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李涛,协作者创始人,社会工作师,民政部首批全国社会工作领军人才
李真,协作者研究倡导总监,社会工作师,民政部中国社会工作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
杨玳瑁,珠海协作者常务统筹,社会工作师,曾获珠海市社会工作卓越贡献奖
中国大多数工业区存在着生产功能强大,而生活功能弱小,公共服务相对滞后,工业区人口缺乏归属感,人与人之间戒备疏离,人口流动性大等弊端。探索工业区的持续发展是突破中国城市化发展瓶颈的必须面对的解决路径之一。那么,如何发挥企业社会工作的专业功能?社会组织在此进程中扮演何种角色?对中国工业区社会治理水平的提升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10年来,珠海协作者带着上述问题,扎根工业区,整合多方资源,为超过25万人次的流动人口及其子女提供公益服务,培育605名打工青年成为志愿者,接待包括国务院农民工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调研组、民政部、新疆建设兵团等全国各地部门单位的来访交流3519人次;被民政部评为首批全国社会工作服务示范单位、首批全国企业社会工作试点单位,丰富和发展了本土企业社会工作的实务与理论。
引 言
2008年12月,“协作者”的服务模式被引入珠江三角洲地区,建立了珠海市协作者社会工作教育推广中心(简称“珠海协作者”),2009年5月26日正式对外运营服务,是全国首家立足于工业区的的民办企业社会工作服务机构,也是珠海市首家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
企业社会工作的特点是运用社会工作专业方法服务企业及其员工,以增进员工的职业发展和环境适应,增强企业与员工的发展能力为目标。珠海协作者认为,本土企业社会工作要想有效应对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带来的挑战,必须跳出传统企业社会工作的局限,将企业社会工作服务置于社会融入的视角和社区发展的框架下,创新服务理念与服务方式,还原并增强企业和员工的服务主体角色,推动企业与员工和所在社区各群体间的相互接纳、共同参与,构建多元化的社会支持系统,既是从现实出发的本土企业社会工作服务的需要,亦是对企业社会工作实务与理论的丰富与发展。
具体而言,10年来,“协作者”在企业社会工作方面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探索:
一、 创新企业社会工作服务理念,还原增强农民工和企业的服务主体角色
传统企业社会工作要么倾向于“为企业服务”,注重维护劳资关系现状,建设有效率的生产坏境;要么倾向于“为员工服务”,注重维护员工劳动权益,迫使企业做出妥协。这两种倾向无一例外的强调企业社会工作者作为服务提供主体的地位功能,而将企业和员工置于“被服务”的客体角色,从而束缚甚至压制了服务对象自身参与的潜力和能动性。珠海协作者认为,企业不仅作为生产单位,对员工还担负着一定的生活支持功能,对社区亦承担着相应社会责任,而企业管理体系的特殊性、社会关系的复杂性、需求的多样性,劳工问题的敏感性,使企业社会工作面对的问题已远非简单的劳资关系和工作环境可以概括,而是需要社会工作者能够遵循社会工作基本伦理原则,灵活运用多种实务技巧。显然,如果不能有效地动员企业及其所在社区相关利益方的参与,企业社会工作者只能陷入微观服务的泥潭,事倍功半。
对此,珠海协作者重新建构社会工作者、企业、员工与所在社区共同参与建设的企业社会工作伙伴关系,将协作者“团结协作 助人自助”的本土专业理念充分融入企业社会工作服务中,不只是将企业和员工视为“服务对象”,更强调企业、员工和所在社区相关利益方的参与性和可培育性,还原并增强其自我服务和服务社区、社会融入的能力。
珠海协作者在开展企业社会工作服务过程中,一方面每个环节都注重相关利益方的参与,这种参与包括需求评估、方案设计、组织动员、监测评估等各个环节,协助企业和员工建立自我服务和服务社区的参与体系。同时,在服务过程中,注重开展社会工作知识的普及推广,将社会工作者掌握的专业知识与企业、员工和所在社区拥有的本土知识有效结合,将其转化为服务人群可以掌握并使用的本土方法,逐步在企业内部和所在社区建立各类人群广泛参与的企业社会工作服务机制。这些机制包括:企业HR(人力资源)系统的社会工作管理理念体系,员工厂区和生活区互助小组,所在社区的开放式公益服务中心等。
全球化与城市化背景下的企业成员的构成日趋多元,从流动方式上看,既有单身进城务工人员,也有家庭式迁移务工人员;从就业模式上来看,既有企业单位从业人员,也有大量的非正规就业人员;从居住空间来开,既有企业内部的封闭式宿舍,也有大量的出租屋聚集区……这些多元化特点的背后则是需求的多样性和个别化,也是对本土企业社会工作寻求多元化介入模式的客观要求。
而作为企业社会工作重要的推动目标之一:企业社会责任,也正在由传统的劳动者权益保护、环境保护等层面,向社区责任和消费者责任深化。
对此,珠海协作者在企业社会工作服务中,突破传统企业劳动力的概念,企业员工不仅是企业人,更是社区的一份子,整合社会工作服务手法,围绕推动企业及其员工参与社区活动,搭建多元化的社会支持系统,包括:
针对企业遇到的劳资关系危机与管理瓶颈,珠海协作者应企业邀请进入企业开展评估诊断,并与相关利益方设计实施解决方案。这些解决方案包括:针对HR管理系统的社会工作专业培训,协助企业HR重构平等尊重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以及多元化的员工投诉渠道和反馈机制;针对基层管理人员和员工的沟通协调能力建设,建立理性对话协商机制;建立新老员工之间的同伴支持系统,改善员工关系,推动新员工融入企业和社区等等。
珠海协作者在介入企业内部服务时,无一例外的会遵循以下原则:1、价值中立,客观评估;2、多方协商;3、直接服务与能力建设结合;4、在不违反案主保密原则下,面向各方的开放透明的服务资讯。目前,珠海协作者已经从为某个企业开展服务介入,逐步发展到应行业协会邀请对行业所属企业的环境进行改造。
(二)建立工业区开放式公益服务中心,推动工业区公益文化建设
珠海协作者的运作特点是整合政府、企业、社会组织三方资源,通过企业社会工作服务,培育具有社会工作理念的新生代农民工志愿者,构建工业区农民工支持系统。该模式被誉为“中国内地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第四种模式”。(公益时报,2009年06月02日报道)为突破传统企业社会工作的局限,珠海协作者在工业园建立了独立于企业之外的开放式公益服务中心,面向园区所有企业及员工、本地居民开放服务。10年来,珠海协作者已经为工业区提供各类开放式专业服务活动5442次,使包括企业管理人员、新生代农民工、本地居民在内的257380人次直接受益。
(三)建立工业区社区儿童之家,回应父母工人与流动儿童的需要,实现企业社会工作从为企业员工服务延伸至为社区家庭服务
针对父母工人忙于务工无暇照看孩子的现实困难,珠海协作者在工业区建立开放式的“协作者童缘”,整合社会资源,提供课后托管、儿童社会工作系列成长小组、主题兴趣活动、公益夏令营等活动使儿童在发展性教育中增强自我认知,并建立相互接纳、尊重、关爱的社区伙伴关系,营造社区教育环境。
(四)开辟父母工人支援计划,针对已婚工人在子女抚育的焦虑与子女分离的痛苦,从全人的角度更精准地回应工人的发展需求。
面对工业区里家庭迁移日渐增多的现实,在青年工人服务基础上开辟父母工人服务,通过《子女对中国流动工人影响》研究,以项目方式,引入工业区外部资源,联动企业,开展亲职教育,故事妈妈培训、女性个人提升与职业发展课堂、社区家庭联谊等服务,搭建工业区父母工人支持网络。
(五)开设面向社会的公益关怀热线,建立第三方介入的协调干预机制
怎样使有限的企业社会工作服务资源与最广泛的需求人群对接,是本土社会工作亟待探索的路径。对此,珠海协作者开设了关怀热线,为面临生命危机与人生困惑的打工者增加更为多元的求助渠道,并及时向企业、相关部门反馈服务中发现的问题与潜在矛盾,协助企业改善劳资关系,预防处理冲突,促进社区和谐发展。2014年某个午后工业区某派出所与珠海协作者联系,疑似某企业员工在出租房顶层正准备跳楼,社工赶往现场和民警、企业人员一同成功劝阻。
目前,珠海协作者探索出以协调社会广泛参与,提升案主自我解决问题能力,危机干预与能力建设相结合,社会工作和法律援助为双重保障的企业社会工作个案服务模式。
(六)建立多方沟通协调机制,落实企业社会责任
珠海协作者与多家企业建立常态化沟通协调机制,通过会议、邮件、电话、热线监测报告等多种方式反馈服务中发现的来自基层员工的需要与潜在矛盾,并从第三方的角度提出社会工作者专业建议;与企业合作开展公益宣传活动,进入企业宿舍区、厂区开展员工关怀活动。为企业的员工服务、改善劳资关系、企业社会责任实践等方面提供专业解决方案。如为某企业正在筹备开展的托管服务提供专业支持,及时协调化解某企业的罢工冲突等。2010年,在富士康工人13连跳的阴霾下,珠海协作者与伟创力的合作案例被商务部“金蜜蜂企业社会责任·中国榜”评选为“最佳关爱员工”奖,成为企业与社会组织合作履行社会责任的典范。
三、创新企业社会工作教育倡导模式,促进社会各群体的融合与参与
珠海协作者注重将服务实践与政策倡导相结合,注重将矛盾调处与反映服务人群利益诉求结合,注重将服务经验总结与专业推广相结合,使本土企业社会工作发挥了兼具服务者、倡导者、研究者、推广者的多重功能。
(一) 发挥资源整合功能,促进社会参与
珠海协作者在开展各类企业社会工作服务中,都会将相关利益人群的参与程度作为重要的评估指标,通过服务搭建起企业管理人员和基层员工、企业内部员工与企业外人士共同参与的志愿服务平台,增强了各类人群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认同和对工业区的归属感,使企业资源、社会资源与企业内部困难员工、社区困难群体对接。
其中,珠海协作者与珠海市妇联合作建立第一家工业园“妇女之家”,让妇联的资源有效服务工业区企业和员工,探索群团组织与社会工作机构合作的经验;与团市委合作成立珠海协作者团总支,建立工业园青年人成长的平台;与市总工会合作开展“工友大家乐”系列文艺活动;推动建立园区管理部门、企业与社会工作机构定期交流的多方协调会议机制,探索政府、企业、社工机构三方合作的本土企业社会工作发展经验。
(二)发挥公众教育功能,促进社会融合
珠海协作者成立青年剧场,鼓励打工朋友用切合自己的方式表达需求和梦想,掌握摄影、诗歌、演讲、戏剧等表达技巧。并将活动成果用图片展、民众戏剧、演讲交流的方式在企业、园区、大学、剧院等公共文化场所展览、演出。其中,2010年,珠海协作者开展了《一个民工的幸福生活》农民工自编自演民众戏剧,在深圳企业社会责任大会演出,促进了各界对流水线工人的理解和接纳。
(三)发挥研究倡导功能,促进社会对话
珠海协作者立足服务实践进行行动研究,并创造条件协助服务对象、青年工人志愿者参与研究过程。珠海协作者诞生之时正值2008年金融危机肆虐,迅即开展农民工权益维护、生活指导、咨询辅导与紧急救助等服务,并与北京协作者、南京协作者联合开展“农民工眼中的金融危机”行动研究,形成调查报告《生活在继续》,该报告为《中国改革》、《第一财经日报》等媒体进行转载报道,并收录到《经济中国》。珠海协作者联合北京协作者、南京协作者开展的《从微观到宏观——金融危机下的农民工社会工作综合干预服务》,获得北京市民政局第一届优秀社会工作服务案例评选一等奖。目前,珠海协作者参与了包括民政部 “志愿者培育与发展机制研究”,以及“中国留守儿童父母报告——子女对父母工人影响的研究”等多个课题任务,为学界、企业和政府部门开展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支持工业区社会治理创新。
企业社会工作服务的过程亦是普及企业社会工作,推动社会融合的过程。珠海协作者10年来积极参与专业领域交流活动,推广企业社会工作实践经验。如参与由民政部举办的企业社会工作全国性研讨会、第二届全国流动人口社会工作研讨会等交流活动,分享珠海经验。10年来,珠海协作者接待了包括各级政府部门,以及高校、企业、媒体和社会组织等来访交流212次计3519人次,并得到了新华社、中国日报、工人日报、公益时报、南方都市报、新快报、羊城晚报、京华时报、珠海特区报、广东电视台、珠海电视台、斗门电视台、珠海广播电台、新浪公益频道、中青网等媒体的208次报道,有效推进了社会各阶层对农民工群体和企业社会工作的认识、理解和接纳。
珠海协作者通过企业社会工作服务推动农民工的直接参与,在使其享受社会工作专业服务、解决其具体困难的同时,培育其自我服务与服务社会能力,由受助者成长为助人者。10年来,珠海协作者在服务过程中培育了605名流水线工人成长为志愿者,向工业区提供15791.55小时的志愿服务。这些志愿者均是利用宝贵的工余时间参与志愿服务。2011年,珠海协作者启动“向日葵计划——农民工企业社会工作培育项目”,在流水线招募11名工人,一年后3名流水线工人通过国家社会工作职业资格考试,其中女工吴志葵于2012年加入珠海协作者投身社会工作至今,2015年获得广东省社工之星荣誉称号,向日葵计划荣获2013年广东省优秀专业社会工作服务项目二等奖。珠海协作者目前工作团队成员有近一半是流水线工人成长起来的服务者。
珠海协作者以实际服务成果扭转了企业和社会对农民工的传统认识,使助人自助的社会工作专业服务理念成为现实。“鼓励农民工参与社会工作,能够使社会工作队伍建设在普通人当中产生原动力,使社会工作在真正有需要的人群当中发挥作用,也与社会工作的本质更为贴近”(工人日报,2010年10月27日报道)。
五、突破“专业”束缚,在创新中回应挑战
概括来说,珠海协作者本土企业社会工作实践的创新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服务视角的创新性。珠海协作者跳出传统企业社会工作局限于企业劳资关系与工作环境建设的思维模式,将企业社会工作服务置于社会融入的视角和社区发展的框架下,构建多元化的社会支持系统,既是从现实出发的本土企业社会工作服务的需要,亦是对企业社会工作实务与理论的丰富与发展。
(二)服务理念的创新性。珠海协作者突破了传统企业社会工作困顿于要么倾向“为企业服务”,要么倾向“为员工服务”的局限,将协作者“团结协作 助人自助”的本土专业理念充分融入企业社会工作服务中,不只是将企业和员工视为“服务对象”,而是建构了社会工作者、企业、员工与所在社区共同参与的企业社会工作伙伴关系。
(三)服务方式的创新性。珠海协作者整合社会工作服务手法,推动企业和工业区的自我服务体系建设,建立第三方介入的协调干预机制,推动企业及其员工参与社区活动,使务工群体享受专业服务资源,增强其自我服务、服务社区和社会融入的能力,搭建起多元化的社会支持系统,满足了本土企业社会工作寻求多元化介入模式的客观要求。
(四)倡导模式的创新性。珠海协作者通过发挥社会工作的教育倡导功能,理性表达各方利益诉求,化解工业化进程中产生的各类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各群体的融合与参与,推动社会政策改革,使本土企业社会工作发挥了兼具服务者、倡导者、研究者、推广者的多重功能。
(五)专业建设的创新性。珠海协作者以服务实践为平台,推动农民工的直接参与,由受助者成长为具有专业社会工作者资格的助人者,并在实践过程中注重总结推广本土企业社会工作理论与实务经验,有效回应了本土企业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与机构匮乏的挑战,使“助人自助”从服务理念转化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实践模式。
(六)对发展空间和伦理困境的思考。在习惯了以经济利益为衡量指标的商业社会,尤其是建基于企业领域的企业社会工作,其最大的挑战就是对谁负责,以什么来衡量其服务成效?由此构成本土企业社会工作的两大伦理困境。珠海协作者的实践经验表明,企业社会工作服务成效依然将集中体现在“人”的社会功能的恢复与增强,而企业人员的社会功能的恢复与增强,不仅需要社会服务,还需要政策环境与经济生产的协调。事实上,企业社会工作服务并不能替代企业的用工管理,也无法替代政府秩序治理。工业园的环境改变,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劳动者的权益保障,需要政府的公共治理改革,需要企业的用工管理改革,需要社会工作者的社会服务创新。也正因为此,三方的存在才具有合理性、互补性、合作性,由此,相对于其他社会工作领域,跨界合作成为发展企业社会工作的必然路径。
毫无疑问,无论怎样形式的合作,企业社会工作同样应以案主利益最大化为准则,企业社会工作者应最大化的整合政府、企业与社区的参与,兼顾企业与员工、社区的多方利益,但当多方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企业社会工作的处理准则是回归其专业使命,那就是维护社会公正,促进社会公平发展。
【原文《‘协作者’的企业社会工作服务实践与创新》,发表于广东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3/07 第13 卷第4 期,本文在原文的基础上修订。】
参考文献
[1]李涛,李真著.农民工流动在边缘[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5:1-3
[2] 李涛.我依然抬头仰望——一位民办社会工作机构创始人的记忆[J].中国社会工作,2011(11):54-56
[3] 李真,李涛,刘倩,杨玳瑁等.社会工作服务农民工的角色与功能[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2013(13):18-27.
[4] 李涛.让梦想扎根——一个民办社会工作机构的十年[J].中国社会工作,2013(3):13-23
[5]李真主编.流动与融合[M].北京:团结出版社,2005:311-312
[6]李真主编.从微观到宏观——流动人口社会工作服务项目案例集.中国社会出版社
免责声明:本站文章图文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