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干货】乡村儿童美育公益项目的十种干预策略

乡村儿童美育公益领域扫描报告》已于6月15日正式发布(详情请见“乡村儿童美育公益领域扫描报告”正式发布)。期间我们收到了各种反馈,希望能够了解已有的美育公益项目是如何开展的。本文节选报告中的“十种主要干预策略”的简略版,供大家了解。

 

 

注:大部分项目都会采用多种干预策略的组合。

 

 

01 提供美育教学内容

 

调查发现:

 

超过60%的被访问项目选择了该策略。

 

教学形式的几种方式:

 

线上课程:直播、录播课两种不同的形式

线下课程

教学产品分发

 

课程研发的几种方式:

 

团队内部独立研发

与外部专家合作研发

乡村教师共同研发

 

回应问题:

 

乡村学校美术课开不起来。尤其在村一级学校,教师不足,大部分老师都没有美术背景,如何让没有美术背景的老师把美术课开起来,通常是线上课程回应的关键性问题。

 

几点观察:

 

首先,课程类项目,尤其是有自主研发课程的项目,大部分拥有自己的教育理念和课程逻辑。它们更侧重于回应乡村儿童美育过程中“怎么教”的问题。针对现实中乡村美术课堂更多通过老师在黑板画学生在下面临摹的教学方式单一等问题,较多机构课程都关注到了如何将“以儿童为本”贯彻到课程和教学行为中去。

 

美育课堂需要倡导儿童参与,需要通过重构课堂来改变原有教师和儿童的权力关系。将以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改变为以儿童为主导的课堂。”——一公斤盒子 陈丹

 

第二,通过课程研发来回应课程的本土化的问题。没有一套课程可以适用于所有地方,较多课程项目都尝试摸索出一套适合本地乡村,以及可以充分地发掘乡村独特教学资源的课程。

 

第三,公益项目提供的美育课程弥补了机械地从课标和教材到教学活动的缺陷,给教师的教学提供支架、找到抓手。

 

第四点是针对乡村学校尤其是村一级学校的老师通常身兼多门学科的实际情况,部分项目强调美育教学内容与其他学科的整合。

 

第五,部分线下课程会同时配备课程开展所需的物料或教具,组合成为标准化的教学产品,并大批量地提供。标准化的教学产品通常强调降低教师入门门槛,容易操作。

 

几点思考:

 

1.课程无疑是美育教育的重要抓手,但是应该如何处理好外部公益机构提供的课程,和承担教学任务的教师主体性之间的关系?

 

2.如何在标准化与本土化之间取得平衡?尤其是如何将具有本地乡土特色的资源纳入课程?

 

3.不同的课程有各自不同的教育哲学和课程逻辑,但是一个适合乡村儿童的美育课程是否存在一些共性?如果有,基于这些共性,不同的课程之间是否有互相借鉴或者形成合力的可能性?

 

 

02 乡村教师培养

 

 

调查发现:

 

60%的被访项目选择了教师培养的干预策略,由此可见,乡村教师的发展是乡村儿童美育发展的核心。

 

回应问题:

 

乡村美育任课教师除了缺乏适宜的课程内容、专业教学能力不足、美育教学时间和空间被挤压以外,更主要的是很多老师由于缺乏美育素养,而对开展美育课程缺乏驱动力和自信心。

 

培养目标:

 

全人教师,这一点上美育教师与其他乡村教师培养并无不同。“我们不是在培养一个好的美术老师,而是在培养一个好老师!”——致朴基金会 骆筱红

 

 

几点共识:

 

 

 

 

教师成长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持续的陪伴和支持体系,不能仅依靠短期培训。

除了教学技能以外,激发出教师自我成长的内驱力更为重要。

美育的教师培养不能仅针对美术课任课老师,而应该致力于提高所有教师的美育素养。

将教师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关注其个人成长,而不仅仅是作为“教师”单一角色来对待。

 

几点思考:

 

1.乡村教师作为最直接跟乡村儿童接触的人,是公益项目关注和支持的重点。但是,乡村教师并不是孤立存在的,他们的行为很多时候会受外部环境的影响。许多教师培训项目发现,在培训现场表现得很积极的教师们,回到教学环境以后又会恢复原状。因此,在公益项目围绕教师群体工作的同时,我们是否能够把关注点延伸到教师的支持环境,帮助他们改善周围的小环境,获得校长、同事的支持,给乡村教师创造一个行动的空间?

 

2.鉴于教师培养项目的共性,以及有如此之多的项目都在针对乡村教师群体工作的现状,我们是否有可能联合开展一些工作,各取所长,进行优势互补的合作?比如共同开发一个共享的乡村教师美育素养模型和成长路径,搭建一个跨区域的展示平台为不同地区的教师创造联结,改善乡村教师的支持环境等?

 

 

03 艺术支教

 

 

调查发现:

 

有13个被访问项目选择通过选拔或招聘有一定专业背景的志愿者、艺术家或师范生进入乡村学校担任美育课程教师。

 

艺术支教的几种形式:

 

 

 

线上支教

线下支教:长期驻扎和定期前往

注:这里的支教项目都指有针对同一群体持续性教学的支教项目,不包括一次性的教学。

 

回应问题:

 

乡村学校教师结构性缺编

 

几点观察:

 

支教作为一种专业的人力资源输入模式,通常以前面所提到的课程提供、培训培养相结合的形式出现,不论支教者是否有足够的专业背景,他们通常都需要支教机构提供更好的培训、支持体系或者课程来顺利完成美育教学。

 

 

参与支教的人群非常广泛,包括大学生、艺术家、城镇的艺术教师、艺术培训机构、城市白领等。

这个庞大的志愿者群体是美育公益项目的资源,所以如何找到更多有专业背景的志愿者,搭建平台让他们发挥出作用,也是很多公益项目所面临的挑战。无论是志愿者教师还是远程支教的教师,都能够通过不同形式与当地教师形成互动,促进当地教师群体接受更多外部信息和教育理念,在教学上有所触动和改变。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为教师队伍补充带来全新的一种形式,也使服务对象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增长。但是发达地区的课程是否适合各个地区的乡村学校,尤其在“一人多班”的情况下,上课的实际效果就成了项目方和学校思考的问题。“支教中国2.0”和“U来公益”因此采取了“一人一班”的开展线上支教 ,即在追求数量和教学效果之间求取了一个平衡。——均出自西部阳光:《教师支持类公益项目观察》

 

 

04 物料支持

 

 

调查发现:

 

据我们所访谈的公益项目,物料支持≠简单物资捐赠

 

物料支持的几种形式:

 

课程支持材料:和课程配套提供

产品化

挖掘到的乡村本土材料:比如树叶、稻草等,用于艺术创作,以降低成本和拓宽材料的运用。

 

回应问题:

 

乡村学校缺少开展美育课程所需的物料资源的问题。实施美育课程需要丰富的物料支撑是美育的一大特色,但同时也是在乡村学校开展美术课的一个障碍。

 

一点思考:

 

“材料要有想象力,并且简单,最好能提供多感官的体验,起到多重表征的作用。……但凡一种材料能够提供鲜明的触觉体验,它通常就能激发起孩子们极大的乐趣。触觉是最直观和温度相联结的感官,它也明确地提供了质感。质感本身就是触觉向视觉通道的转换。可以摸,可以捏,可以撕,或顺滑,或扎手,或毛糙……,这些感受和动作都很好玩。尽管总有孩子会忧虑自己“画不好”,但很少有孩子在这样的触觉体验之前觉得自己是无能的。”——黄筱灜《一堂好课的六个关键词——乡村美育课程研讨会听课有感》  

 

 

05 美育空间打造

 

 

调查发现:

 

“许多机构在提供教育服务的同时,也着力通过空间改造和设施完善,为乡村美育提供硬件保障。……不过仅有空间是远远不够的,“活”的空间体现的是人与人的连结。如何把美育空间真正活化、用起来,打造有课程内容和学生主体在其中的流动的、活的场域,是每个项目都会面临的挑战和工作重点。”—— 《田间花开一朵朵——乡村美育领域公益行动扫描报告》新南社会发展中心&时代基金会 2019年11月

 

几点思考:

 

1.我们如何在空间的建造过程中增强美育教师与儿童的参与性?

 

2.美育空间的打造是否可以打破某一功能教室的范围,扩大到针对学校的美育环境创设?

 

 

06 社区陪伴

 

 

调查发现:

 

很多社区中心会选择艺术活动和艺术课程作为陪伴留守儿童的方式。

 

社区VS.学校开展的艺术课程:

 

一是社区课程不受学校里面课时的限制,通常更生活化和日常化;另一方面,在社区中开展的课程也不受学校空间的限制,会更多结合乡村社区的人文自然环境开展。

 

回应问题:

 

乡村留守儿童居多,既缺乏家庭美育的可能性,也缺少优质艺术教育资源和公共艺术活动。

 

“这些乡村孩子是极度缺少陪伴跟引导的,但反而会保留他们的野性。为什么用艺术的手段就能起到作用?因为他渴望去释放能量,渴望去表达他自己。只要给他足够的爱跟陪伴,让他心里的安全线放下来,这个教育的马达就能启动了。我们要做的,就是怎么用爱跟艺术来启动这些孩子的内在潜能,让他们自己内心的力量迸发出来,然后重启她自己的人生。把这个主动权交给她,我们只是起到一个引导的作用,然后是一个资源聚集和平台的作用,来给他们搭桥,搭到外面的世界,搭到更大的世界。”——湖南省永州市宁远县大元社艺术文化交流中心 周燕

 

 

07 美育夏令营

 

 

调查发现:

 

有14家机构都表示有组织过以儿童美育为主题的夏令营,但是这些夏令营的特点不一。

 

营地教育定义:通过在营地生活、参与体验等活动,达到教育目的的新型教育方式。(根据2019营地教育研究报告)

 

通过营地教育,可以培养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沟通协作能力、创新力,提升孩子自信。“教育+生活+多场景”的属性,以及美育的多种艺术创作形式,让营地教育成为了美育一个特别适合的载体。

 

“无论何种营地形式,它们共同的特点是体验式学习,通过富有创造性的营会活动,让青少年‘有目的地玩’和‘深度探索自己’。”——2019营地教育研究报告  

 

 

一点思考:

 

每年暑假,都有几十万的大学生去到乡村开展夏令营。美育公益行业是否可以创造机会看到、联结这部分力量,形成更有效、更整合的行动?

 

 

08 艺术家驻地

 

 

调查发现:

 

乡村儿童美育视角设计的艺术家驻地项目非常少,分别为北京尤伦斯艺术基金会和大元社。大元社的社区艺术实践由诗人,导演,艺术家等等作为志愿者老师,一起创作,共同创造。

 

艺术家驻地/驻留的定义:

 

某机构邀请艺术家在一定时间内在新环境进行思考、研究和创作。

 

艺术家驻地/驻留的益处:

 

乡村儿童:①获得不一样的美学启蒙 ②通过挖掘乡土文化,搭建城乡沟通的平台,帮助乡村孩子重新认识所在的乡村并发现乡村的独特性 ③让公众看见不一样的乡村儿童。

 

对艺术家:提供了更多的创作空间和展示平台。

 

 

09 传播倡导、社会意识改变

 

 

调查发现:

 

美育项目因为有大量作品产生,天然就具有传播性。大家通过举办作品展览、绘画比赛、大型活动等向社会各界传播美育理念。

 

美育在中国的社会文化中不仅不被重视,而且还存在很多误解:大量的家长或乡村老师都以为要画得像,才是画得好。

 

因而乡村儿童美育公益项目在对外传播倡导的时候,不仅仅要让乡村学校的校长、教师、家长、社会公众理解,美育不是锦上添花的技艺学习,而是关乎儿童情感和审美的教育,是促使儿童生命完整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外还需要向大众传播什么是属于儿童原生创造力的“美”。在这些乡村儿童作品的传播过程中,让乡村儿童以主体的身份,站到大众前面,表达自己的诉说。如致朴基金会所强调的:“艺术是一种表达”,而表达是需要被聆听的。

 

公益项目传播美育的几种形式:

 

 

 

 

每学期结束在班级举办的作品展

以项目县为单位集中的作品展

精选作品送到北京参加大型展览

不管展览类大小,最核心的要素都是,它是否做到了以儿童为主体?以及,它是否传递出了我们对“什么是美”的理解?

 

一点思考:

 

社会关于儿童美育的观念和意识是影响乡村儿童美育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几乎所有的公益机构都提到了因为认知不足和错误观念给乡村美育带来的问题,但是在谈到解决方案时却甚少有项目在传播倡导上面提到太多。那么,传播倡导和意识改变是否已经成为了乡村儿童美育项目中的一个短板?如果各家机构力量有限,那么我们是否有可能通过联合行动来做一些促进社会意识改变的工作?

 

 

10 县域的美育生态建设

 

 

调查发现:

 

在被访项目中,有几个是从县域的美育生态建设角度去设计解决方案的,希望能够在项目县形成相对比较好的美育教研系统和美育氛围,培养起基于县域的培训师团队。

 

原因与逻辑:

 

县域是中国行政治理的基本单元,长期担负着基层政权的职能。如果想要获得可持续的美育项目影响力,就需要考虑整个县域的美育生态问题。

 

案例分享——益教室:

 

以多艺术门类的“双师课程”作为主要手段,与各县教育局展开深度合作,从教师培训、教学实施、教学测评、成果汇报几个方面清晰划定了合作双方的分工。

 

比如将教师培训纳入教育局教师培训范畴,培训成绩计入教师职称评定;教学方面,和教育局共建教师激励体系,进行“体制内外”双重激励。同时依托各县艺术教学评测数据,支持拟定县域艺术教师专项考核方案和县域中小学艺术美育整体解决方案,进一步推动国家教育行政部门的政策改革。

 

 

*免责声明:本站文章图文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 ,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站。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干货  干货词条  美育  美育词条  干预  干预词条  乡村  乡村词条  公益  公益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