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简报 · 研讨 | 中国公益国际化:民间组织加入国际网络的价值在哪里?

 

 

 

2021年4月9日,以探讨民间组织加入不同领域国际网络的价值为主题的“中国公益国际化·民间组织经验交流会”,在北京新世界酒店成功举办。

 

本次交流会由中国发展简报/北京益行公益信息交流服务中心主办,参会嘉宾来自福特基金会、爱德基金会、北京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北京致诚公益、北京师范大学国际NGO与基金会研究中心、中国民促会、中国绿发会、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等行业内有影响力的资深专业人士。不少公益同行、跨界人士和研究者也参与了交流会。

 

交流会现场

 

开幕致辞上,中国发展简报理事长张耿瑞先生也表示,举办本次活动,简报希望突出民间组织视角,帮助大家建立或加强连接。他说,中国NGO走出去和中国公益国际化的进程当中,缺乏一个横向沟通渠道让大家能够共同思考和探讨。发展简报作为公益行业重要的中英双语交流平台,一直致力于通过行业交流,促进不同领域、不同地区的热点话题分享讨论,为行业提供助力。为了大家能够更好探讨中国公益国际化的话题、促进民间组织在国际合作领域的相互了解,自今年起,发展简报还将举办一系列“中国公益国际化”相关主题的交流研讨会。

 

发展简报理事长张耿瑞先生致辞

 

本次经验分享会从上午九点持续到下午五点,主要包括专题分享及互动、主题分享及互动、圆桌会议、自由交流四个环节。

 

01:专题分享

 

 

福特基金会项目官员程恩江先生专题分享

 

作为会议的重磅内容,福特基金会项目官员程恩江先生为大家进行了《帮助南方国家了解中国——福特基金会北京办公室新战略》专题分享。

 

程恩江首先简要介绍了福特基金会的最新战略,2019年之后,扶贫不再是战略重点,新战略确立为「中国走出去」以及「中国与世界」。

 

福特基金会所理解的中国走出去的目的,是能够“更好的支持在当地的可持续发展,具体的讲,中国在当地的投资、融资、贷款等,如何能够让当地的社区也获得很好的帮助,能够帮助他们既获得了发展,同时对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等可持续发展方面也平衡得很好。”因此,「中国与世界」主题确立了三块主要工作:中美关系,中国国内政策金融监管(与走出去相关的部分),以及帮助南方国家更好的了解中国

 

福特基金会发现,由于历史及现实原因,传统发达国家对中国的了解是较为充分的,而包括非洲、南美、东南亚等地区的南方国家对中国非常缺乏了解。这些国家通常对中国的三类信息非常渴望了解:一是中国的基本政经情况,如国有企业是怎么回事儿,银行是怎么回事儿,政策银行是怎么回事儿,商业银行是怎么回事儿,国有企业的决策机制跟私有企业有什么不一样,有哪些政策等中国入门级知识;二是中国发展模式,如农业,制造业,证券交易,工业园,城镇化等;三是有关中国走出去的情况,如国有企业或私人企业的投资,银行的贷款,援助情况等等,包括如果遇到问题怎么反映、该找谁。

 

程恩江表示,即使对福特基金会来说,“走出去”也并非一件容易的事。回顾当年美国走出去的经验,其实也是充满困难和挑战的。以福特基金会为例,福特基金会比较善于“提供总体资金,先把事情做起来、产生一些影响”。如支持印度“绿色革命”、支持菲律宾水稻研究所提升农业产量,支持美国各个大学成立中国研究中心等等。

 

程恩江也分享了他个人对“走出去”的许多感受。其中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正如很多国际公司或国际非政府组织进入中国时的三个必经阶段“派遣国内高管——招聘华裔国际化高管——招聘中国本土高管”同理,中国NGO走出去很可能也会面临类似的情况,需要不断提升如何走出去的能力和意识。福特基金会也盼望今后多和这些先走出去的机构和组织交流经验。

 

具体到新战略下如何帮助南方国家了解中国,目前基金会做了一些尝试,包括举办网络交流会议;把中国的专家、学者、非政府组织的经验,做成专职报告分享给更多国家;支持国内单位或组织邀请国外学者来华访问等。

 

02:主题分享和互动

 

 

爱德基金会区域发展高级总监钱霄峰女士

爱德基金会区域发展高级总监钱霄峰女士分享的主题是《爱德基金会国际合作经验分享》。

 

她提到,爱德在国际化方面走得比较早,正在积极总结经验共享给行业。这些宝贵经验包括:加入国际平台。首先是获得身份,爱德基金会是中国较早获得了“联合国经社理事会咨商地位”的机构之一,并通过参与会议、举办活动、深度合作等多种方式与途径,参与到联合国及各个国际NGO网络当中,它们是中国社会组织了解国际行业动态、对话交流、发声的重要平台。

 

打造中国平台,发起成立或者参与中国的国际网络,争取更多主动权和话语权。了解国际话语体系。要了解联合国等国际网络的治理结构、组织体系、基本原则、话语体系等必要的基础知识,打造有效国际对话的“基本功”。增强自身国际话语能力。要做好自身经验的梳理和总结,加强倡导能力建设,利用各种机会,积极主动分享中国社会组织的实践、经验。此外钱女士还提到,中国社会组织之间应有更多的经验交流和联合行动,以争取更大的影响力。

 

北京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理事胡新宇先生连线分享

 

北京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理事胡新宇先生,向与会者远程分享了《非遗圈的国际网络》。

 

他提出,文保的话题是国际化的,从来不是单一某个国家或某个地方的问题。作为中国公益机构,应该更多了解国际组织的发展,成为对整个国家战略发展有帮助作用的积极力量。

 

胡新宇认为,在国际交往中有三点经验。理论上,注重对国际上主要理论的吸收和借鉴;文化上,要特别注意避免“各说各话的无效沟通”。技术上,需注重对国际上主要方法论的拿来主义式学习和应用,并始终保持开放的心态和学习的态度。

 

他举例说,中国文化基于自身思维方式的影响,走出国门后会发现很多事情和自己预想不一样。例如美国人和欧洲人的工作方式有很大的差异,美国人偏好在构建一个大的框架下开展工作,英国人则非常注重委员会和理事会的作用,非常注重找到不同背景的人对议题进行共同的探讨。了解这些差异,对进行有效的对话非常有帮助。

 

致诚公益牛帅帅女士

 

致诚公益牛帅帅女士为大家分享了《儿童权利领域的国际网络动态》

 

牛帅帅首先介绍道,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BCLARC),是第一家中国本土的儿童权利社会组织。“我们的工作中心和基础是提供法律服务。此外,我们还进行法律研究和政策倡导,推动专职律师参与儿童保护和全国公益律师的网络建设。这同时也是我们走出去的目标。”

 

基于二十多年的本土积累,BCLARC在中国成功打造了拥有8000名律师的儿童保护律师网络,并行成一定的工作模式和经验。儿童保护问题直接关系到联合国17个SDG(可持续发展目标)当中的10个以上。因此,在国内模式基础上,尝试进行走出去,通过培养发展中国家儿童保护专业律师人才,实现“一人带动一个地区”,以一个律师为中心,在当地建立儿童保护专业委员会,积极发展当地法律力量网络。

 

此外,BCLARC也申请并获得了联合国咨商身份,并以观察员身份参与到联合国的活动中;在日内瓦等联合国驻地国积极推动儿童法的落实等。

 

牛帅帅表示,儿童保护议题在全球还有诸多的挑战和机遇,“我们也希望用有限的资金,最大化我们力所能及的事情。”

 

中国民促会秘书长王香奕女士

 

中国民促会秘书长王香奕女士女士,为大家进行了《民促会参与国际网络的收获》的主题分享。

 

王香奕女士介绍道,截止2020年底,民促会与193个境外的非政府组织和多方面机构建立了合作,领域涉及扶贫发展、社区治理、环境保护、气候变化、性别平等,等各方面。实现沟通发展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促进世界对中国的了解、讲述中国民间故事,参与国际标准规则和议程的制定、提升中国民间组织的话语权和参与权,是民促会近些年来的主要贡献的方面。

 

民促会作为平台型机构,多年来始终在中外合作、推动民间机构交流合作,国际倡导、支持中国社会组织参与联合国和多双边平台的国际会议、促进民间外交,这两大方面不断探索;去年开始,尝试走进国家级展会和论坛,贡献民间力量;并在如何有效履行社会责任方面不断探索。

 

在国际上,民促会作为第三方社会力量,向国际上来展示中国政府和民间组织做了哪些事情,王香奕女士表示,“国际社会希望了解中国,但是缺少渠道,社会组织去参会能够发挥这样的桥梁作用。”

 

此外,在提高民间组织在参与全球气候变化谈判中的影响力、利用联合国广泛的网络拓展中国民间组织与国际社会的联络和交流方面,民促会也发挥了积极作用,积累了大量经验。

 

中国绿发会副秘书长肖青先生

 

中国绿发会副秘书长肖青先生,带来的是《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视野下的全球环境治理——中国绿发会的国际经验分享》 。

肖青先生提出,“走出去”的本质是在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视野下,参与全球治理。

 

通过详尽分享“筷走筷走”等三个真实且成功的实践案例,他回应了中国公益组织面临的七个关于走出去的困惑和反思,包括:没钱怎么办?没人怎么办?必须“踏出国门”才算走出去吗?怎样提升国际话语权、积极参与国际游戏规则制订?怎样服务绿色“一带一路”,人类命运共同体?如何创新?怎样提供激励机制?

 

肖青对每个问题都进行了详细而中肯的回应,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五条建议,包括将“全球环境治理”作为指标列入对机构、学会、人才考核体系,支持社会组织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建立可持续的制度激励机制,鼓励更多社会组织愿意“走出去”;不拘一格地向联合国以及国际机构推举人才,包括来自社会组织的人才;给年轻人舞台,培养国际人才,在全球治理上让他们在国际场合发声,去锻炼,等等。

 

肖青强调,我国应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规则制定,在一些前瞻性的议题上早期介入,以期发挥重要作用。

 

 

03:圆桌会议及自由交流

 

 

圆桌论坛嘉宾:徐莹、王香奕、钱霄峰、游斐(左起)

 

在精彩的专题分享、主题分享之后,爱德基金会区域发展高级总监钱霄峰、北京师范大学国际NGO与基金会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游斐、中国民促会秘书长王香奕,参与了圆桌论坛及互动环节讨论。

 

在这一环节,大家集中讨论了与会者提出的七大问题。

 

首先,主持人徐莹对今天的分享内容进行了干货总结,并首先提出了“在加入国际网络的过程当中,遇到的困难或困惑以及现阶段如何解决?”嘉宾们就此议题进行了重点讨论。

 

王香奕表示,民促会目前最明显的一个挑战是,在区域国际网络中“很缺少国内社会组织代表”。很多国际会议或活动,民促会若不派人去参与,中国方面就没有代表了。民促会也会支持一些其他国内机构派代表参加,但往往难以持续。因此,“我们需要培养更多的中国社会组织专家型NGO代表,在国际舞台上去发声。”

 

钱霄峰表示,拿到联合国咨商地位难度其实不大,但很多机构不清楚拿到这个身份之后能做什么?对此,她建议把联合国各个专业领域的大会作为切入口。

 

此外,她建议国内NGO根据几方面情况判断自身是否适合开展走出去业务,包括:在国内有比较成型的项目模式;价值观和在国外工作的能力都基本到位;能够链接到、获取到国际资源等。

 

游斐表示,北师大通过对超过140个走出去案例进行深入研究,总结出中国社会组织国际化遇到的问题有两大类:基础问题(包括顶层设计问题、法律制度问题、资金资源问题、国际人才问题、人际建设问题、生态系统问题)和实践问题。

 

但他对中国社会组织走出去持乐观态度,并提出“2020年是INGO元年”的基本判断。

 

之后,嘉宾们还就多个热点话题展开了热烈讨论,包括:参与国际网络的风险预判和规避;国际交往中如何建立平等的合作伙伴关系;在国家主体外交的框架下,民间力量能够发挥哪些作用;如何与国际合作伙伴达成平等关系;选择国际合作伙伴如何进行尽职调查;中国社会组织走出去的效果如何衡量和评估;中国民间组织走出去后本土化过程中面临的困难和如何解决,等等。

 

精彩瞬间

 

 

 

 

 

 

*免责声明:本站文章图文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 ,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站。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简报  简报词条  中国  中国词条  国际化  国际化词条  研讨  研讨词条  公益  公益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