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访嘉宾:吴倩 (智青年服务中心创始人)
社会组织发展的“土壤”应该再好一些
益态氮:什么机缘让你加入公益?
吴倩:我是一名职业公益法律人,就读研究生期间参与了我校法学院组织的暑期社会实践,在活动结束后,街道领导对我们所做得工作很是满意,就建议我成立社会组织,街道负责孵化,提供场地与资金。当时我完全不了解公益组织是做什么的。
益态氮:为什么选择从事公益?
吴倩:作为一名传统法科生,我当时认为自己只能从事公检法、公务员这类职务。随着对社会组织了解的深入了解,我逐渐认识到成立公益机构的意义,于是我注册成立了智青年公益服务中心,踏上了我的公益之路。
益态氮:机构成立后,印象深刻的事情是什么?
吴倩:机构成立半年,我参加了中国社会创业家社创之星比赛,取得第四名的成绩后到日本参加决赛,最后获得铜奖。
参赛过程中,我发现做好公益组织太难了。第一,要面临人才流失,因为公益行业的薪资待遇、政府购买公益服务的水平都很低;第二,机构创始人各方面都要擅长,这迫使我不得不逼自己学习。
益态氮:学什么?
吴倩:进入公益行业前,我必须学习相关理论。但在实际工作中,我也发现理论与现实存在很大差距,所以必须提升专业能力。我在2016至2018年参加了各类社工讲座、培训等多达50余次,取经之路遍布日本等多个国家,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海南等多省份市。
益态氮:差距在哪里?
吴倩:比如,理论上,社区营造或社区治理工作需要扎根社区,前期需要两年时间建立关系,中期需要两年做服务,之后两年才能看到改变。现实中,有关部门要求机构一年内做出成绩,这就是理论与现实的差距。
益态氮:如何缩小“差距”?
吴倩:希望社会组织发展的土壤应该再好一些。我对机构所在的这片“土壤”很珍惜,因为机构所在地区公益发展较为成熟,政府对公益机构的支持力度、社会组织自我造血能力,还有提升空间。
公益人≠专职做好事不拿钱
益态氮:工作中,最开心的事情是什么?
吴倩:看到受助者的改变。比如监外服刑人员到机构接受培训时,经常用自己不懂法当借口搪塞我们。通过学习机构课程,他们意识上有了转变。
益态氮:能举例吗?
吴倩:一位高中生因倒卖香烟犯下非法经营罪,被判缓刑三年。在我机构进行社区矫正的期间,通过”双八”计划,学习了很多法律课程,后来他自考并取得了法律学位。我们不仅看到他意识上的转变,还由衷地为他的转变开心。
益态氮:痛苦的事情是什么?
吴倩:年纪较大的社区矫正人员通常比较固执,既不听课,也不参与公益活动,大多数人与家里关系也不好。于是我们加入心理辅导课程,但劝导他们接受心理辅导的过程也很痛苦。
吴倩:团队建设、自我造血、公益传播。
益态氮:你的机构存在什么问题?
吴倩:人才流失。我起初希望机构工作人员都是法律专业或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的科班生,但政府购买服务能给予的经费与科班生期待的薪资并不匹配。对于机构,钱是次要的,重要的是人。有时项目刚接过来,工作人员就要离职。我认为公益组织应该具备自我造血能力,不能完全靠政府。
今天很残酷,后天很美好,但绝大多数人都死在了明天晚上
益态氮:想过放弃公益行业吗?
吴倩:我有很多离开公益机构的机会,也有过很多次“逃离”公益行业的想法。我的机构是八个人的小团队,业务量很大,每天都在超负荷运转,每个人都很累。
益态氮:什么时候最想“逃离”公益行业?
吴倩:别人向我抛出橄榄枝时我最想逃离,但做机构就像养孩子,它可能有缺陷,也可能残疾,但作为创始人我舍不得抛弃它。
我会给自己三至五年的时间规划,如果机构实在没办法达到我的理想状态,我或许会选择改行业。
益态氮:在你看来,目前我国公益行业还存在着什么问题?
吴倩:最近几年,公益圈曝出的一些丑闻让我觉得不能神话某个公益组织或公益大咖。除去公益光环,公益圈的大咖也是普通人,普通人对自己要有道德约束,毕竟有时违反了道德约束就会迎来法律约束。希望公益圈不要再曝出丑闻,公益行业本来就很脆弱,它经不起公众接二连三的质疑。
益态氮:其它想补充的问题或话题?
吴倩:我想对机构员工说几句话。感谢你们跟我一起扛到现在,今天很难,明天也很难,但后天会好,希望我们坚持到后天,不要死在明天晚上。
*免责声明:本站文章图文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