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很多朋友都在讨论学术圈的“内卷”和“躺平”现象,感觉整个学术生态环境很混乱。在此,我利用《隐藏的动力:生物在自然界中的价值》一书中的能量矛盾论对学术生态问题进行探讨。
学术中的能流是指从学术问题经科研人员到问题答案这一过程中的能量流。在这条能流中,学术问题是能量供体,科研人员是能量传递介体,研究结果或问题答案是能量受体(这里的学术问题与前文职场应用中的工作相似,都可以看作是一种能量等价物,就像货币是商品的一般等价物一样)。一个健康的学术生态环境应该是能量供体、能量受体和能量传递介体三者之间矛盾达到相对均衡,且能量流动相对流畅的环境。那么,这样的环境具体应该体现在什么地方呢?
1)能量供体方面。学术问题要有一定的理论价值或应用价值。对于以应用为目的的研究,在提出一个研究方案时,是否应该考虑一下成本问题?例如,以上万元的代价将一点牛粪转化为肥料或将一点二氧化碳转化为甲烷的研究方案是否合理?是否值得做?在做这种研究时,是否应该设身处地的想一下,如果自己是相关领域的公司老板,自己是否会选择这种性价比低的可怕的方案?
对于以理论为目的的研究,在提出一个研究方案时,是否应该考虑一下其合理性以及可再现性?例如,在利用基因敲除研究某细菌某基因的功能时,有没有考虑细菌的基因组DNA具有多顺反子的特性?基因敲除后该不该进行互补验证?将原核生物中的蛋白在酵母这一真核生物系统中验证互作是否合理?
2)能量受体方面。主要体现在研究结果的准确性、精确性、再现性、应用性等方面。例如,心肌干细胞丑闻。在应用性方面,我想到一个朋友给我讲的一件实例,说几个专家到一个村庄指导当地村民进行畜禽粪污的发酵处理,结果村民用了发酵后的肥料后,水稻只长杆,不抽穗。。。。这涉及一个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辩证问题。以畜禽粪污的堆肥化处理为例,主要矛盾应该是如何将畜禽粪污转变成适合作物生长需要的肥料,次要矛盾是堆肥过程中的工艺改进,不能盲目的为了工艺上的创新而忽略了堆肥产品的目的。
3)能量传递介体方面。科研人员的能量传递能力应该体现在发现科学问题、解决科学问题方面。现实是,科研人员的时间在被很多与科研无关的杂事所占据的同时,也被很多与科研有关的杂事所占据。例如,审稿、交友、拉关系、混圈子等。我是很赞成进行文章数量管制的,如果每人每年将发10篇文章的精力用在只发一篇文章时,每人每年可能也只需要审稿3-5篇,然而,如果每人每年发10篇文章甚至几十篇文章时,那么审稿的数量也会随之翻倍。这只是平均而言,因为最终的审稿任务很大概率会转让给青年老师。。。。。这里不是说审稿浪费时间,但当超过一定度时,就会有反面效应了。也不是说文章不重要,是要追质量而不是数量,盲目的追求数量,是科研人员之间的相互增压,作为同道中人,应该懂得相互解压。
再者,作为一名科研人员,要对自己的研究负责任。科研人员的研究水平有差异,目的有差异,价值观也有差异,研究结果的意义也有大有小,这都正常,只要认真付出了,都值得尊敬。然而,不负责任的行为或错误的价值导向往往会阻碍科学的发展,这样行为会严重扰乱学术生态环境,需要抵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