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雨燕的有趣故事(精选50多张图片)
(The Story of Swift in Xinjiang)
本文可能涉及到所谓“额外的性行为”或者“额外的父子关系”(extra-pair paternity),如鬼混、偶遇、小三、婚外交配、亲子鉴定什么的。但希望你们不要忘记本博文主角是普通雨燕(Apus apus)——又叫北京楼燕,就是那些喜欢在古建筑物的瓦缝中与屋檐下筑巢的小鸟。小时候大人们常说:“三天不打,上房揭瓦”(俗语)。就是说我们这样的人,小孩子上房揭瓦就是为了掏鸟窝。现在,古建筑上都加了护网,就是要防止雨燕或者其他什么鸟类筑巢,可能怕粪便腐蚀或者污染了建筑。
中国人常常将雨燕与家燕(Hirundo rustica)混淆,包括一些大咖的科普博文,一点儿也不着边际。其实,雨燕与家燕它们是完全不同的燕子,不同科也不同目,虽然形态相似,行为却很不一样,属于外形上的趋同进化。最近,我在我家十八层高(约60m)的楼顶上拍摄了大量雨燕照片,配合国内外一些新知识介绍给大家。最后罗列出十大疑点,供大家讨论、评论和批判。
雨燕又叫楼燕,喜欢在楼宇间穿梭,叫声喧闹(马鸣 摄)
飞跃天际 夹缝孵卵
在乌鲁木齐市普通雨燕至少有数万只,是今年夏季最多见的种类,没有之一。我所在的新市区科学城就有几百只,比麻雀和乌鸦还要多。它们选择在二三十年以上的老旧建筑里筑巢,亦在市区的高架公路桥下的缝隙里繁殖,穿行楼宇,不怕喧闹。而在五六十年前,它们是在瓦缝或屋檐下面筑巢。现在这种瓦房已经很少有了,水泥森林,密无缝隙。
令人自豪和欣慰的是,水泥和城市化封杀不了雨燕。雨燕在新疆南北各地都有分布,而且在中国北方各省亦广泛分布。其适应性非常强,甚至是生活在荒无人烟的崇山峻岭、戈壁、荒漠或沙漠胡杨林里,营巢地选择在树洞或者各种各样的裂隙里。
5-7月是雨燕的繁殖期,通常窝卵数2-4枚,常见3枚。卵壳为奶白色,孵化期约需21天,这和家鸡差不多。但是,不同的是,雨燕属于晚成鸟,育雏期比较长,需要4-6周时间。第一周幼雏是光蛋子,没有羽毛,眼睛也睁不开。第二周或十天以后才有少量羽牙冒出,眼睛慢慢睁开一条缝。这时候老鸟白天不再陪护幼鸟,父母都忙着外出觅食,小鸟的食量逐渐大增,迅速成长。幼雏很快就可以自己回头,转身体,挠痒痒,扇翅膀,飚大便。虽然雨燕属于非雀形目的种类,但行为却与雀形目的一些鸣禽极为相似,如雌性共同参与繁育后代、亲鸟喂食后立马吞食掉幼雏的粪便、鸣叫声音大而喧闹、营洞穴生活与幼雏特别怕光亮。
在网上我们同时观察到来自波兰和爱尔兰的14个配对视频(在人工巢穴里),彻夜目不转睛,一号和十号都还在交配期。6月23日凌晨(1点)记录到至少五六次交配,都是在巢里。睡醒了,就玩一下,间隔只有几十秒,频繁交配。交配动作很有意思,它们不是爬跨式(如公鸡踩蛋),也不是上下式(面对面),而是并排侧交式(肩并肩)。尾侧对尾,谁主动看不出来,平等、和谐、轻松、迅速,密切配合。什么是交尾(交配),我看到的整个过程是这样的,首先是爱抚,耐心为配偶梳理羽毛及挠下颌部,等待雌性发出信号。一旦雌性快速摆尾,就是示意“我同意了”,接着肩并肩靠紧,尾部抬起侧翻,在黑色羽毛下面的白色生殖孔突然张开了,然后拥抱、尾侧翻开、肛门对接、五秒受精,这需要时间和准确性。看到这种默契,我很难相信它们会在飞行中完成受精(质疑点之一)。
城市化和建筑材料的水泥化,使得可怜的小雨燕的生活发生巨变,它们只能在夹缝里求生存(马鸣 摄)
夜幕降临 集体升空
从我家的窗户,直接可以看到天山博格达峰(海拔5445m)。坐在家中,举起相机,就可以拍摄到雨燕上下翻飞的精彩画面,就可以观察其活动规律,集群时间和规模,背景就是雪峰(照片)。有一天傍晚,我发现燕群在楼顶上疾速飞行,大叫而过,如同旋风,形成了团状的盘旋,它们越升越高,几乎进入了云端。我就在猜想,它们是不是像科学家说的要“在空气里梦游”,就如同蝙蝠一样(如图)。其实,在红外相机的监视下,天黑以后它们都回窝睡觉了,而且是睡懒觉,睡了一个对时,从夜里10:00(北京时间)睡到了上午10:00,这可能是世界上最懒的鸟了。
充满矛盾的雨燕是不能够落地的小鸟,它们的吃喝拉撒洗睡甚至谈情说爱和交配都可以在空气中完成,是鸟类中的奇葩,我给它起名叫“日不落鸟王”,它真的能够在云间睡大觉吗(质疑点之二)?雨燕科的拉丁名称的意思是“没有脚”(Apodidae),因为腿特别短小,落在平地上就无力飞起。而雨燕的翅膀却非常强劲,翅长与体长相等,约为17厘米,如同镰刀一般,煽动的频率非常高,飞行时速最快可以达到300公里。通常起飞是借着自由落体(重力)展开翅膀,滑出洞穴,飞上蓝天。雨燕是空中捕食飞虫的能手,嘴裂特别宽大,也是中国人爱说的“口大吃四方”的家伙——吃货。雨燕吃的昆虫有上百种,如蚜虫、飞蚁、蜜蜂、黄蜂、蠓、蜉蝣、甲虫和白蚁,还包括“四害”中的苍蝇和蚊子(传染疟疾、登革热、乙脑和新冠等)。有人统计,一次出外觅食,喉咙里可以带回600多只小虫(唾液粘合的球形食团)。计算一下,如果一天出外十趟带回10个这样的食丸育雏,消灭害虫就是6000多只,一年吃上百万只小虫不成问题。
这是从我家飞过的一群楼燕,闪电风驰,守候了一个多月,很难拍摄清楚(马鸣 摄)
迁徙万里 越冬南非
近年,通过卫星跟踪器,人们基本上了解了雨燕的迁徙路线。不是几千年来古籍中说的候鸟南来北往,而是画了一个奇怪的抛物线(图)。我以为这是地球自转及西风环流相互作用而造成的迁徙路线,它绕过了青藏高原,从北京、新疆、中亚及中东斜着飞过撒哈拉沙漠,一直到南非。从世界地图上看,它们越冬地到了南半球南纬20-30度的区域,地理位置相当于我们的长江以南地区,应该非常温暖和湿润。
雨燕不仅飞行速度很快,而且耐力也很强。一次迁徙距离达8000多公里,往返至少就是1.6万公里。而且,雨燕属于长寿物种,寿命约20年,一生的飞行距离几乎是地球到月球的距离(38.4万千米)。还有人研究,发现雨燕在非繁殖期连续几个月甚至十个月都不落地(质疑点之三),真是难以置信!通过高科技,我们以为自己已经很了解雨燕的行为了,其实什么也不知道,都是人们一厢情愿,尽是假说,胡思乱想,毫无根据。可以这样讲,我们对雨燕迄今还是一无所知,所有的观察和发表的论文都是建立在人们的猜测和想象中。
因为雨燕在繁殖季节需要大量的唾液做窝,它们的唾液腺相应地增大了,以至于膨胀到正常大小的十几倍。
令人可笑的是,有些人认为雨燕的唾液是美味佳肴,一点也不觉得恶心和作呕。在中国及东南亚,人们采集燕窝用于煲燕窝汤,一些所谓高贵的人认为燕窝汤能让人保持年轻(质疑点之四)。现在,国内的主要媒体和文化名人都在宣扬吃燕窝产品的好处,使得价格一直居高不下,显然直接威胁到了一些雨燕的繁衍与生存。
6月7日,世界雨燕日,包括近百种雨燕(80-90种),中国约有13种,都是一些奇怪的尤物,应该受到应有的保护。只有保护好它们,我的故事才能够继续讲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