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垃圾分类在国内推行已有20年时间,这次政府终于下定决心了。从7月1日起,上海将正式实施《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将“垃圾分类”纳入法治框架。
《条例》规定,个人如果混合投放垃圾,最高可罚200元;单位混装混运,最高可罚5万元。上海党政机关内部办公场所不得使用一次性杯具,旅馆不得主动提供一次性日用品,餐馆、外卖不得主动提供一次性餐具。
就像政府对新能源汽车进行补贴,对高污染、高能耗、高档消费品、奢侈品征收消费税一样,强制性的生活垃圾分类,也必然会对我们的生活习惯及消费选择带来影响。
上海的生活垃圾分类即将步入强制时代,这个标杆竖起来,其他城市都在摩拳擦掌,甚至可能把未分类投放记入个人信用档案。如果垃圾分类推广开来,会对哪些产业带来较大影响呢?
反向推动“菜市场”升级
我国生活垃圾最主要的构成部分是厨余垃圾,超过60%,而且中国的厨余垃圾含水率很高,杂质多,容易发臭和腐烂降解,难以分类处理。投资高、成本高成为制约厨余垃圾处理的瓶颈,但因为最贴近生活,也是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的突破口。
因此,上海对厨余垃圾的上游——菜市场非常关注。上海市政府在推进社区智慧微菜场建设项目,对菜场垃圾和生活垃圾进行源头减量,鼓励源头分拣分级、清洗包装、冷链配送等技术转型,推进“源头减耗”,引导“净菜上市”。
政府指导下成立的生鲜宅配项目
据本地新闻报道,上海两千多家社区智慧微菜场能供应120万户居民各类主副食品,且绝大部分都已做过垃圾减量处理,其销售的蔬菜基本做到精包装,简单清洗就可下锅,玉米没有皮和须,金针菇也剪了根,活杀鱼去鱼鳞去内脏,可减少20%的湿垃圾。在源头分拣分级、清洗包装,垃圾直接供应给下游的养殖类、畜牧类企业,能够形成双赢。
这所谓的“微菜场”,其实类似快递自提柜,用户网上下单,小区提货。上海的生鲜电商、新菜场等业态扎堆,恐怕也跟上海政府从上游减少厨余垃圾的思路有些关系,即使没有真金白银的补贴,无形之中也已增肥了这方面的创业土壤,对toC、toB的生鲜创业者都是利好。
预清洗、包装问题在于成本的增加,即便有政府推动,这个项目能不能成也还是未知数,但退一步,垃圾分类的推行确实可能反向影响我们的购物选择。而把厨余垃圾尽可能留在到家前的环节规模化处理,肯定比让消费者在自行处理之后再分类回收更能节省社会成本。
一次性用品的危机
上海市人大法制委认为,一次性物品的过度使用是生活垃圾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为此,《条例》着重强调餐饮服务提供者和餐饮配送服务提供者不得主动提供一次性餐具,旅馆不得主动提供客房一次性日用品,如果主动提供并不改正的,处5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罚款。
不少网友关心,如果一次性用品消耗变少,酒店房费是否有下降的可能呢?答案是没有,在澎湃新闻报道中,华住酒店集团表示,酒店一次性用品价格较低,对酒店成本影响有限,实施新规后,还可能增加酒店管理和人力成本。
对于一次性用品制造商,这更不是一个好消息。先看几个数据:全国酒店行业客房数量在1300万到1500万间,按入住率50%计算,保守估计全国每天至少有650万套一次性用品被使用和丢弃。而据新京报报道,全国44万家酒店每年丢弃的香皂超过40万吨,按照每吨香皂2万元的价格计算,就是80亿元的花销。
一次性用餐具也是如此,体量都不小,一些企业赖此为生。比如笔者曾报道过的两面针牙膏,酒店用小牙膏业务占其营收的90%左右,如果酒店牙膏使用量大幅下降,恐怕两面针要步难兄难弟田七的后尘了。
“收破烂”成了好生意
不用的垃圾对我们没有价值,但处理起来却非常烧钱。
住建部通知表示到2025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城市要基本建成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系统,据前瞻研究院保守假设,我国生活垃圾产生量为4亿吨/年,厨余垃圾占生活垃圾比重为50%,则我国厨余垃圾产生量为54.8万吨/天,若厨余垃圾处理每吨投资为40万元,则我国厨余垃圾处理的空间可达2192亿元。
2000亿的市场规模已吸引了大量创业者进入,从企查查中搜索,经营范围涉及垃圾分类的公司就有6940家,并且数量仍在增加。
若垃圾分类回收政策走上正轨,那垃圾分类产业链前端垃圾分类服务、中端垃圾分类转运、终端再生资源处置以及厨余垃圾处理、渗滤液处置、垃圾焚烧等环节的参与者都将从中受益。在二级市场,垃圾分类政策也不出意外地带起了环保股的一波涨停。
而由于扔垃圾时实在难以找到对应的分类,相关的垃圾分类查询工具成了刚需,例如搜索网站推出“垃圾分类智能查询”,微信也有了一些垃圾分类查询小程序,随着生活垃圾分类的普及都可能成为热门工具。
此外垃圾分类也催生了新职业:代收垃圾网约工。一些跑腿平台的万能跑腿业务中已出现“帮忙倒垃圾”热词,常用的生活服务平台也开始提供第三方的垃圾分类服务。央视新闻就报道,勤快的代收垃圾网约工已经月入过万。
可见,生活垃圾分类回收,既是环保事业,也是一门“供需两旺”、自带流量、有利可图的好生意,而分类不仅影响生活,也会影响我们的生活、消费习惯。
*免责声明:本站文章图文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