校和医疗机构联合培养医务社工的平台,培养兼备医学知识和社会工作技能的医务社工专业化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