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一群平凡却不平常的坚守者,每天负重40公斤、往返50多公里送信,攀爬珠峰14年、无数次弯腰拾起垃圾,年逾花甲、18年垦荒12500亩植树造林……
他们独自承受困苦和孤寂,数十年如一日默默付出,而长时间的劳作却使身体关节遭受极大的磨损。
点击视频可看:公益广告:信,则立。
据统计,我国至少1.2亿人面临关节问题,几乎每10人中就有一个,影响着工作与生活,应当引起重视。10月12日,世界关节炎日,我们致敬这些坚守和默默付出的幕后英雄,并关爱他们的关节健康。
01:
王收秋:32年徒步40万公里山路,维系乡民沟通桥梁
在山西太原王封乡方圆138平方公里的大山里,留下来的大多数都是上了年纪的老人家,他们平日里只能靠信件、报纸了解外界信息,通过邮政获取子女们寄来的生活用品。
作为这座大山的最后一名徒步送邮件的邮递员,53岁的王收秋便是这些留守老人与外界沟通的唯一桥梁。
每天早晨8点半,王收秋就开始到邮局工作,接车、登记、分拣、盖戳、装包,完成这一切后,他就出发往大山里走,一直到晚上10点多才回家。
一年365天,不分节假日,王收秋每周出班6天,每天工作14个小时,每次都要背负40公斤重的邮包,独自步行50公里山路,将邮件准确无误地送到每一个乡亲手中。
34年来,他低着头、驼着背,背上顶着一个诺大的邮包,双手拽着胸前的背带,一步一步走过了40万公里山路,经年累月的奔波与艰辛,让王收秋的腰椎间盘、膝关节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劳损。
通过邮件让村民们保持与外界的交流和联系,是王收秋坚持送信的强大动力。每次村里的老人问他:“明年信件还送不送?”王收秋的回答总是不变:“只要你有需要,我就一直送。”在他心里,不管邮件投递再远,路再艰苦,他都要按时把邮件送到村民的手上。
02:
鲁达:无数次往返7000米高山,清理上万斤珠峰垃圾
珠穆朗玛峰是无数登山者的梦想,更是从小在珠峰下长大的“护山者”鲁达的故乡。对鲁达来说,“守护珠峰就是守护自己的家乡,守护自己赖以生存的土地。”
由于气候极寒,且远离人类文明,珠峰环境尤为特殊和脆弱。所以当人们在登山时留下一些废弃物品,往往无法自行降解,如果没人解决,可能就会一直在高山存在下去,给珠峰原生态环境造成很大的破坏。
因此,从2005年开始至今,鲁达每次登珠峰担任向导,除了二十几斤重的氧气瓶、热水壶和冻得像冰块一样的食物,他都要额外带上两个厚实的尼龙袋和一把铁钳,一路上不停地弯腰捡拾登山者留下来的垃圾。
冰壁陡峭湿滑、乱石遍布,鲁达每次来回清理垃圾都像在刀尖上跳舞,极为艰难。有时,弓着腰、战战兢兢走了一天,险些跌入冰缝,最终才将两个氧气瓶和一袋饼干的塑料包装盒带走。
14年下来,关节冻伤、擦伤是常有的事;雪崩、滑坠、暴雪、缺氧,更是随时都有可能让他丧命。
从放羊娃到登山向导、高山环保基金会带头人,鲁达一步步坚守着守护珠峰的信念。于他而言,这是出于一种天命般的责任,没有外界的鼓舞,也会持续去做,只为心中那一片净土。
03:
李云生:每天独自挖坑、栽苗、浇灌,植绿12500亩荒山
今年64岁的李云生,是土生土长的山西右玉县马头山村人。曾经的这里风沙漫天,生存环境恶劣,被认为不适合人类居住。
全村人都陆续搬离了村子,村庄变得荒无人烟,唯有李云生不顾家人的反对,坚持要留下来。他说:“人走了根也就断了,我不能搬走,我要留下来植树造林阻挡风沙造福子孙。”
自从种上树,李云生就过上了苦行僧的生活,山上所有的活他都亲力亲为,舍不得吃舍不得穿,中午就在山上找个避风的山沟,烧开水烤馒头,晚上煮挂面就饼干。
然而,树苗的成活率很低,有时一棵树苗要连续种上六次才能成活。但李云生依旧每天独自徒步几十公里的荒山荒坡,凭着一把锹一双手,一次次挖坑、栽苗、挑水、浇灌,从未有一天放弃。尽管双手双脚常常磨起厚厚的老茧,裂开口子,一停下来全身关节都酸软难受,他也依旧坚持。
“现在地绿了,山绿了,大黄风没有了,人也都回来了。”18年,12500亩荒山,300万株树苗,怀着对家乡土地最大的热爱,李云生让马头山不见了飞沙走石,只看见青枝绿叶。
他说,他愿意用一生时间去改变右玉的贫瘠,守护黄土中的那抹绿。
平凡的人生,也能铸就不凡。正是许许多多像王收秋、鲁达、李云生这样甘于沉寂、默默付出的守望者,他们用自己的平凡之躯为社会作出了贡献,撑起了大爱。然而长年累月的辛劳,逐渐侵蚀着他们的身体,磨损着他们的关节,让他们备受折磨。
*免责声明:本站文章图文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 ,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站。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