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上怎么会掉馅饼?就算有也不会掉我身上吧?”王思在台下坐着,心里嘀咕。
台上主持人正讲解长江励志助学公益项目:被选中者将获得全额学费、住宿费资助,此外还有由长江商学院学员担任导师的“一对一”辅导。从海南中学考入中国传媒大学的王思被选中,成为长江励志助学项目2019级学生。
“这群人为什么平白无故帮我?”王思甚至怀疑参加项目是否意味着签了一个不平等的硬性合约。随着受项目资助的往届学生上台分享,讲述自己与导师的日常互动,王思的疑虑被打消。
在今年1月的北京师生聚会上,王思见到了长江励志助学公益发起人谢美华及部分导师。谢美华是大地工程开发(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导师们来自社会多个行业,均为长江商学院EMBA28期学员。
作为对长江商学院公益传统的延续,长江励志助学公益已运行四年,共资助206名贫困学生,93位商学院学员出任学生导师。“不仅是扶贫,项目创新点在于培养人才,不然就没什么意义了。”谢美华告诉《社会创新家》。
1:
“助学”质变
发起长江励志助学公益,源于谢美华的一次公益之行。
2016年,为完成长江商学院的公益学时,谢美华所在的商学院G20拓展队前往邓小平故居——四川省广安市资助贫困学生。谢美华回忆当时一位工作人员感叹助学类公益的难处:“企业家‘激情’一下,落实不了,坚持不久。他说了一句‘人在做,天在看啊。’”谢美华被触动,开始思考如何改变传统助学公益模式。
谢美华不是新手,此前已多次发起和参与助学项目。他与北京市美疆助学基金会理事长王小梅是高中校友。谢美华携夫人多次参与该基金会的助学公益,捐钱之外,夫人亲手带学生、做辅导。2008年汶川地震后,谢美华出资10万元捐建了绵竹市板桥学校多功能电子阅览室。次年,作为中国矿业大学校友,谢美华所在的大地工程开发(集团)有限公司出资100万元在其母校设立了“大地奖学金”,去年又捐赠110万延续奖学金。
在多年助学中,谢美华对教育扶贫的认识不断深化。广安之行为他提供了一个创新教育扶贫的契机,谢美华想往前再走一步。
谢美华逐渐意识到,贫困学生们匮乏的不只是金钱,更是资源与机会。而长江商学院正是一个吐纳资源与机会的枢纽。基于此,谢美华重新设计了助学模式:“资助+培养”,长江商学院学员既是出资人,又担任“一对一”导师,在学习、实践、工作等方面为学生提供帮助。
新项目一经提出,谢美华所在的G20拓展队率先参与。谢美华抓住各种机会在商学院“游说”。一次班级学习小组课后吃饭,谢美华在饭桌上介绍这一公益新模式,演员陈坤也是小组成员,第一个表示支持。“他说,老大你做这么好的事,我支持,要多少钱?我说,参与的一人一万。他说,他出5万。”
在谢美华带动下,项目影响力从学习小组继续扩展到整个EMBA28期学员。随后,谢美华以EMBA28期学员的名义发起成立“长江励志公益助学专项基金”,正式挂靠北京市美疆助学基金会,并成立了执委会与秘书处。
在长江商学院,徐铖研与谢美华分属不同班级,他喜欢与谢美华来往,“特别好一老大哥,很仗义很真实。”他看好这一助学基金,申请成为导师中的一员。很少有人知道,此前他做过助学,却是一次不成功的公益初体验。
七年前,从朋友处听闻深圳赤水洞村有学生上学困难,徐铖研带着五岁的儿子实地探访,由儿子选择资助对象,最终与一对姐弟结成对子,定期通信。然而一面之缘的资助关系比想象中更难维持。“沟通不是很顺畅,慢慢就资助不下去了。”
经过这段公益体验,徐铖研对公益的态度更为审慎,更注重公益的模式创新与可持续性。他十分认可谢美华的公益新模式,“不再只是献爱心,导师们真正在为学生赋能,影响更为深远。”
2:
培养精英
每年七、八月是谢美华与导师们的公益忙季。这是新生入学准备期,也是长江助学项目吸纳新生的时期。招生流程十分明确:导师联系招生地区,按照家庭贫困、成绩优异、品行端正三个主要标准,经由教育局、学校推荐确定学生名单。
四年来,谢美华坚持每年举办新生见面会,今年疫情期间也不例外。他相信仪式的重要性,“学生们会记一辈子,导师们也增强情感连接。”
见面会后,新生被拉入一个微信群,里面聚合了所有导师和往届学生。新生与导师的资料在群内公示,彼此双向选择,结成对子。学生需要自己争取心仪的导师,这是谢美华为他们设下的第一关考验。一个简单的互选过程,暴露了学生们眼界的窄小与能力的匮乏。“不会选导师,不注重沟通方法,不懂事。匹配不成功说明社交能力比别人差,要有意识提高……”谢美华说。
按照项目设计,互选的师生彼此添加微信保持交流,学生定期提交学期报告,囊括学业成绩与校内外实践活动,导师给予评价与指导。
谢美华过去几年间辅导了三名学生,最近刚招收两名2020级新生。除了学业,他更关注学生们的综合能力培养。谢美华与学生之间没有固定的相处模式,而是根据学生具体情况灵活调整。
小锋是谢美华指导的第一届学生。他来自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2017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数学专业,喜欢弹吉他。谢美华了解他谈恋爱的情况,还额外提供每月500元的恋爱经费,“比我儿子那会儿还多300块。”与经费相附的是三条“恋爱原则”,“为人善良,对人负责任,不影响学习。”
谢美华与小锋达成一个小协议,假如恋爱拉低学习成绩,恋爱经费将被终止。一个学期过去,谢美华看到小锋的成绩单 ,一条挂科记录异常刺眼。谢美华中断恋爱资助,“我与他约定,什么时间成绩上去,我再补回来。”对于小锋,谢美华期待他将来当一名优秀的数学教师,“能往校长方面发展就更好了。”
谢美华擅长发掘不同学生的特质。对成绩优异的学生,他鼓励走学术路线,而对那些更具工作能力的学生,谢美华引导他们就业或创业。
来自广安的姚冬令谢美华印象深刻。姚冬16岁考入重庆大学,头脑灵活,经常向导师们请教创业,甚至休学两年跟随学院教授外出创办公司。经济独立后,姚冬主动放弃导师资助,要求担任项目志愿者,曾经带头组织了一场新生见面会。谢美华非常看好姚冬,鼓励他来大城市发展,“这是一个值得培养的人才。”
在学生指导上,导师们心照不宣,他们做的不是扶贫,而是走一条培养精英的道路。“最低是成为单位骨干、行业技术人才,更高要求是成为社会栋梁。”
3:
“自由”生长
作为导师,徐铖研是个例外。“我对我的学生,可以说是没有期待,他们健康成长就好。”
他还记得,第一次参加四川凉山新生见面会,老生眼睛清亮,精神笔挺,而新生低着头,一脸迷茫。徐铖研不由得心疼,“他们上学往返60公里,能考出去,非常不容易。”
见面会结束后,徐铖研推迟行程多留了一天,邀请新生外出吃烧烤。席间学生们慢慢放松,话也多了起来。徐铖研注意到其中一个男生,脸黑黑的,“一看就是经常下地干活”,全程沉默寡言,偶尔说几句,却“挺有自己的思想”。
随后,师生在群里互选。徐铖研注意到这位男生给意向导师发信息,却迟迟没有收到回复。“那个导师在国外,有时差”,徐铖研把男生要过来当了自己的学生。
几年间,徐铖研指导了3名学生:哈尔滨工业大学2017级学生周佑光,西南财经大学2018级学生尹舜魁,北京航空航天大学2020级新生邓先笛。
徐铖研出自吉林省一军工家庭,90年代随父母工作调动来到北京,从小成长在一个相对宽松的教育环境中。他的教育方式很开放,视学生为朋友,还建立了一个师兄弟群,把三名学生聚在一起,增加人际交流。
从带学生开始,徐铖研打破惯例,过生日开始领朋友们发的红包。“能领两万多,拿这个钱可以多资助一个学生。”抛开钱的因素,徐铖研时常会问自己:“你当导师,真的能帮到别人吗?帮到多少?”他坦承自己无法在学业上给予太多指导,但他清楚“男生在他们这个年纪正在想什么。”徐铖研鼓励学生在学习之余打打球、谈恋爱,“上大学该有的经历得有,不要压抑自己。”
管理企业多年,徐铖研似乎将经营生意的思路贯通至指导学生上。他曾与谢美华提到,西安分公司开张十年,90%的员工不认识他这个老板。徐铖研相信自己选择的合作伙伴。同样,他也相信自己选择的学生。“交流是必要的,但不要给太多定论,让他们独立思考,慢慢会成长起来。”徐铖研经历过这个独自成长的阶段。大学毕业后,他一个人离开北京,前往深圳闯荡多年。那段孤独而自我的时光,正是他成长最快的阶段。
在这种宽松气氛下,徐铖研的学生反而十分自律和上进。听说腼腆的周佑光竞选上了班长,徐铖研感到诧异。而尹舜魁在学校勤工俭学,早早开始规划读研。徐铖研感到触动,“我经常忙得停不下来思考,和他们聊天对我也是鞭策。”
看到有导师要求严格,督促学生每天读书打卡,徐铖研调侃“当你的学生真苦。”“你自己的孩子都做不到,怎么要求别人做到?况且,你自己是这样成长过来的吗?你父母如此要求的时候,你不难受吗?谁都不喜欢高压的状态。”
面对不同导师的教育方式,谢美华不置褒贬。“导师教学生,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方法,只要导师喜欢,学生高兴,双方有所成长就好,不用千篇一律。”
4:
打开新世界
不同于徐铖研对导师影响力的审慎态度,学生们十分看重导师这一角色的存在。
四年前,考入北京大学法学院的周帆加入长江励志助学项目。虽然是四川广安市文科状元,但周帆很早就意识到小镇出身带来的诸多局限。“家庭可以提供的很少,信息、资源与机会非常不足。”参与长江助学项目后,纵横资本投资有限公司创始合伙人肖长金成为周帆的导师,周帆感觉自己打开了更大的世界。
大二假期,周帆在导师群里主动联系了一位律所合伙人,获得了一个实习名额。对没有经验的法律学生来说,这是难得的机会。“以前没有任何人可以依靠,现在有一个平台,上面充满机会,对我们这样没什么资源的农村孩子很有帮助。”
今年上半年,临近毕业的周帆正在等待另一家律所的实习留用。在导师聚会上,许多导师走过去与她聊天,“鼓励我先自己尝试,实在不行会帮我推荐。”7月毕业时,周帆靠自己拿到了留用offer,成为北京市天元律师事务所的一名律师,从事境外上市投融资业务。
在她印象里,同为广安人的肖长金为人和蔼,虽然见面不多,但她能感受到导师对自己的关注。工作确定后,周帆给导师发了毕业总结,“他恭喜我顺利找到工作,希望我继续努力。”回顾与导师相处的四年,周帆总感觉有一个人时刻在身后关注自己,“没有那么孤单,因为我知道,如果我有困难,我能转身向他求助。”
这种拥有精神后盾的感觉,王思深有体会。她的导师是合硕房地产机构董事长李伟,王思喜欢看这位“段子手”导师的朋友圈,“很有趣很涨知识”。
王思与李伟联系并不频繁,每学年的导师评语是一次深入交流。她十分看重导师的评语,并截图保存下来。“导师教我确立目标、寻找方法、形成习惯,坚持跨专业学习和不断复盘。这些对我来说都是新的、宝贵的财富。”
李伟没有批评过王思,他的肯定令王思越来越有自信。王思对导师开放朋友圈,尽量展现出更多元更真实的自我,偶尔李伟给她点赞,王思感觉非常开心。“我想像让我父母骄傲那样,也让他感到满意,让他觉得能对我有所期待。”
李伟
再过几个月,王思满20岁,虽然很少感到家庭或导师的压力,她还是自觉肩负一种改变命运的责任。不过她很少焦虑,李伟曾告诉她,“不要一开始就用尽力气,做一个什么阶段都持续努力长跑的人。”
谢美华期待学生们从导师身上“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他想的不仅是助学,更是筑梦与铸人。今年夏天,除去继续深造者,长江助学项目第一届学生已在律所、银行、国企等机构就职。谢美华给项目设置了三阶段目标,近期目标是资助培养150名优秀贫困生,中期目标则是资助培养550名优秀贫困生,而完成上述目标需要14年。
“我争取干十年,希望十年后有接班人。”谢美华告诉《社会创新家》。
至于项目的资金保障,谢美华不担心,“商学院的人不缺钱,关键在于钱怎么花”。他考虑的是如何形成规模和传统,如何成立独立团队专业运营,如何探索公益与商业完美结合,实现双赢与可持续发展。
今年春节后,谢美华给自己指导的学生刘嫄寄了一台刚换下的笔记本电脑,她正在武汉大学就读,疫情期间没有电脑上网课。在做这些小举动时,旧时光里的一些碎片偶尔会闪现在谢美华的记忆里。小学时他拿爸妈的钱替同学交书本费,大学期间分一半生活费资助其他同学,借钱给公司员工付首付买房……
与回忆一同袭上心头的是一种愉悦与正义的感觉。而今,谢美华觉得自己非常幸运,因为他确信了一个事实——“公益是我人生后半生的意义所在。”END
(文中受资助者姓名均为化名,文中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免责声明:本站文章图文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 ,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站。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