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协作者社工 | 刘倩:从懵懂无知到一生守护

 

 

编者按:

刘倩,2009年入职北京协作者,从事社会公工作12年,协作者见证了她对社会工作的投入和专业,她也见证了从几人的团队,逐渐在全国各地扎根、不断壮大的协作者的历史。在2021年社工周期间,刘倩入选“2020年度中国百名社工人物”,协作者云社工与大家分享刘倩作为社会工作师,在工作中的坚韧、感恩,以及对社会工作的无限热爱,也希望刘倩的故事可以给到更多的社会工作者以激励和思考。

 

 

刘倩,协作者项目总监,北京协作者项目部主任,社会工作师,2020年度中国百名社工人物,香港理工大学社会工作硕士。2009年入职协作者至今。作为一名从实习生成长起来的管理者,刘倩具有一线实务、项目管理、专业支持等多元化的工作能力,在2017-2019年,她负责北京市民政局委托协作者承接的北京市社会组织发展服务中心,为全市4000多家社会组织提供支持平台。

 

“老师,什么是社会工作?”

 

社会工作嘛,社会上的工作都是啊,我觉得挺好的!”

 

于是,来自河北农村的小姑娘懵懂地选择了她的大学专业——社会工作,从对社会工作一无所知到投身社会工作服务12年,其中的酸甜苦辣五味杂陈只有自己知道,但是她始终用最初的热忱坚持着这份工作。

 

 

一无所知的懵懂选择

 

 

2005年夏,在经历了漫长而艰辛地高考后,分数已经尘埃落定。我的高考成绩不够理想,没能达到原本预期的一本分数线。选择复读还是就读二本学校,让我纠结了很久。听了家人和亲友的各种建议之后,我选择后者。可是在选择专业上,又让我犯了难,毕竟父母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朴实农民,在这方面不能给我太多建设性的建议。而我作为家里第一个大学生,亲人都对我充满期待,希望我未来能够找个好工作。

 

 

于是,我请教高中的语文老师帮忙给些建议。这位老师在我成长的路上给予我很大的帮助,虽然老师想让我复读,争取苦熬一年考上更满意的大学,但是见我决心已定,便认真细心地帮我查找合适的专业。考虑我是一个女孩子,又是文科出身,专业选择最好是要好找工作的。老师觉得“社会工作”比较宽泛,毕业后应该好找工作,而且对我的高考分数来说,选择这个专业更容易被录取。所以,将社会工作作为第一志愿的我很快就收到了大学录取通知书。2005年9月,在父亲的陪同下,我第一次走出家乡农村,第一次坐火车,第一次离开家千里之外,前往南京开始大学生活。

 

当时的我根本不了解社会工作是什么?未来能做什么?没想到这次懵懵懂懂的选择成为了我需要用一生坚持和守护的职业。

 

 

从实践中认同社会工作

 

 

在大学里,通过课堂学习,我知道了“社会工作是遵循助人自助的价值理念,综合运用社会工作专业知识和方法,为有需要的个人、机构、家庭、社区提供专业社会服务,帮助其发挥自身潜能、协调社会关系、解决和预防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公正的工作。”但是课堂上所学习的都是理论和概念,这些知识都还局限于课本上,还没有任何实践经历的我对于这个专业有什么作用?在社会上到底可以做些什么?发挥什么价值?还充满困惑。

 

大四,专业课老师为我们联系了一些社会服务机构供我们自主选择,进行为期两个月的专业实习。一天上课,老师说这里有一个叫南京市协作者社区发展中心(以下简称南京协作者)的组织,成立时间不长但是很专业。询问我们是否愿意去那里实习,南京协作者只接收两名学生。我之前的实习在专业实务能力方面没有太大的提升,听说南京协作者是个社会工作专业机构,机会宝贵,我便赶紧报了名。

 

 

在南京协作者实习,从活动海报的制作到活动开展的协助再到活动计划的设计和开展,每一天都是忙碌而充实的。在那里,我第一次和一群社会工作者运用专业的方法开展服务。

 

记得我在南京协作者第一次带儿童的小组活动,自己提前准备了很久,也得到了工作人员的建议,但是心里还是十分紧张。活动开始没多久,几个小男孩就开始注意力不集中、相互逗逗闹闹,我说话也不太管用,正当我有些失落不知道如何办才好的时候,小组中一个年级稍大的小朋友主动提醒其他人安静,小组秩序一下子好了很多。刚开始实习,我和这些小朋友还不太熟悉,不过在我觉得慌乱的时候有小朋友主动出来帮忙,我很意外也很感动。在活动结束后的评估会上,我有些沮丧,觉得自己失败。南京协作者的工作人员告诉我:“不应该以‘失败’和‘成功’去评价一次活动,因为每次活动,无论主持得好或坏都有它的价值,更多应该关注活动目标的实现情况”。这让我认识到服务活动的开展不仅仅是看参与者是不是认真投入、活动场面是否热烈,而是更加关注服务对象是否有所受益,衡量服务活动的价值和成效是需要多方面考虑的。

 

如果说大学课堂的学习让我初步认识了社会工作专业,那么进入南京协作者实习便是让我更加深入的了解了社会工作,同时亲眼看到了社会工作专业在实际生活中的运作以及发挥的价值,感受到社会工作者的魅力。

 

 

春暖花开又一春

 

 

2008年在南京协作者的实习结束,我也到了面临毕业开始找工作的时候。就在这时得知南京协作者正在招聘,于是我主动的投了简历。临近春节,南京协作者的工作人员告知我到北京市协作者文化传播中心(以下简称北京协作者,现为北京市协作社会工作发展中心)去实习,因为南京协作者是在北京协作者的支持下成立的,一般会将新人送到北京协作者进行锻炼和培养。

 

2009年1月15日,从南京到北京,站了十几个小时,拎着大箱子,我自己摸索着坐公交,穿梭过北京的老胡同,来到了北京协作者。

 

 

北京协作者的社区服务遵循“儿童——家庭——社区”的渐进式服务模式,我首先从社区流动儿童的成长小组活动开始做起,主要服务的是一个五环外的城乡结合部流动人口社区。每个周末都会带着大包小包的东西,起个大早赶到那里为孩子们开展活动。

 

我还记得每次孩子们总是早早的到村口等着我们,一见到我们便会一呼啦地跑过来帮忙拎东西,的确那个村子没有什么可以给这些孩子、家长娱乐的地方。我们带去图书,为孩子们开展兴趣小组、学习小组等等,真切的感受到他们参与的热情和渴望。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一个叫娜娜的小姑娘,她是家里的老大,父母种菜,她的家距离我们开展活动的地方要骑40分钟自行车。但是她每一次都坚持参加,无论刮风下雨,她总是帮爸爸妈妈忙完地里的活就骑车赶来参加活动,每一次她都会从我们的小图书角借书,并保证下次活动归还。几年之后她回老家读书了,有一次来北京还特意写了一封信给我,说很想念我,感谢协作者曾经给她的帮助云云。那一刻我心里特别的温暖,也觉得牺牲了每个周末时间是值得的。

 

2009年底,我一直服务的流动人口社区因为城市规划被拆除了,社区里的打工者有些回了老家,有些搬去距离城市中心更加偏远的地方,还有的搬到了附近暂时还没有拆迁的村子。我们也跟随他们进入了新的村子开展服务。

 

新的村子除了几户原本非常熟悉我们的打工者之外,其他人对我们还不太了解,所以不太信任我们。有一次我们计划组织孩子们外出参观,开阔他们的视野,享受城市资源,原本报名的几个儿童在活动当天没有来,说其他孩子反馈说他们父母觉得我们是“骗子”,把孩子骗走了怎么办?我听了真是哭笑不得。这样的质疑在服务开展中不是第一次听到,总是会有人问“你们做这些又不要钱,你们图什么呢?”化解怀疑和不解的最好方法就是用事实说话。

 

我和同事们继续认真地开展服务活动,同时注意通过孩子建立与家长的联系,多多开展一些社区内的开放性宣传活动。此外经过几次活动已经对我们产生信任的家长也会协助向他们周围的人进行介绍,每次活动后我还会跟随孩子进入家庭,向家长介绍北京协作者的服务还有孩子的变化。慢慢地,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我们逐渐取得了社区里更多打工者的信任。

 

我看到孩子们在一次次的活动中成长,从一开始协助打扫活动场地、签到、召集伙伴参加活动,到成为小小图书管理员,管理社区图书角为社区里的伙伴提供图书借阅服务;社区家长贡献出自家的屋子作为我们的活动场地,并协助宣传介绍我们的服务,支持孩子积极参加活动等,他们从简单的受助者转变为服务的提供者,服务自我服务他人。就是这些在服务活动中点滴的成长与改变,以及那些小小的幸福和温暖,一直支持我在艰苦的北漂生活里继续坚持。

 

 

从一线服务者向管理者转变

 

 

随着我在北京协作者工作中的成长,我的工作成绩也得到了机构的认可,逐步安排我担任社会工作服务部门管理者的角色,中心主任刚开始找我谈话的时候,我还记得当时的内心十分忐忑,觉得自己还是一个新人,刚加入机构不久,就做管理者感觉有点心虚。并且我自己对管理者这个角色的认识也不够全面,那时候就觉得做个管理者,似乎就与其他同事区分开了,可能在他们眼中会觉得我是“领导”而疏远,偶尔听到年纪比我大的同事说“你是领导,听你的”时候,我感到特别别扭。我在专业服务方面勤勤恳恳,但是却没有一点管理的意识和概念,考虑到机构对我的信任还是硬着头皮上了。作为一个新人,刚开始做管理者的角色,时常不够自信。

 

 

有一个资历非常老的同事,从机构成立初始就在了,她作为我的部门同事,人很热心也很有能力,不过在一些事情的考虑方面还是比较以自我为中心,也有点很难听进别人的意见。我记得有一次给她安排工作,因为跟她个人事务冲突,她还没等我说完安排就斩钉截铁地拒绝了,我试图再说,她的理由似乎更加充分,让我哑口无言,我自己躲起来偷偷哭了半天。

 

后来,机构负责人了解后给我督导建议,我也开始慢慢去理解那位同事,尝试换位思考,并且发现她的优势,尽量扬长避短地安排工作,也充分在工作中尊重她的意见,多向她请教。在后来工作的磨合中,我们彼此增进了了解和信任,一直合作工作了这么多年,成了很好的伙伴。社会工作的理念和方法不仅仅是针对服务对象,其实有时候我们总是忽视了对身边人和自己的运用,对身边的同事我们也需要积极去倾听,去了解他们的需求、优劣势,坦诚沟通,建立良好的关系。

 

在几年的服务实践积累基础之上,我逐渐开始负责项目管理和实施、项目监测评估等工作,这些工作不再是直接为服务对象提供服务,而是针对其他社会组织、社区工作者、社会工作者提供培训、督导、咨询、评估等专业支持服务。我知道这是一个提升,为这些人和组织提供支持,他们就可以更好地为更多的服务对象提供公益服务。自己凭借着积累的实务经验,也秉承着一个“共同成长”的心态进行专业支持工作。

 

 

感恩与社会工作相遇

 

 

从事社会工作服务12年的时间,社会工作让我变得更加自信,更加成熟,更加坚韧。曾经内向少话的我,也可以站在前台面对几百人讲话和培训,陆续几年里也接待了部里市里全国各地各级的领导,与各种社会组织、学者等方方面面的人员打过交道;小到一次几个人的儿童小组活动,再到几十人的社区联谊,还有几百人参与的研讨会,我都主持参与过,可以说我跟随着服务对象,跟随着机构的发展不断地成长。多年的坚持也离不开协作者团队的支持,专业的社会工作督导,专业的实践机会,专业的能力建设活动……让我从一个懵懂的学生转变为一个可以独立承担的社会工作者。

 

 

当初懵懂的选择让我与社会工作相遇,12年多的社会工作服务经历对我的生命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这是怎么也没有想到的。我要感谢当初为我选择这个专业的老师,感谢在大学中给我坚持这个专业信心的老师,感谢协作者这个社会工作专业机构,感谢团队中每一个战友,也要感谢每一个在社会工作服务中的服务对象。最要感谢的是我的父母,感谢他们能够含辛茹苦地供我上学,让我有机会可以走出农村老家,看到更广阔的世界。

 

社会工作一路走来,充满挑战充满艰辛,同时也充满收获充满意义。不管未来如何,走在路上的每一天,我都依然还会努力地前行。

 

 

*免责声明:本站文章图文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 ,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站。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社工  社工词条  懵懂  懵懂词条  协作  协作词条  无知  无知词条  守护  守护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