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6000万农村留守儿童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在现有的诸多公益组织的回应中,是否遵循这样的路径:从问题识别与建构,到系统地辨明并瞄准需求,到最后形成有效的干预并使目标对象获得有效改变?政策是否有效地回应和解决留守儿童的问题?社会资助和社会力量的参与是否能够得到有效的使用,避免大量重复的、短平快的项目导致公益资源的浪费?如何使三者之间产生复合效应,进一步推动行动?
这正是“中国农村留守儿童公益导航”项目(以下简称“公益导航”)想要要探究的。留守儿童公益导航研究采用了上述系统性、结构性研究方法,对留守儿童的需求进行辨析,对相关的支持性政策(资源)状况进行梳理和呈现,再对在地组织进行行业扫描,并进一步分析和提炼干预模式,希望借此引导公益资源合理、有效地流动。
“公益导航”项目由沃启公益基金会发起执行,项目最终的研究成果在香港乐施会资助下,通过知识产权出版社正式出版,并于12月10日在北京市社会组织服务中心举办发布研讨会,欢迎点击文末“阅读原文”下载会议议程并报名参加。 (本研究的参与者和报告作者包括:耿和荪、刘海英、曹阳、段俊英、王静)
--编者按
“陪伴成长·驻校社工”项目
北京市西部阳光农村发展基金会
项目概览
l 覆盖范围:甘肃省陇南市康县、礼县、成县、会宁县
l 针对问题:自2009年秋开始,因撤点并校农村寄宿制学校作为一种教育政策的结果以极快的速度普及,成为贫困地区儿童求学的主要场所。学生为考试而学并伴随着长期单调乏味的寄宿生活;教师及学校管理人员长期陷于一天24小时在校工作状态和大大增加的教育、看护责任与压力中,并缺乏有效的能力建设。此种变化使处于成长关键期的儿童尤其缺少亲情关爱的留守儿童,其身心全面成长的需求被系统性的忽视。
l 解决方案:基于确信“教育最本质的作用是发生在人与人之间的交互渗透和影响”,选择深度干预策略:社工进驻寄宿制学校,与学校一起以丰富的课程和活动,关注学生社会化成长过程中的多样需求;以关怀和爱带给学生安全感、自信心和良好的朋辈关系;以陪伴与呵护,帮助学生度过人格发展的关键时期。
同时,对乡村教师进行深度的陪伴成长干预,提供专业、实用、接地气、可持续的公益培训。并延伸至学前幼儿,针对偏乡学前教育机构建设与运营方式进行探索,为儿童提供便利、快乐的学前教育机会。
核心工作内容
1. 实施“驻校社工”项目
A、培训与指导驻校社工学习、掌握社工工作方法,提升服务儿童的能力。
招募有一定学习背景的志愿者担任驻校社工(酌付生活津贴补助)。其间,结合青葵花导师计划为驻校社工志愿者提供合适的线上培训,并请专业督导进行集中培训、以及线上线下督导等方式,以提高驻校社工志愿者的服务质量与服务水平,并对工作中出现的疑点难点进行评估与指导。
社工志愿者驻点服务期间,与学校和老师配合工作,设计、组织开展各种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的活动,并运用社工工作手法为学生提供个性化服务,陪伴学生在校期间的成长。
C、小组活动
包括开放社工室,在课外活动时间的游戏带领以及大型活动如象棋比赛、篮球比赛、趣味运动会、小小图书管理员等各种活动。
D、社工课堂
通过各类主题的社工课堂(如创造力、伙伴++、社会认知、理财教育、关系协调、快乐运动及社工自己创造的课程等)对儿童提供价值观的建构。
E、个案工作
通过与班主任的交流以了解孩子在校状况;加上社工家访与家长互动过程中更深认识孩子;再透过信件、面谈等一对一方式及小组工作方法解决儿童成长中的困惑。
2. 推动青葵花导师计划
与教育领先的地区和学校建立深度合作关系,联合富有教育经验的优秀教师和教研员团队,以网络搭建线上教研空间为主,将东西部教师连接到一起,分享教学经验,开展为期一年的线上教研指引课程(分语文、数学、英语教学和教育创新研修班4个群组),并为学员提供包括名师教学分享、学员教学诊断以及教师互动交流在内的三项基本服务。
为偏远农村地区新教师群体提供一对一的长期导师制职业引导与培训,提升农村地区新教师群体的教学效能,帮助新教师渡过职业摸索期,从而加快当地学校教学质量的改善,提升当地学生学业状况。
与教育领先的地区和学校建立深度合作关系,联合富有教育经验教研员团队,为偏远农村地区教研人员群体开展培训。即面向项目实施地区教育局与教师培训工作相关主管人员(含教育局局长、教研员、教学督导,部分项目学校校长和教导主任等),提供专项跟岗研修培训,名校探访和名师教学观摩,城市游学和团队建设,教研团队组织与管理经验、学校发展规划指导。
3. 在社区建构“阳光童趣园”
从改建乡村幼儿园开始,创新空间设计、开发适合教案、培训幼儿教师、促进家园活动。机构持续探索支持乡村学前教育的最佳方案,探索针对偏远农村地区2-6岁儿童的学前教育机构建设与运营方式;为儿童提供在家门口接受便利、快乐的学前教育机会。已在甘肃、贵州、四川、山东、河北、云南、重庆等省完成49所新一代阳光童趣园村级儿童活动中心的建设。
项目成果
l 过去一年直接受益人数:甘肃成县、礼县、康县14个项目点学校的学生及其家长、老师,共计约5719人
l 过去一年直接受益人发生的改变或解决的问题:
1.驻校社工自身以及引导父母更为关心孩子是否开心,学生因为有了驻校社工、父母关注其是否开心,大大增加了其幸福指数;
2.驻校社工利用网络、科技手段,增加留守儿童与父母见面的机会,提升留守儿童的幸福指数;
3.驻校社工的介入,通过调节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缓和了师生关系,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增加了信心,也通过自身引导,为教师的教育手段提供了借鉴。
4.由社工课、成长教育小组的开展,乡村孩子的生活常识、生活卫生习惯都得到改善,从刷牙、叠被子,到洗脚、换洗衣服等生活卫生行为都大大增加;
5.社工课中开展青春期、两性心理相关的议题,让乡村孩子特别是青春期孩子对自我的了解增加,也通过个案工作,让乡村孩子的情绪有了一个出口,减少负面情绪以及攻击性行为的产生。
*免责声明:本站文章图文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 ,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站。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