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的世界环境日就在今天。
尊重自然、关爱自然。逐步恢复健康的“百湖之市,湿地之城”武汉,刚刚举办“保护湿地—我是行动者”活动,也让人们了解湿地与城市的关系,了解城市推动湿地保护的工作,了解这些工作无与伦比的重要性。
6月3日,武汉市民在位于该市中心的解放公园湿地科普馆驻足参与环境日活动,当天活动内容包括湿地专家自然教育课、志愿者故事分享、湿地科普馆参观等。
WWF工作人员也在时隔数月后再次为武汉市民讲解本土湿地资源和湿地保护工作。武汉市在2019年成功申办第十四届湿地公约缔约方大会,这将是我国首次举办湿地公约盛会。
作为“百湖之市”的武汉,湿地资源丰厚,湿地保护工作也一直走在前列。
♦ 灵动世界、万物家园 ♦
在与湿地相伴而生的千百年里,湿地的水天一色、芦荻飞雪、百鸟啼鸣、水美鱼肥早已融入人类的生活。事实上,这片水陆相接的地域不仅是人类的宝藏,更是万千生灵的家园。
什么是湿地?
湿地是指“不问其为天然或人工、常久或暂时之沼泽地、湿原、泥炭地或水域地带,带有或静止的或流动的、或为淡水、微咸水或咸水的水体者,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m的浅海区域”[1]。通俗地讲,有水或季节性有水的区域,例如江河、水库、湖泊、稻田、池塘、沼泽、沿海大陆架等都是湿地。
[1] 该定义出自《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即《湿地公约》)。
洞庭湖湿地 ©姚毅
湿地的生物多样性
作为介于陆地和水体之间的过渡性生态系统,湿地兼具陆生和水生环境特性,形成了任何单一生态系统都无法比拟的独特生物栖息环境。独特的水文、土壤和气候条件使得湿地成为了地球上生物多样性[2]最丰富的生态系统之一。
占地表面积2.4%的湿地,是全球40%的动植物物种的栖息地。淡水生态系统占地球表面积不到1%,是三分之一以上的已知脊椎动物的关键栖息地,水鸟种类占所有鸟类比例达到20%,淡水鱼类的比例接近40%。
目前,在全球已经发现15000种淡水鱼类的基础上,平均每年仍然有200个新的淡水鱼类被发现。为此,湿地被喻为“生物超市”和“物种基因库”。这些物种和种质基因资源对维护地球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2] 生物多样性是指在一定时间和一定地区所有生物(动物、植物、微生物)物种及其遗传变异和生态系统的复杂性总称。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
地球上40%的物种在湿地生存繁衍
我国是亚洲湿地类型最齐全、数量最多、面积最大的国家,为世界上居加拿大、美国、俄罗斯之后的第四个湿地大国。
第二次全国湿地资源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大陆地区湿地总面积5360.26万公顷(另有水稻田面积3005.70万公顷未计入),湿地率5.58%。
据初步统计,中国约有湿地植被101科,其中维管束植物约有94科。中国海岸带湿地生物种类约有8200种,其中植物5000种,动物3200种。中国内陆湿地高等植物约1548种、高等动物1500多种。
中国有淡水鱼类770多种或亚种,其中包括多种借助湿地提供的特殊生境产卵繁殖的洄游鱼类。中国湿地鸟类种类繁多,亚洲57种濒危鸟类中占31种(54%);全球166种雁鸭类中占50种(30%);全球15种鹤类中,中国记录到9种。在中国湿地中,有的是世界某些鸟类惟一的越冬地或迁徙的必经之地,如:在鄱阳湖越冬的白鹤(Grus leucogeranus)占世界总数的95%以上。
湿地上栖息的白鹤 ©姚毅
湿地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资源成就了湿地强大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人们把湿地誉为“地球之肾”,是因为湿地能够分解污染物,净化水质,起到“排毒”、“解毒”的功能。这种功能主要源自湿地丰富的植物资源,例如荷花,芦苇,香蒲,菖蒲,茭白,水葱,泽泻,芦竹,水竹,红蓼,睡莲,千屈菜,美人蕉,黑三菱,萍蓬草,梭鱼草,水生鸢尾,荇菜,慈姑,菱角,芡实等。这些水生植物和底泥共同作用,通过过滤、吸附、沉淀、离子交换、微生物同化和植物吸收等途径,去除废水中的悬浮物、有机物、氮、磷和重金属等物质,实现污水的净化。
“清早船儿去撒网,晚上回来鱼满舱”这一句耳熟能详的歌词是湿地水美鱼肥的产品供给功能的真实写照。湿地水生动物资源丰富,我们日常食用的鱼类(如鲤鱼,草鱼,鲢鱼,鲶鱼,鲫鱼,鳊鱼、鳙鱼、青鱼、鳜鱼、黄翅鱼等)很大一部分来自湿地。据世界粮农组织和湿地公约(Ramsar, 2020)估计,全球至少有3500万人直接从事渔业生产,为以鱼作为主要动物蛋白来源的10亿多人提供水产品。人类的生存也高度依赖野生稻等典型的湿地植物。人类利用湿地种植水稻的历史可以追朔至7000多年前。当今,全球有110多个国家种植水稻,约30亿人以大米为主食。在中国,大米占了全国粮食生产量的37%。
湿地生物多样性对人类食物供应至关重要
丰富多样的湿地水鸟的存在,是健康湿地生态系统的重要表征,同时也为湿地景观增添了灵动的韵味。在我国数百种湿地水鸟中,一级重点保护的有黑鹳、东方白鹳、朱鹮、中华秋沙鸭、白鹤、赤颈鹤、白头鹤、黑颈鹤、丹顶鹤等。此外,鸻鹬类、鸥类、雁鸭类、鹭类等均属于湿地水鸟的范畴。
湿地上的IUCN全球极危物种青头潜鸭 ©WWF雷刚
丰富的物种多样性和湿地特有的生境相互作用、相互协调,共同构成的湿地生态系统除了以上功能以外,还为人类提供了包括涵养水源、抵御洪水、补充地下水、稳定河岸、调节气候、应对极端天气等多种生态系统服务。
据估计,全球湿地生态系统每年提供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高达47万亿美元,高于全球森林、荒漠或草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总和。
湿地吸纳并储存水
湿地与城市
世界上绝大部分历史文化名城都与湿地密切相关。自古以来,人们依水而居,逐渐发展成了不同大小、不同风格的城市。城市形成的初期,皆因湿地的区位和资源环境优势。
湿地为人们提供了便利的交通、贸易条件,同时,湿地生态系统物种丰富、肥力和养分充足,具有较高的生产力,能够持续提供人类所需的各种动植物产品、饮用水及工业用水。
因而,湿地周边既是人类择居的理想场所,又具备城市发展的客观条件。千百年来,人们享受着大自然的给与和恩赐,一个个充满活力、富于魅力城市出现在世界各地。
“湿地城市”由国际湿地公约组织颁发,是一座城市在湿地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方面获得的最高荣誉。
♦ 湿地危机 ♦
湿地,以其富饶和博大承载了人类数千年的繁荣。然而,近在咫尺间,人类习惯了湿地的触手可及、习惯了湿地的不断供给,却忽视了无休止索取的背后,本应生机无限的湿地正在慢慢萎缩和退化。
据湿地公约2018年估计,全球湿地面积为12.1亿公顷,其中93%为内陆湿地,7%滨海湿地,与联合国2005年出版的《千年生态系统评估》报告的12.8亿公顷相比,减少了7000万公顷,超过中国天然湿地面积的总和(5360万公顷)。湿地的丧失,导致以湿地为栖息地的物种面临灭绝,鸟类、哺乳动物、两栖动物、珊瑚以及苏铁科植物类群的种群在加速下降。根据世界自然基金会最新发布的《地球生命力报告2018》,从1970年到2014年,全球野生动物种群数量消亡了60%,而且消亡速度正在加快,其中淡水生态系的生物数量减少速度最快,达83%。
在中国,根据第一次全国湿地资源调查结果,自上世纪50年代到1997年,长江河口湿地已被围垦的滩涂达7.85万公顷,相当于辖区陆域面积的12.39%。全国围垦湖泊面积达130万公顷以上,因围垦而消失的天然湖泊近1000个。随着湿地面积减少,湿地生态功能明显下降,生物多样性降低,出现生态恶化现象。第二次全国湿地资源调查显示,由于污染、围垦、非法狩猎等人为因素,湿地生物多样性与第一次全国湿地调查相比呈减退趋势。仅从湿地鸟类资源变化情况看,超过一半的鸟类种群数量明显减少。与此同时,湿地面积减少了339.63万公顷,其中自然湿地面积减少了337.62万公顷,减少率为9.33%。
为扭转湿地退化的局面、有效保护湿地生物多样性,国内外开展了大量湿地保护和修复行动。
国际行动
《湿地公约》签署。1971 年2月,在伊朗海滨小镇拉姆萨尔(Ramsar) 召开了“湿地及水禽保护国际会议”,会上通过了“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Convention on Wetlands of Importance Especially as Waterfowl Habitat),(简称《湿地公约》,又称《拉姆萨尔公约》)。该公约于1975年12月21日生效,自此拉开了全球湿地保护的新篇章。
国际重要湿地认证。在全球范围内,《湿地公约》缔约方必须履行一项重要承诺,即识别具有代表性、稀缺性、独特性,以及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上具有全球重要性的湿地,将其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即拉姆萨尔湿地名录),并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维系湿地的生态组分、生态过程、生态系统服务等生态特征。如今,国际重要湿地名录是全球最大的保护地网络,在170个公约缔约国的领土上共有2388处国际重要湿地,面积超过2.50亿公顷。
小微湿地保护。考虑到小微湿地的重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和管理上的薄弱,中国政府在第13次湿地公约缔约方大会上提出了关于加强小微湿地保护的大会决议案,并获得通过。该决议呼吁各缔约国加强小微湿地相关法律法规制度的建设,制定长期的规划、采取有效的保护恢复措施,减缓人为活动对小微湿地的压力;呼吁各缔约国加强对小微湿地的有效保护,保障其生物多样性,维持其重要的生态、社会、文化价值,并考虑将一些关键小微湿地纳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鼓励各缔约国在湿地公约秘书处的支持下开展小微湿地的保护工作。
国际湿地城市认证。2018年湿地公约第13次缔约方大会启动了湿地城市认证体系,以此鼓励邻近且依赖湿地(主要是国际重要湿地,但也包括其他湿地)的城市吸纳公众参与湿地管理活动,提高湿地保护意识,在城市规划和决策中考虑到湿地保护,充分发挥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对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贡献,创建湿地、人民与城市发展的多赢局面。全球18个城市荣获首批国际湿地城市称号。
中国行动
中国于1992年加入《湿地公约》,此后推进了一系列战略性的行动和措施,保护湿地生物多样性。
1992年,湖南东洞庭湖自然保护区、江西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湿地成为中国首批国际重要湿地。截止目前,我国共有57处国际重要湿地。
江西东鄱阳湖国家湿地公园 ©池晓虹
2000,由原国家林业局牵头,17个部委共同参与编制了《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作为加入《湿地公约》以来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大举措,该计划优先启动了中国红树林保护与合理开发利用、中国湿地鸟类保护、长江中下游湿地的恢复和重建等39个项目,以逐步恢复退化或丧失的湿地,提高对国家重要湿地和自然保护区的管理水平,使我国的天然湿地及其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
2005,中国第一个国家湿地公园——浙江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正式建立。自此,单一依托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的保护模式得到转变,各种类型的湿地保护地不断发展壮大。截止目前,我国共有602处湿地自然保护区、各种类型的湿地公园1000多处。
2018年,经国际湿地公约组织批准,中国常德、常熟、东营、哈尔滨、海口、银川等六个城市获得全球首批国际湿地城市称号。
2018年,中共十九大报告指出,“为加快生态文明建设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由此,湿地作为“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的重要一环成为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2021年,《湿地公约》缔结50周年之际,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将于2021年在素有“百湖之市”、“湿地之城”美誉的中国湖北省武汉市举行。
此外,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以“生态文明: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Ecological Civilization-Building a Shared Future for All Life on Earth)为主题,也将于中国云南省昆明市举行,届时将确定2030年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目标,制定2021-2030年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
武汉,府河湿地上的豆雁 ©WWF雷刚
WWF行动
WWF一直关注湿地修复和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帮助推动建立湿地保护区网络,现已是拥有352个网络成员单位的长江湿地保护网络平台,覆盖长江中下游大部分湿地。此外,高原湿地保护、洞庭湖退田还湖、洪湖湿地保护修复等都是近20年来有重大影响的湿地保护项目。
2019年,WWF武汉项目组为6家湿地公园提供技术指导,促成湿地公园生态指标完善,圆满完成国家湿地公园验收,并助力武汉市成功申办2021年湿地公约缔约方大会,推动武汉湿地保护建设。
在公共参与方面,WWF最早启动湿地使者行动,发动和组织全国高校的大学生环保社团和环保爱好者,利用其节假日和课余时间开展湿地保护和宣传工作。迄今为止活动设计专业严谨,是一整套完备的学习、宣传、再保护的行动模式。自2001年——2007年,“湿地使者活动”累计参与竞标的大学生社团就有226个。131个大学生环保社团、1500多名师生成为湿地使者直接参与到该活动中来,其足迹踏遍中国黑龙江、长江、黄河、澜沧江流域的20个省、市、自治区和泰国、老挝、越南、柬埔寨、缅甸5国境内的湄公河流域,直接将湿地保护、恢复与可持续利用知识传递给数百万湿地地区的基层干部与群众。
WWF历年湿地使者行动 ©WWF
环境教育方面,WWF推出的一本全新的专业化自然保护主题环境教育系统课程,也是我国第一本以湿地为主题的系统化环境教育理论方法和课程方案。国家林业局湿地保护管理中心培训的指定教材,为我国一线的湿地宣教工作提供专业支持。
2016版《生机湿地》封底与封面
♦ 改变,从我们开始 ♦
湿地是我们的家园、是与我们共同生活的万物生灵的家园。为了湿地生机勃勃的明天,作为公众,我们可以:
节约用水,守护生命之源
打开水龙头就能享用的生活用水是湿地给人类的馈赠。湿地涵养的水源并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节约用水,减少浪费性消费,就是守护人类和自然共同的生命之源。
·一水多用,如收集洗衣、洗菜、洗澡水等冲洗马桶。
·使用低耗水产品,如使用能分档调节出水量的节水龙头。
·减少不必要的用水,如不用水来帮助解冻食品。
·减少污染排放,缓解湿地压力
减少水体中的污染排放,为湿地“减负”
·清洗炊具、餐具时,先用纸擦去油污,然后进行冲洗。
·洗衣时添加洗衣粉应适量,并且选择无磷洗衣粉。
·不向河道、湖泊里扔垃圾,不乱扔废旧电池。
践行理性消费,降低生活水足迹
水足迹是一个国家、地区或个人在一定时间内消费的所有产品和服务所需要的水资源量,形象地说,就是水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踏过的脚印。建立理性消费观念,可以从产业链末端形成可持续发展模式,贡献湿地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尽量购买产自自己生活地周边的产品,减少运输水耗;
·选择低水足迹产品,如拓宽饮食结构、避免过度包装等;
·减少一次性用品用量、减少外出用餐更换碟子频率等。
除了从自我做起以外,投身湿地保护公益活动,积极传播湿地知识和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理念,可以产生保护的乘数效应。
·支持并投身公益组织的环保倡议活动,例如关注塑料垃圾污染问题,践行循环利用,减少塑料垃圾排放等。
·参加各类环保公益志愿活动,为科学调查、科研支持、宣传教育等工作贡献力量。
守护湿地生物多样性,
就是守护人与自然的生命共同体。
从我们的生活开始,
用点滴的改变,
共同创造自然湿地生机勃勃的未来,
人类家园欣欣向荣的明天。
*免责声明:本站文章图文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 ,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站。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