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观察 | 支教老师骂孩子笨蛋,是志愿者选拔出了问题?

 

 

支教原本是一件自发自愿、非常有情怀的事情,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乡村教育的变化,支教老师要面对的情况越来越复杂,对支教老师的能力要求也就更复杂了。

 

近日,正在云南龙陵一中支教的刘老师,被爆在微博上公开辱骂支教学生。刘老师形容支教的孩子们“大自习抓个傻子”“聪明班的笨蛋们”“致笨蛋学生”。这些言论在网络上引发了又一次对支教的口诛笔伐。之所以说“又一次”,是因为去年12月初,“支教老师踹倒小学生”的新闻也登上了热搜。

 

支教作为支持乡村教育、践行社会责任的重要手段,从政府部门组织的“三下乡”、“七彩假期”等支教相关活动,到民间公益组织、大学生自发组织的支教活动,每年有大规模大学生进入乡村开展支教活动。

 

当然,其中不乏出现一些行为不当的志愿者,对孩子有指责、辱骂、体罚等行为。那么为什么怀有一腔教育理想和公益情怀的大学生志愿者,面对孩子时就像换了一个人,做出这样的行为呢?

 

在这方面,公益机构作为支教行动的组织方,是如何去认识这件事,又是如何去减少这类事件的呢?我们以益微青年(EV)多年的工作经验为例,尝试阐述一下支教过程中的志愿者管理问题。

 

 

▌为什么支教老师会“打骂”学生?

 

 

“我真的太崩溃了,感觉自己不适合当老师。”

“公约也制定了,一遍又一遍地提醒,孩子们依然吵吵闹闹安静不下来,一节课有一半时间都在管理秩序。”

“我真的太意外了,我以为孩子们应该是扑闪着大眼睛渴望我们去上课,但开始讲课没多久,孩子们就自顾自玩起来了。问他们为什么不听,说听不懂。这都是很简单的内容了。”

 

课堂秩序差、孩子的学习热情较低、理解和学习能力差,常常让支教志愿者手足无措,甚至严重怀疑“支教的价值和意义”。

 

为什么支教过程中,志愿者会一改最初善良有爱、温柔贴心的形象,情绪失控到要指责、贬低、体罚甚至殴打孩子?我们总结了以下三点原因:

 

1.对支教学生过高的期待和想象,落差感很强。

 

我们时常听到志愿者惊讶的表达,“我以为孩子们会扑闪着渴望知识的眼睛,认真地坐在课桌前听讲学习,他们会很乖巧懂事”。但事实上,参与过一次支教志愿者,对很多乡村儿童的评价是“并不那么爱学习、喜欢玩手机、不知道学习的意义、上课很调皮、不怎么听老师的话、不怎么讲卫生”。“他们根本就不需要我们。"如果很少去过农村,没有接触过农村儿童的志愿者,或者行前培训中没有全面了解过乡村儿童状况的志愿者,到了当地瞬间被抛入一个不一定非常友好的环境,玫瑰色幻想破灭,往往会产生极大的心理落差。这些情绪无法得到及时的回应和处理,可能就会演变成对学生的责骂、贬低,也不乏一些志愿者在网络空间里宣泄自己的情绪。

 

2.没有正确的儿童观

 

儿童是未成年的人,成人之所以在处理儿童的事情上,容易使用贬低、指责、辱骂,甚至体罚、殴打的方式,根本原因是没有将儿童当做独立的“人”来对待。成人觉得因为他/她是儿童,他/她心智不成熟,需要我们管教,因此忽略了他/她原本就是一个有独立人格、思想和权益的人。大人不管基于什么目的,都不应该贬低、指责、辱骂,甚至体罚、殴打儿童,因为这是违反未成年人保护法的。但在我们的成长经历中,几乎很少有人教过我们什么是正确的儿童观以及什么是儿童权利。

 

一个有同理心、真正认可“人”的价值的人,无论遇到怎样崩溃的场景,都会尽量让自己忍住对他人的贬低(这是底线),就像不去违法一样。这些老师之所以会打骂和贬低支教孩子,可能就是因为自己也是这么成长起来的,根本没有意识到这样做是错的,错在了哪里,更没有意识到这种行为的严重性。

 

而且贬低儿童这种事情不仅出现在支教老师身上,很多人都会有,只是这个人恰好是支教老师而已。所以我们今天在谴责这位支教老师之外,每个人都应该去反思,我们有没有尊重“人”的价值。

 

3.缺乏同理心及与儿童相处的能力

 

支教老师大多数是非师范专业的大学生,他们缺乏基础的教育学的学习,更没有实际的教学经验,甚至连与儿童基本的沟通、相处都存在很大的挑战。加之大部分支教老师对自己的定位是大哥哥大姐姐一样的陪伴者而非专业教育者,遇到需要靠当地老师的威严震慑的孩子,还有低年级那些没有形成规则意识的孩子,就会束手无策。支教老师在课堂上常常要花半节课维持课堂秩序。

 

“报告,老师我要上厕所。”

“报告,老师我也要上厕所。”

“报告,老师我也要上厕所。”

“报告,老师小花刚刚推了我。”

“报告,老师这个我不会,你替我做一下吧。”

 

一声声“报告”后面,可能是一个个缺少父母关注的留守儿童,期待着被看见、被关注的小小心思;也可能是孩子在不断试探支教老师的底线;还有可能是并不懂得规则以及对课堂秩序的无知。

 

但不管什么原因,这对于大部分非师范专业、更没有教学经验的支教志愿者来说,都是既头疼又恼火的问题。如果缺乏同理心的学习和训练,对儿童心理学的了解少之又少,就会很难理解个中的原因:孩子有可能因为需要关注才会频繁地“捣乱”;有可能因为孩子非常在意老师对他/她的评价,所以紧张到不知道说什么;也有可能因为孩子们真的太好奇了,所以发完活动物料后根本没有心思听老师讲怎么使用。

 

太多的不了解和不理解,让支教老师们无法恰当地回应和处理,只能产生各种各样的困惑、武断的评判,甚至当场情绪失控。

 

志愿者们拍摄的乡村学校。 © 益微青年

 

 

▌如何做好支教志愿者的管理?

 

 

如何对志愿者的整个工作链条做好管理,杜绝志愿者指责、辱骂孩子的行为,我们从益微青年的经验中,总结了以下几个部分:

 

1.选择什么样的志愿者

 

我们在对志愿者的招募中,会着重考察志愿者的个人意愿、教育理念、儿童观。

 

个人意愿主要从志愿目的,即“为什么来支教?”去考察。在多年的志愿者管理经验中,我们发现志愿者支教的目的大概分为以下几类:

 

理想情怀感召:这类志愿者往往是被网络上的宣传文字、照片或视频感动,希望自己也能为乡村教育做出贡献;有可能是因为自己小时候遇到了很好的老师,希望自己也能像他/她一样,在三尺讲台上播撒青春。又或者相反,自己小时候的老师很糟糕,让自己体验不好,想通过当一次支教老师,成为一个不一样的老师,来弥补小时候的遗憾。

 

现实目的驱使:不可否认,支教志愿者并不都是一腔热血的理想主义者。有人抱着去乡村体验生活、旅游的目的;有人遇到了人生重要的挫折、生活不如意、叛逆,想换一种环境和心情;还有一些是用作利益交换,比如保研、出国、学校的志愿服务学时要求等。

 

志愿者的目的我们分为“利己”和“利他”。我们不强调志愿者只能利他,但是他们的出发点应该优先是利他。目的不一样,会影响志愿者工作的用心程度,在支教准备过程中遇到挑战或挫折时,是否容易放弃或推脱责任,比如错过前期的培训学习,甚至遇到问题后自己拖延、逃避、私自处理,造成更严重的后果。我们把这个支教目的的部分归纳为“个人意愿”。

 

个人意愿的考察主要通过填写一份需要超过半小时才能完成的报名表,设置一个为期1-2个月的筛选方案,根据完成打卡的次数评定候选人的毅力、耐心,体现个人意愿度。

 

▲ 志愿者队长招募方案。© 益微青年

 

我们通过在报名表、筛选打卡任务中,设置对于个人教育理念理解、夏令营案例点评、教育视频观看与观点分享等方式,来考察志愿者的教育理念。与其说是考察,倒不如说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在“纠正”和“重塑”志愿者的教育理念。

 

这里的教育理念主要是我们归纳整合的一些创新支教理念,即创新支教是以激发儿童多元发展为目的、而非以成绩提升为导向;创新支教主张以“儿童生长本位”,志愿者应该成为儿童的协作者(Facilitator)、陪伴者和教练,激发儿童潜能,而非否定儿童劣势。

 

▲ 志愿者在选拔过程中的打卡内容。© 益微青年

 

2.给志愿者培训哪些内容

 

志愿者行前培训中,我们会从“什么是支教/乡村夏令营”、“支教的价值和意义”以及“如何准备、设计课程”三个部分,提供系统性的培训。

 

▲ 益微青年乡村夏令营培训体系。© 益微青年

 

心理准备:首先在志愿者行前培训中,我们一般会通过“儿童画像”、“老志愿者故事分享”、“观看纪录片”等方式,让志愿者客观、全面地了解乡村儿童的现状,孩子们的情况,行为模式和需求。做好一定的心理准备和预期管理,包括防止前文所述的心理落差。

 

课程设计:其次在儿童课程设计上,通过对教育理念、设计方法、活动带领、课堂管理、儿童相处等方面的培训,系统性地支持志愿者用心准备支教课程,使课程更符合儿童发展不同阶段的特点,满足儿童多元发展的需要,减少儿童因为课程枯燥、不能理解内容而导致的课堂秩序混乱。

 

儿童相处技巧:然后通过“线上学习”、“线下模拟”等形式,提前学习掌握和儿童相处、沟通的技巧。例如如何界定志愿者和儿童的关系、如何通过公约的形式管理课堂秩序、如何用正向表达的方式欣赏鼓励儿童、如何用同理心的方式倾听儿童等等。确保志愿者在遇到课堂秩序混乱、儿童相处矛盾时,能在保障儿童权益的情况下灵活应变。

 

3.志愿者要做好怎样的准备

 

在进行心理、课程、沟通技巧等方面的充分培训后,志愿者在进入乡村以前,首先需要向益微青年提交他们设计好的课程。益微青年一般会对课程提供2轮的反馈意见,确保志愿者的课程设计选题符合儿童的兴趣、形式丰富多样,易于为儿童接受。

 

其次,志愿者会通过线下模拟试课或者直接在城市周边合适的项目点,开展几次儿童活动。提前熟悉儿童参与活动的状态,以及组织活动的方法。

 

最后,从2018年开始,益微青年在与团队合作的项目协议中,增加了一份“儿童权利公约”保障协议。确保志愿者真正地了解了儿童权利公约,这既强化了志愿者对儿童权利的认识,也通过签署协议的方式约束志愿者的行为,他们需要承诺不责骂、不体罚孩子,尊重支教对象。

 

4.为志愿者提供怎样的支持系统

 

志愿者进入乡村后,绝对不应该是孤立的个体。从近处的学校校长、老师,到远处的项目合作方、学校甚至是孩子父母,都可以成为志愿者的支持系统。我们在项目培训中,会和志愿者一起梳理他/她的“利益相关方”。让志愿者认识到支教过程中有谁、可以为他/她提供什么样的支持。从我们项目操作的层面,项目人员会每月与志愿者进行定期的跟进和沟通。

 

同时,为了确保志愿者遇到疑难问题时能及时获得帮助、排解情绪,我们还为每位队长匹配了一位“引导员”。引导员由往年有经验的老志愿者承担,主要为志愿者团队队长提供引导、分享、疏导情绪的服务。而队长可以就个人或团队成员遇到的问题及时向“引导员”发出求助信号,获得支持。

 

这为志愿者遇到问题后不能及时疏导排解、没有合适的方法处理和应对,导致志愿者压力大情绪崩溃,甚至公开指责、辱骂,体罚孩子等问题提供了解决的方案。

 

支教原本是一件自发自愿、非常有情怀的事情,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乡村教育的变化,支教老师要面对的情况越来越复杂,对支教老师的能力要求也就更复杂了。我们在筛选暑期支教队长的时候,对他们有以下要求:

 

认可支教/乡村夏令营(创新支教)理念:夏令营是以激发儿童多元发展为目的、而非以成绩提升为导向;夏令营主张以“儿童生长本位”,志愿者应该成为儿童的协作者(Facilitator)、陪伴者和教练,激发儿童潜能,而非否定儿童劣势;

有充足的项目投入时间参与1次3天3夜的线下集训、大约30小时以上的线上培训或自主学习;

渴望通过公益参与服务他人,提升个人能力;

具备一定的领导力或者经验,能组织、领导一个10人及以上小组行动;

能尊重和信任团队伙伴,相信团队的力量;

懂得使用分工协作的方式完成团队任务;

能倾听团队成员,不轻易评判他人的观点,打断别人讲话;

 

这些要求其实会提高门槛,阻断不少想去支教的大学生的道路,但同时也为能够做好、做对这件事情打下坚实的基础。我们知道支教中的志愿者管理并不容易,但对于乡村儿童、乡村教育、社会发展、志愿者个人成长,的确是一件很有价值和意义的事情。

 

因此,想要真正把支教这件事情做好,选择什么样的志愿者、培训哪些内容,让志愿者做好怎样的准备、为志愿者提供怎样的支持系统,是我们每一家组织支教的机构要重点提升和关注的。这才能让每一份支教的爱心种子,开出美丽的花朵,结出甘甜的果实。

 

 

 

*免责声明:本站文章图文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 ,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站。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支教  支教词条  笨蛋  笨蛋词条  志愿者  志愿者词条  选拔  选拔词条  观察  观察词条  
公益

 报告 | 2020年《留守儿童蓝...

2021年1月21日,北京上学路上公益促进中心线上直播了2020年度《留守儿童蓝皮书》发布会。这次发布会的主题是“见己”,旨在关注留守儿童的身份认同问题。&nb...(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