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观察】下一个风口?社会组织如何参与食物浪费议题

 

前言:当前,世界上三分之一的食物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被不同程度地损耗或浪费。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食物浪费问题同样日益凸显。当食物浪费成为全球关注的话题时,社会组织的角色是什么?有哪些可以参与的路径?深德在此为同行提供一些思考和建议。

 

  图片来源于网络

 

| 食物浪费已然成为社会热点

 

我国虽然在主粮(大米、小麦、玉米)供应上基本自给自足,但大多饲料产品还要高度依赖进口。以大豆为例,近些年我国大豆进口量每年都在8000万吨以上,占全部粮食进口总量的80%。大豆除了可以用来榨油,主要是用来生产豆粕。目前中国人正由“吃得饱”向“吃得好”转变,而豆粕作为动物主要的蛋白质饲料之一,支撑着人们日益增长的对于肉蛋奶的消费需求。

 

近期全球疫情肆虐、蝗灾范围扩大、中美关系恶化、以及气候变化的远期影响等,均对全球粮食的持续稳定生产造成了威胁,进而也给我国的粮食安全带来了更多不确定性。

 

然而,一面是大量的粮食进口,一面却是大量的粮食浪费

 

在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由于技术原因导致的食物浪费占据了很大一部分。据统计,粮食收割后,由于储存设施条件简陋,烘干能力不足,缺乏技术指导服务,在农户储粮环节的损失就达400亿斤。在运输方面,因为粮食运输方式落后、专业化运输工具短缺,该环节的损失损耗又达到150亿斤以上。

 

餐桌上的浪费也同样惊人。据联合国粮农组织2011年《全球粮食损耗与浪费》报告,中国在消费端的食物浪费量在所有环节中占比最高,接近五成。《中国食物可持续消费内涵及其实现路径》显示,2015年中国仅餐饮业餐桌食物浪费总量就相当于3000-5000万人一年的口粮。

 

因此,国家层面也在逐渐加强对减少食物损耗和浪费的重视程度。如国务院2010年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节约粮食反对浪费工作的通知》和2014年《关于厉行节约反对食品浪费的意见》,2016年国家粮食局首次出台了包括减少食物损失量化指标的《粮食行业“十三五”发展规划》,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反对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2020年8月,习近平主席再次对制止餐饮浪费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建立长效机制,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

 

图片来源于网络

 

| 聚焦消费端的可行性

 

食物损失存在于食物生产与消费链中的每一环节,包括农业生产、处理与存储、加工与包装、配送和消费,涵盖从田间到餐桌的五大环节(见下图)。农作物从种植开始就可能因为技术、病虫害等原因产生源头损耗,后续环节的存储不佳、工厂精细化加工和包装、物流冷链管理不当以及消费端浪费等等原因均会造成不同程度的食物损失。

 

食物供应链

 

笔者认为,就目前国内社会组织发展阶段来看,链条最终的消费端可以作为本土社会组织较为可行的切入点。

 

原因有三。

 

首先,消费端包括商超、小区、餐厅、食堂、学校等众多食物消费场景,这些场景有广大的消费人群,社会组织的行动可以最直接地触达、影响和改变大众。

 

其次,这些场景也是许多广泛扎根一线的社会组织最熟悉、最活跃的阵地,社会组织进入门槛低,行动基础好。

 

最后,从消费环节入手可发挥杠杆效应,撬动链条上下游联动发生改变。通过重塑消费者的消费理念和习惯,一定程度上可以倒逼农业生产和食品加工等上游链条,根据下游链条消费习惯的改变进行调整。例如,弱化消费者对剩食丑果的偏见、不鼓励追求食物的极度新鲜、不必要求食物过度精细化等。此外,消费端浪费的减少可直接减轻后端餐厨垃圾的处理负荷,减少处理过程中连带产生的碳排放。

 

因此,社会组织在消费端将大有可为。

 

图片来源于网络

 

 

| 社会组织从消费端介入食物浪费议题的可选路径

 

目前国内外社会组织介入食物浪费议题的实践虽然不多,但都不约而同地从消费端入手,分别采用擅长的手段、结合自身优势资源进行议题干预——资源整合、联合共创、科技赋能、下沉社区,从不同维度探索多元解决方案。

 

1.  资源整合

 

社会组织作为第三部门可以充分发挥“社会资本”的作用,整合多元社会资源、为不同相关方建立更多信任的链接,从而优化完成第三次社会分配,在食物浪费议题上也不例外。

 

例如上海绿洲食物银行,通过B2C模式链接企业、学校、商超、政府机关等单位的剩余食品,免费提供给困难人士。仅2019年一年,绿洲食物银行拯救了122吨将被浪费食物,总价值超过1100万元人民币,直接受益人次超过50万。

 

图片来源于上海绿洲公益发展中心官网

 

 2.  联合共创

 

共创,不同于传统合作模式中的唯我唯利,而是基于共同价值观和可动用资源的开放度,为了一个共同目标,将各自优势资源组合起来,共同创作一桌宴席。

 

在2017年,Bottle Dream利用自身传播渠道和传媒优势,并协同联合国粮农组织的行业影响,与众多艺术馆、食品企业、有机农场、快销企业的消费者终端优势,在上海共同举办了一场520人参与的“不浪费,好好爱”大型线下剩食派对,线上线下多渠道传播抵达近1.8亿人,甚至登上央视《焦点访谈》。派对通过大厨帮助丑食和剩食重返餐桌,让大家重新思考食物的真正价值,借助亿级传播量尝试了一次拥抱剩食的消费观念重塑。

 

图片来源于Bottle Dream官网

 

3.  科技赋能

 

社会组织可以借助信息化等技术,在项目流程、数据管理、甚至社会问题解决方面发挥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例如,刚创业成立不久的“光盘打卡”,借助科技手段为减少食物浪费提供了新模式。光盘打卡小程序通过AI图像识别技术,识别用户“光盘”后,给予积分奖励。它采用物质和精神双重激励——累计的积分可以兑换特色商品,或以公益形式进行捐赠,爱心企业还提供一定比例的配捐。小程序通过催化用户的“逐利心理”,促使用户主动打卡,成效显而易见,如今已有超过100万用户,月活用户达20万,累计节约粮食超过300吨。

 

图片来源于网络

 

在英国,社会企业OLIO借助APP连接全球45个国家和城市中不同社区里的居民与居民、居民与商铺,大家分享剩食,各取所需。互联网帮助剩食完成了精准的点对点连接,目前超过200万用户已完成650万次食物分享。

 

图片来源于OLIO官网

 

4.  下沉社区,差异化干预

 

社会组织的优势还在于跟社区的紧密链接度。对于社会组织而言,社区是阵地,剩食是媒介,机构作为行动主体将食物与社区有机串联,借助食物去催化、改善社区乃至社会关系。这些机构不仅帮助许多原本可能被遗弃的食物获得新生,更重要的是社区的人际关系也获得一次新生。

 

FoodCycle作为一家英国的本土食物银行,它紧挨社区,将收集到的剩食制作成美味的餐食,提供给社区的弱势人群,利用集体用餐的形式为他们创造了认识和交流的场合。自2009年成立以来,FoodCycle收集了425吨浪费食物,为居民提供超过100万顿餐食。

 

图片来源于FoodCycle官网

 

美国社会企业DC Central Kitchen除了采用类似FoodCycle的模式外,它还同时为失学和失业的年轻人提供免费的烹饪技术课程培训,帮助他们就业。成立30年来,机构每年拯救了约450吨将被浪费食物,前后共帮助了超过1700名社区中18-24岁的青年人踏上烹饪相关的职业道路。

 

图片来源于网络

 

相比于国外在食物浪费议题上的实践和模式而言,我国的社会组织在该领域依然处于探索阶段,本土实践较少。对该议题跃跃欲试的社会组织还需要结合机构的使命、优势、可投入资源、国内行业发展现状等内外部条件,选择链条上合适的发力点,集中精力投入资源,持续积累专业能力,创造一个更可持续的未来。

 

 

 

*免责声明:本站文章图文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 ,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站。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风口  风口词条  议题  议题词条  浪费  浪费词条  食物  食物词条  参与  参与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