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看到有创意的想法,行文优美的文章,我们会特别开心。看到评审意见,我们有时会欣喜异常;有时会火冒三丈。
那么是否能通过评审意见一窥评审人的学术水平、人品、职业操守呢?
其实完全可以做到。由于多数正面评审意见凝聚了评审专家的心血、良言、良心,在此不讨论。本文主要讨论非学术评论。
比如有的评审不给证据,直接给一个结论:此病不可治愈,此策略无理论和文献支持,所以本项目不具可行性。这属于典型的僵化思维,属于科学研究的“老年痴呆”阶段。现有临床药物不可以,不代表新型药物不可以,更不代表新型策略不可以。一棒子打死,表明评审人直接根据自己的认知,否认了科学上的可能性,从科技史的角度和逻辑角度上都有问题。癌症原来被认为是“绝症”,随着新技术的兴起,现在已经认为是慢性病了。因此,此类评审人不适合评价具有创新型,尤其是具有颠覆性的项目,因为他们无法接受新思想。
有的评审问:项目中写的抑制剂究竟是什么?在明知抑制剂需要保密的情况下,突破知识产权规则底线,并以此否决项目,表明评审人学术道德值得怀疑。同时滥用了评审权利,阻碍了有突破潜力项目获得经费支持以快速推进的速度,损害了国家利益。
有的评审纠缠于细枝末节:人员组成不合理;申请书不规范;有篇文献为啥不引用;有一个错别字。表明评审人视野狭隘,看不到大局,看不到最关键的创意、科学问题。想以自己发现的“小问题”灭掉一盏智慧的火花,有可能是为了自己小团队成员项目过审而造成的“非主观故意错误”。
当然还有很常见的:没有创新性。此举“高明”,一是显得自己高大上:我有创新性,你没有。一是直接拒掉你没商量,还不给证据。没给证据证明项目没有创新性,是不负责任的表现,很难相信评审人对科学、对国家做出了什么贡献,有什么创新性。文献不查就下结论,真的“严谨”?
本文权当抛砖引玉,还有很多不合理、不合规的行为。现在的评审更缺乏的是建设性意见,非常少见,表明很多评审人就是为了拒绝而拒绝,不是基于学术交流,当然也可能是本身水平有限。
当然作为个人,很难保证不出差错。而AI要好的多,没有人类复杂的社会关系、无七情六欲,更容易客观评价学术问题本身。
学术评审影响国家经费的使用效率,对国家科技发展、自主创新、产业升级非常重要。希望这些无逻辑、无根据、非学术、滥用评审权利的行为能消失,让真正有原创性的、关乎国计民生的项目脱颖而出,为国家科技发展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