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看了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导刘永谋老师的《大学老师不香了?能不能先把教授级别取消了》,转发到了朋友圈,用里面的一段话作为评论“现在大学老师凑到一块,聊的全都是怎么发文章、怎么评教授、怎么在学校当个官,嘿嘿嘿,真的很无趣,个个跟祥林嫂似的。说句不好听的,斯文有点“扫地”!哪有什么文人风骨和家国情怀。”
结果引来朋友们一堆评论:“那见面聊点啥?”“谈生存还怎么谈情怀”“聊孩子聊孙子?”……
其实,以前上学的时候,很羡慕杂志上、网上说的,国外大学餐厅里教授、科学家们端着个盘子聊科学、聊研究,时不时地就碰撞出诺贝尔奖级别的火花,心想着自己工作了也要这样,谈科学、谈研究,碰不出诺奖了,碰出个课题也行啊。
慢慢地就知道,我是太naive了,太simple了。
读研时眼看着留校的亲师姐们之间明争暗斗,明明都是好同志,就是一个瞅一个不顺眼,不要说聊天了,就是见面能点个头就算好了。实在是想不明白,可能是因为都是精英,相互之间的锋芒太过。读博时,也渐渐明白了,别和导师聊,听导师的就行,导师都对;也就是回到宿舍了,能和宿舍的哥们们聊科学,聊课题,他们是临床科室,我是基础,倒是发现不同领域之间确实还是能有一些启发的,不过终究远了一些。
终于上班了,心想终于能和一些志同道合的人开始思想的碰撞了,自己也确实这么干,和别人讨论课题,也不遗余力地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出点子,最后却慢慢地发现自己真傻,你为别人课题殚精竭虑,别人会因为你微信回得慢了一点就大发脾气,会因为你在忙没顾上理他就大骂你一通。慢慢想通了,聊,是需要看人的,有的人觉得别人就应该围着他转,把你的付出看成理所应当。
倒不是不和别人聊了,但能聊得来的屈指可数,有一个同事聊得来,实验也做得不错,当时对他的课题也是费了不少心思,后来发的文章也不错。可惜他待了两年就出国做博后去了,据说已经辞职,也问过他,却笑而不答,也不知道真假。
也和毕业于同一个学校的同学聊,大抵是因为有着共同的生活经历,所以聊的话题也多一些,聊聊以前研究所里教授、研究员们的一些轶事,发现回忆过去倒是聊得挺开心的,哈哈,看来自己是变老了。偶尔聊聊科学,倒是被请去参加开题报告的时候我狠提了点意见和建议,他说以前开题都是走过场,这次提的意见很狠、很好,以后得多举行这样的,而且就得请我这样敢于提意见的。
倒是和研究生们尤其是博士生们聊的很多了,聊课题、聊人生,给他们的课题提出建议,也从他们不成熟或者异想天开的想法中汲取新的思想、更新一下自己老旧的思想,也给他们的人生提出一点建议,希望他们的人生之路不要像自己这么坎坷。
倒是听别人说过一些他们聊天的内容,也确实没啥和研究相关的,聊票子,聊房子,聊孩子,孩子大该上学了,聊换房子,或者聊聊健身,聊聊减肥。偶尔和研究相关,那也是在说,“赶紧花经费,你不花别人就都花完了”。大锅饭就是这么好吃!
好无聊!
或者是自己太无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