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解与理解

解与理解

解是一个常用字。对于每一个学生来说,用到解字的地方不计其数。小时候,做数学的“应用题”,我们就被告诉说,先写一个“解”,然后再列算式,计算出答案。

我学字的时候,在上世纪50年代初,那时候最时髦的词是解放,为什么称解放?小孩子并不去仔细想。

解字从刀从牛从角,本义是分解牛,与分字意思相近。把猎获的动物分解应当是原始人最重要的工作之一了,他们猎得的大型动物总是需要分解开来而分配的。《庄子•养生主》中“庖丁解牛”的故事中,解字就是其本义

略引申一点,就是分解其他动物,如《左传•宣公四年》有“宰夫将解黿”的句子。黿是一种大型龟鳖科动物,民间称癞头黿,体长半米多,要分解开来才能够烹调。“染指”一词就出自这个记载,可见当时黿就是很稀有的动物了,由这头黿和染指这锅黿汤引起了一场杀戮。说远了,这些与我们的文章关系不大,就不提它了,还是说解。

现代的生物学名词“解剖”中的解,应当是现代名词中与解字本义最接近的用法。当然,现在解剖一词又引申到其他领域特别是人文科学领域了。

牛被分解,也就散开来了。解引申为散开。《汉书·张耳陈馀传》中记载,张耳和陈馀反对陈胜在陈地先称王,对陈胜说:“今独王陈,恐天下解也”。这里“天下解”的意思就是天下人的心散了。我们小时候在操场排队听训话,最盼望的事情就是老师宣布“解散”。成语“土崩瓦解”中的解也是散开来的意思。

解由“解散”还可以引申为把其他被束缚在一起的分解开来。《孟子•公孙丑上》说:“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我们现在所说的解鞋带、解纽扣都是这个意思。解放的解,其本义也接近如此(解放的本义是把捆着的人松绑解开),不过现在用在了抽象的事物了。

《战国策•赵策》中记载鲁仲连说:“所贵于天下之士者,为人排患、释难、解纷乱而无所取也”。“解纷乱”中的解跟如今的“解鞋带”的解,意思相近。只是鞋带是人们系上,预备要被解开的,所以不乱,而“纷乱”则如一团乱丝,很不容易解开。

我们的数学题,对于没有经过训练的人,有时候也够“纷乱”的。古代的鸡兔同笼,现代的一个水管进水,另一个水管放水,对小孩子来说,也够乱的了。所以,人们需要“解数学题”。把纷纷乱乱的数学题弄清楚的过程,就是解。现在解方程、解难题的解,都是这个意思。

解牛,各人有各人的解法。庖丁说:“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他们的区别就在于解法的不同。

这位庖丁是怎么解的?他说是“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

什么是“依乎天理”?就是顺着牛身上骨肉间自然的纹理。

理的本义是“治玉”,也就是顺着玉的纹理把玉剖开,引申为事物的脉理。依乎天理而解,即按照事物的脉理解开,这就是“理解”的本义

贾谊的《治安策》中有与《庄子》中类似的表述:“屠牛坦一朝解十二牛,而芒刃不顿者,所排击剥割皆众理解也”。苏轼在《众妙堂记》说:“庖丁之理解, 郢人之鼻斲,信矣。”(“郢人之鼻斲”是《庄子》中所说的另一个故事)。

后来,理解一词的意思逐渐发生了变化。我们要了解要懂得一个复杂的事物,就要与庖丁解牛一样,“抽丝剥皮”,一点一点地观察、分析、研究,才能够真正的理解

但是,好词用多了,也要“贬值”。到现在,我们通常所说的“理解”只是“懂,了解”的意思了(《现代汉语词典》)。

理解本义,也就是从“庖丁解牛”中的“理解”,来理解理解”一词,那才是真正的理解了。

《现代汉语词典》是一部不大的词典,对“理解”一词的释义是现代的含义,虽然不免过于简单。《国语词典》除了“了解、明白事理”这个义项外,还说“能以自己的口语、文字或其他符号,将已知的事实与原理、原则作成解释,称为’理解’”。这个义项,则与我们现在在教学中要求学生做到的“理解”比较接近了。

这样的理解,就是要弄清楚事物内部的发展规律,不但知道它的存在、它的样子,更要知道它为什么这样存在,为什么是这个样子。

我们学习每一门课程,要真正做到“理解”课程中所涉及到的原理、规则和结论,是一桩很重要的事情。只有真正做到了理解,才算是把这门课程学习得比较好了。

厨子们解牛可以有“割也”、“折也”和“理解”等不同的方法,看上去结果都差不多,都把牛解开了,但是对于刀的损伤程度大不相同。对于良庖(好的厨子),一把刀能用一年;对于族庖(一般的厨子),一把刀只能用一个月;而像给文惠王解牛的这位庖丁,一把刀用了十九年还和新的一样。  

对于一门课程,学生学完后要考试,要解题,也有各种“解法”。有的急来抱佛脚的照书本死记硬背,也有的从同学那里偷偷地或公开地抄来,有的则自己用功钻研真正的理解了课程的内容。这些“解法”的结果也都得到了过得去的考分。对于某些死脑筋的教师,甚至会把照书死背或照抄的人给的分数更高,而把“理解”者也就是用自己的语言叙述者扣去一些分数。

但是,各个学生的真正的收获是不同的。抄袭来的可能都不知道什么意思;死记硬背的,考试完了之后也就很快忘记了。而理解者可能会终身受益。他不但理解了所学的道理,而且可能会举一反三,会自己分析将来遇到的类似的问题。

同样地读了大学,同样地读了研究生,同样都解了题,是否把学问读进去了,是不是真正理解了,不同的学生真是相差很大的。毕业的时候,有些还不一定看得出来。学得好不好,时间久了,才能显露出来。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解与理解  理解  理解词条  解与理解词条  
观点

 [转载]能流矛盾

    由生物介导的能流的能量供体一般是还原性相对较强的物质,而能量受体则是氧化性相对较强的物质。还原性物质相对更容易失去电子,而...(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