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观察】说不清道不明?基金会论坛上,公益基础设施被“解剖”细看

导语

去年,公益慈善基础设施的话题首次出现于中国基金会发展论坛。南都基金会、敦和基金会、沃启基金会和资助者圆桌论坛(CDR)联合主办了名为“开聊行业基础设施 不止听还有行”的平行论坛,梳理了行业基础设施的基本概念和问题。

 

“开聊”之后,就要让更多人看到基础设施建设的现状。今年的平行论坛名为“公益慈善基础设施的展现与展望”,不仅发布了《中国公益慈善基础设施扫描报告》,还有来自各地的基础设施建设行动者分享了实践和思考,当然,还有困惑。

 

依据活动架构,将精华内容分为开场发言、报告发布及点评、行动探讨、观察与互动、论坛总结五个环节。呈现如下——

 

(本文为活动嘉宾分享内容整理稿,不代表本机构立场。)

 

环节一:徐永光开场发言

 

南都公益基金会名誉理事长徐永光开场发言(《徐永光:总搭便车,公益基础设施建设前途堪忧》),观点锐利,要点有三:

 

其一,公益慈善基础设施体系庞大、层次复杂,有形无形兼备,软件硬件俱全,虚实结合,互为支撑。如何能说得比较清楚?借用王阳明的思想,徐永光贡献了一种观察基础设施的视角:由内观外,再由外观内。

 

 “我似乎找到了一条规则,任何一家慈善机构及其领导人在机构发展中,凡是感到困惑、纠结、烦恼、无助,乃至痛苦、愤怒、惊恐、精神崩溃的问题,几乎都与慈善基础设施的缺失有关。”

 

其二,“公益慈善基础设施具有公共品属性,谁来投资都面临很大挑战。最好是别人来投,我来享受,这种‘公共品搭便车’的想法在公益行业非常普遍。”如果继续如此,公益慈善基础设施建设前景堪忧。

 

其三,徐永光转述张利撰写的《公益产业政策:一种国家视角下的行业基础设施建设》,将公益领域和社会组织纳入广义现代服务业体系和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维度,对行业基础设施有深刻洞察。

 

环节二:报告发布及点评

 

资助者圆桌论坛副秘书长张帆发布《中国公益慈善基础设施扫描报告》(点击阅读原文获取)。

 

第一部分:关键词界定。

公益慈善事业:自愿将私人资源用于公共利益。

 

公益慈善行业:指处于公益慈善事业价值链不同位置的组织和从业者的集合。包括提供资金的组织、直接开展公益行动的组织、为公益组织提供支持的组织等等,但不包括企业、公众等直接捐赠人,志愿者,政府相关部门,媒体等等。

 

公益慈善组织:上述行业定义中的组织主体的统称。不完全等同于官方统计口径中的社会组织和慈善组织。

 

公益慈善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有赖于资源和能力两大核心要素的发展及其之间的良性互动,公益慈善基础设施就是回应促进单一要素发展和要素之间良性互动过程中产生的共性需求的解决方案。

 

报告指出,公益慈善事业内部两大核心要素是资源和能力,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更好地实现公共利益?报告提出了3个切入点:推动资源要素发展、推动能力要素发展以及促进两个要素良性互动。

 

 

第二部分:有哪些基础设施需求点?

报告从上述3个切入点,梳理了中国当前公益慈善事业发展中的紧迫需求,总结下来有18个需求点(下图):

 

针对这18个需求点,当前的基础设施发展得怎么样?报告总结指出——

 

在“促进资源要素”方面,目前已经出现更多的机构、项目,尝试把行业、事业的蛋糕做大,而非仅仅为了自己筹资。

 

在“促进能力要素”方面,这虽然是行业最早开始重视并有大量投入的方面,但大家似乎对于其成效都不够满意,一方面可以从供给的数量、分布和质量等角度去分析,另一方面这背后可能涉及更多方面、更深层次的原因,也就是其他相关基础设施尚未到位。

 

在“促进两要素良性互动”方面,资源和能力两要素之间的良性互动简单来说就是,资源分配到那些有能力的组织和项目,进而产生好的表现(包括公信力、成效、效率等等),再把表现反馈回资源提供者。

 

一方面,良性互动能够增强资源提供者的信心,促进资源要素的发展;另一方面,通过表现来驱动资源选择,能够建立起优胜劣汰机制,促进个体组织不断提升自身能力,促进能力要素发展。

 

目前促进良性互动所需的基础设施在行业内受重视程度最低,如果这种良性互动迟迟不能建立起来,反而还会阻碍或降低那些为促进单一要素发展所做工作的成效。

 

第三部分:为何投资公益慈善基础设施

建设基础设施的资金该从哪儿来?为何需要更多资助方?

 

第一,公益慈善基础设施为什么需要基金会来投入呢?为什么不是政府投入呢?首先明确,政府有在投入,特别是在创造有利于公益慈善事业发展的政策法律法规环境,以及塑造全民慈善文化方面扮演着重要的基础设施建设者角色。这里更强调基金会也有自身的角色和责任。

 

第二,为什么不是那些资金量大的基金会投入就可以了,区域型基金会、议题型基金会、资金量小的基金会为什么要投入?如果仔细分析基础设施需求,会看到很多基础设施是在特定地域、特定议题、特定群体中发挥作用的,那么作为受益者,基金会有责任为自己所在地域、议题和关注的群体营造更好的环境。

 

报告总结:投资公益慈善基础设施,对于资助方来说,既是有吸引力的战略选择,又是不可推卸的责任担当。

 

第四部分:如何投资公益慈善基础设施

报告选取四类比较典型的基础设施机构,总结资助需求为三点:

 

一,从业务结构来看资助需求。不同业务的盈利难度不同,比如做基础研究的和做专业咨询服务的,两类业务盈利的难度不一样;此外,一家机构往往是一个业务组合,应帮助它获得灵活的资金,让它有余力做盈利难度更大、全行业更受益的事。

 

二,从市场规模来看资助需求。应关注那些市场规模更小、所处公益生态更弱(比如县域)的基础设施

 

三,从发展阶段来看资助需求。基础设施机构也遵循组织发展规律,比如要度过一个飞跃期,一定需要一笔体量较大的额外资金,这个钱靠自己很难赚出来。

 

报告将基础设施的资金需求分为服务购买需求、项目资助需求、长期非限定资助以及大额投资的需求。

 

从基金会的角度来看,资助方大致可被分为议题型资助方、区域型资助方和以行业建设为战略方向之一的资助方,大概三类(下图):

点评嘉宾恩派创始人、主任吕朝同意报告将资源和能力作为核心要素。他指出,作为公益慈善基础设施的参与者,中间型组织(平台型组织、中介型组织、枢纽型组织)有两个要解决的问题:一是帮助资源提供者把钱花好;二是帮助资源使用者把事做好。

 

吕朝提供的第二个视角是,在行业、产业发展的早期,基础设施型机构一定是最先受益者。比如,先有提供互联网基础设施的CISCO,随后才逐渐进入市场细分。公益领域也遵循这样的发展路径,据此可观察到中国的公益慈善事业已发展到何种状态。

 

吕朝对公益慈善基础设施建设有两个提醒:

 

其一,除了发现社会问题并提供专业服务,公益组织还要有一项核心能力——与资源提供者、受益人取得共识并让其交集越来越大的能力。

 

其二,基础设施性组织应接受市场考验,而非一味争取基金会的资助。例如恩派,近年来发现很多基础设施需求,发起十余个社会企业并已盈利。

 

点评嘉宾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邓国胜指出,公益慈善基础设施建设应更关注具有非排他性、非竞争性的公共物品或准公共性物品。至于市场能够提供的公益慈善基础设施建设如互联网反倒不应是报告关注的重点。

 

他举例说,公益慈善教育即是非排他性、非竞争性的基础设施。假如某个慈善机构对儿童进行慈善启蒙,机构承担了成本,受益的是行业,又如政策倡导,同样如此。他认为应进一步梳理、细分出符合上述特征的基础设施,或可对行业稀缺的、必要的、个体难以提供或提供成本太高的基础设施进行状况评估,为有意愿在基础设施投资的机构提供参考,同时也可以为行业发展提供指导。

 

环节三:行动探讨

01:

第一场:“基金会如何推动议题领域基础设施建设?”

 

合一绿色基金会秘书长吴昊亮指出,一方面,资源方的困惑在于找不到能实现期待的一线环保组织,中国日常活跃的环保组织仅有数百家,且分布不均衡;另一方面,一线环保组织的困惑则在于其行动努力往往得不到资金青睐。

 

这反映了环保公益领域现存的问题有三:参与者少、能力不足、信息匮乏。但我们如果只想摘取果实,而不想去培育肥沃土壤,那这可能成为难解之局。

 

身处上游(资源方)与下游(一线行动组织)之间,合一绿去做培育肥沃土壤的事:

 

一是为环保公益领域带来更多的参与者;

 

二是为参与进来的行动者提供能力、信息等支持,提升其能力。具体而言,第一层面是支持有环保意识并想行动的公众成为志愿者,知道可以做什么和怎么做好;第二层面,部分志愿者趋向组织化时,需要支持其进行初创期的大量探索尝试和组织能力构建;

 

第三层面,当机构发展了多年进入成长期,需要支持其找到核心业务,形成可持续的发展模式。

 

合一绿为这三个阶段提供的支持产品是不一样的。比如,为志愿者提供较浅显的短视频、动画等,为成长期组织提供较长时间的培训,相应的支持资金额度也会因阶段进阶而增长。

 

吴昊亮指出,并非所有参与者都要成为专业的组织,“而是停留在觉得舒服合适的阶段里面就好,比如只是志愿者”,这三个阶段在数量上必然是一个金字塔结构,也更为稳固。

 

这些支持性工作,在合一绿是设立各种项目,用周期一到三年的项目制投入来实现的。而另一个更长线的投入即“绿资酷”信息平台,合一绿将所有有利于环保行动者参与的知识、课程等开放,使其成为贡献于整个环保公益行业的基础设施

 

心和基金会理事长伍松举例说,作为心和基金会核心公益项目之一的“儿童阅读推广”,天然就带有基础设施的特征。

 

随着资助的机构越来越多,心和基金会意识到应为这些伙伴机构搭建平台,分享经验和教训,推动伙伴机构共同成长。心和基金会推出了虚拟学习型平台“伙伴成长共同体”,通过引入资源和专业支持、线上线下交流学习等方式,促进机构发展,推动行业进步。

 

伍松指出,儿童阅读推广在教育公益领域原本相对边缘,近年来却成为发展最快、表现最亮眼的一个方向,其重要原因是基础设施建设的推动。

 

他认为,公益慈善基础设施建设,未必只能通过专门的团队做专门的项目,任何一个公益参与方都应有推动基础设施建设的使命和担当,能够在自身工作中主动实现基础设施建设的功能。

 

资助者圆桌论坛秘书长李志艳担任行动探讨环节主持人,他提问:运作“心和学习成长共同体”的挑战是什么?

 

伍松表示,“伙伴成长共同体”并非刻意设计,而是在项目运作过程中自然生成。比如,心和推动并资助在图书选配方面有丰富经验的北京天下溪,建设了一个公益图书平台,以社会企业方式运营,很快实现盈亏平衡,并服务于更多的捐书助学项目资助方;又如,心和倡导和资助益微青年建立了“果肉学院”,服务于全国所有乡村夏令营、假期支教的大学生志愿者和大学生社团,为假期支教行动提供最接地气的优质培训支持。

 

伍松的困惑在于,类似“果肉学院”这样的优秀基础设施,对议题瞄得特别准,解决问题的效果非常好,惠及面又足够广,“但却没有一个资助方同行,比如基金会或企业共同来支持它们。这个问题我暂时没有解决办法,我甚至不明白问题出在哪里。这是我们最大的挑战。”

 

壹基金联合公益部主任任少鹏:壹基金海洋天堂计划项目发起于2011年,以自闭症、脑瘫、罕见病等特殊需要儿童为主要服务对象,以社会倡导为主要策略,通过搭建与支持特殊儿童服务机构、家长及病友组织、研究机构、公众和企业的联合行动网络来协作推进议题。

 

9年来,项目从一开始就与一代家长链接,保证使命方向不偏移,从支持康复服务机构、家长组织、病友组织,到现在陪伴、支持和培育更多的二、三代家长代表做更加下沉社区的工作。截至2019年底,已有31省 262市605家社会组织、1345名一线行动者,8个议题网络的大家庭,针对群体需求连续9年提供特殊需要儿童训练、康复教师能力建设、家长赋能、普通学校的全纳教育、家长/病友互助组织培育和建设,公众教育和政策研究等服务。

 

除了帮助具体孩子受益外,议题网络牵头者、康复老师、家长、普通教师等关键人在这个项目平台里可以自主生长,已形成事实人际关系网络,具备信息共享和开展议题行动的能力,在公益服务、公众倡导和政策改善等方面能做出越来越多的社会组织的贡献。

 

关于面临的挑战,任少鹏认为有三点。

 

一是公募基金会能否为行业议题资助提供战略保障。这既取决于机构层面的战略定力,也取决于机构决策机制的稳定性。

 

二是公募基金会做议题资助,应在上游影响更多耐心资本,同时在特定议题上要有深度参与、提出新问题和创新行动方案的能力,致力于达成有效公益

 

三是公募基金会和合作伙伴不再是简单的资助与被资助的关系,而是找到志同道合的伙伴建构新的合作与融合关系,能以社会需求为切入点,发挥各自特长,共同影响资源,助力行业基础建设,促进议题变化。

 

02:

第二场:基金会如何推动区域公益生态发展

 

山东省社会创新发展与研究中心执行理事张健通过展示地方政府、省内外多家基金会近年来对山东公益生态建设的付出和资助资金后认为,资助仍然是相关行动的核心要素,行动者也不在少数,协同是下一步需要加强的行动方向。要进一步打通链接,强化共识,加强资源流动性和优化配置。

 

作为一家枢纽机构,最近两三年,山东社创打通管道,与上游建立稳定关系,营造议题网络,做服务和资源的细分。参与山东区域公益生态建设的各方有一个共识:聚焦一线服务机构。

 

这其中,追求各方战略目标的协调非常重要。“山东社创不是基金会,不是‘富二代’,我们只能做那种让所有人都占便宜的事情,才能通过协助相关主体的战略目标的实现来实现我们的战略目标。”

 

 

山东慈善总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张彦龙认为,公益慈善基础设施建设就是公益生态建设。从区域的角度来分析,就是打造山东省的区域慈善公益生态。

 

如何打造?首先,从法律、机制上解决核心问题。山东省人大常委会正在审议的《山东慈善条例》将明确规定,山东省慈善公益组织可以联合起来成立慈善联合会。

 

其次,利用山东省慈善总会的资源,“作为一个区域的‘龙头’,带动伙伴们去建设生态。”也要与山东社创这类枢纽型、平台型机构以及敦和、南都等资助型基金会合作,促进资源的整合与利用。

 

此外,还要重视宣传对公益生态的推动作用。山东省慈善总会一直探索拿出资金与全媒体合作,营造慈善事业发展的良好氛围。

 

余姚乐善公益基金会理事长沈红波介绍,该基金会的主要业务就是建设基础设施。针对公益组织筹款难题,基金会搭建科技平台,一方面助力公益组织透明化,打造公信力;另一方面,满足捐赠人需求。

 

基金会通过管理为公益组织的公信力背书,同时,开办公益学院,为这些机构的规范化运作提供指导。基金会正在开展社会调查,对区域内公益资源进行梳理,并探索建立公益组织联盟和开展公益创投的可能性。余姚是王阳明的故乡,乐善公益基金会倡导“良知之心”,推动主动公益,为“人人公益”而努力。

 

03:

第三场:基金会如何以行业建设为长期资助战略?

 

中国基金会发展论坛秘书长吕全斌讲述了论坛十余年的发展历程并指出,机构的“久”,体现在作为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行业的初心一直延续着;机构的“变”,是社会环境变化带来行业生态环境的变化,战略、治理和工作模式的不断调整和变化。

 

从“母鸡论坛”(中国非公募基金会论坛)发展至今,基金会论坛的定位已是行业平台,在组委会的基础上有了理事会。除了行业交流、开大会以外,也做研究倡导、能力建设和国际交流。

 

基金会论坛长期深耕基金会行业,建立了一个稳定、值得信任的执行团队,链接了基金会的网络,满足多方诉求,完善了协作开放机制,让更多人参与其中,渐有建构行业主体的感觉,并成为了行业的重要基础设施

 

吕全斌思考,未来,中国基金会发展论坛或将成为行业建设的枢纽组织,将自身平台与议题伙伴、区域伙伴联动起来,从理事会开始形成战略,将来形成多个专业委员会,促进行业生态建设。

 

吕全斌表示,希望论坛在未来体现自身力量。一是团结行业内部,成为行业重大事件的集体议事平台,比如在今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阶段做了很多工作;二是支持新生力量,成为基金会伙伴学习和发展的平台;三是对外展示行业价值,不断建立和完善行业的主体性,拓展友好发展环境,丰富多元公益生态。

 

互动环节,主持人问:机构为何要建设基础设施

 

联劝基金会理事长王志云表示,有三个原因。

 

其一,联劝此前以“支持民间公益”为使命,在探索的前期,资助单个机构和项目,后来逐渐转至支持某个议题。“我们发现,最短的路径不一定是最有效的路径,单一议题和项目的发展受到行业大环境、大趋势和氛围的影响,支持行业平台建设有利于营造健康的氛围和环境。”

 

其二,联劝特别相信行业当中联结和合作的力量和价值。比如25家基金会共同参与中国基金会发展论坛,就是成功的合作范例。

 

其三,支持中国基金会发展论坛等行业平台,是基于信任的链接。

 

南都基金会副秘书长赖佐夫介绍,南都将建设基础设施或推动行业发展作为战略,与“支持民间公益”的使命天然相关。

 

赖佐夫说,南都早期实施新公民计划、在汶川地震救灾开始支持一些行动机构,我们看到,成为公益伙伴背后的支持者比自己直接行动的效果来得更快,更具杠杆效应。后面南都基金会陆续支持了多个平台基础设施机构,最初可能“无心插柳”,如今却已“成林”,叠加效应已逐渐凸现出来。

 

今后,南都基金会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将更加系统。下一步,将着重深化现有网络平台功能,打通平台之间的链接,促进公益生态建设。去年,南都启动了平台网络负责人领导力建设项目,目前平台之间产生了一些协作,比如易善数据和筹款人培育平台、基金会发展论坛都开展了一些联合行动,还有一些联合主动的主题在逐步酝酿中。此外,我们将进一步推动公益慈善发展下沉,着重促进区域慈善基础设施公益生态的发展,我们第二期的平台网络负责人领导力建设项目,将着力促进区域枢纽机构、一线行动机构、地方资源方之间的沟通和联结。

 

主持人问:联劝最近做了战略调整,把链接公众和公益作为重要命题,有什么计划和步骤?

 

王志云介绍,联劝基金会调整了战略,愿景表述为:“让更多人更快乐、更自主地参与公益,成为美好社会+1的力量。”

 

2020年是战略落地第一年,联劝把战略目标设定为四个维度:提升公益参与人数、提升公益参与的持续性、提升参与者影响他人参与的能力以及提升公众对于公益慈善文化的理解。

 

探索集中在这几个方面:

 

第一,建立捐赠圈。迄今已有13个捐赠圈,发起方都是公众,还进行了工作场所捐赠等探索。

 

第二,传播慈善文化。联劝向公众推出“美好公益说明书”,内容包括公益的基本概念、公众参与公益的需求、如何参与公益及相关权益等。

 

联劝还与上海交大教授陆铭、澎湃研究所合作,在澎湃新闻客户端上开设“城市的未来”专栏,讲述近五年来基金会一直在资助和探索的议题——关注中国3500万流动儿童。

 

第三,探讨如何通过短视频等流行的大众传播工具与公众进行更广泛、有效的交流和沟通。

 

主持人问:公募基金会做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动用非限定资金,联劝如何克服困难?

 

王志云表示,联劝在公募的同时,对行业建设相关议题的资助孜孜以求。新战略确定后,联劝在资助端选了四个主要议题,其中一个叫做“公益行业支持”。

 

联劝在过去10年的探索中,从未放弃过这件事,而且内部意见非常一致。

 

王志云认为:只要不停地向公众传递议题资助的价值,有不少人是能接受的。“联劝用自己的实践告诉大家,当只有几千万筹款收入时,我们就可以拿出其中一部分用于支持行业发展,为一些组织提供非限定性资金。”

 

环节四:观察&互动

人民政协报编辑顾磊有三点观察:

 

一、公益慈善基础设施建设,需解决行业中自我认同的问题,让大家知道哪些事情是基础设施或与其相关的内容。

 

二、公益行业头部机构与基层社会组织之间有话语断层,除了研究和扫描,应出台基础设施建设指南,助力县域公益生态建设。

 

三、基础设施建设话题有公共性。今年疫情防控期间,公益慈善机构暴露出来的问题,背后就是基础设施问题。因而,我们或许可以推断出,中国公益行业基础设施可能存在结构性失衡。

 

善达网执行总编马广志有两点思考:

 

一,基础设施建设应真正满足草根机构的需求。赞成邓国胜所说,要对基础设施做评估,搞清楚哪些基础设施是急需的,哪些是市场能供给的。

 

二、公益的本质是连接、倡导、建立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是人人献出一点爱,让世界变成美好人间的责任。最重要的基础设施就是倡导和传播。

 

澎湃新闻刘霁有一点建议:

 

作为重要的公益慈善基础设施,互联网公开募捐信息平台已现出疲态,看似热闹的背后,全社会的理性捐赠文化并没有培育起来。

 

基金会行业应探讨,如何引导或倒逼,帮助拿到网络牌照(互联网公开募捐信息平台信息)的互联网公司破题,共同培育理性捐赠文化,有效参与基础设施建设,并让其明白这才是巨大的社会责任。

 

环节五:总结

敦和基金会副秘书长孙春苗总结了整场论坛的设计思路、嘉宾的精彩观点和两家主办方推动公益慈善基础设施的初衷。她提到“泰山不拒细壤,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公益行业基础设施并非虚无缥缈也不是遥不可及,既有长远的蓝图和愿景,也有当下具体可行的参与路径。

 

希望公益伙伴和社会各界能够关注和讨论该议题,并从各自工作分别切入并采取积极行动,通过集思广益和群策群力,促进行业基础设施的发展和完善。

 

- END -

 

 

 

*免责声明:本站文章图文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 ,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站。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说不清道不明  说不清道不明词条  细看  细看词条  解剖  解剖词条  基金会  基金会词条  基础设施  基础设施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