祥云罩野马,吉星伴青松。
飘渺天涯客,好友天地中。
据说唐开元年间,王之涣与高适、王昌龄赴酒楼,有名伶唱曲,三人相约,以自己的诗被唱多寡的机会来定高下。先是高适的作品被唱了,高适得意。王昌龄的作品接着也被唱了,两人都意气洋洋望着王之涣。王之涣说,不急,要看其中最美的一位歌者唱什么。最后轮到她了,便唱了下面这首“折杨柳”羌笛曲:《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前面王昌龄的诗:《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高适的诗,较有名的还有:《听张立本女吟》危冠广袖楚宫妆,独步闲庭逐夜凉。自把玉钗敲砌竹,清歌一曲月如霜。就诗论诗,唐诗中这类诗作,都是出类拔萃的。——《木心文学回忆录~唐诗》真正的诗人之间,有切磋,有比较,是自然的。但也能真正地发自内心地去相互欣赏,相互学习。诗酒唱和,自能风雅长存。而不因切磋比较而有了高下之分,有了高下之分,就有了嫉妒之心,也自然就流落到市井之间的争风吃醋,自然就有了污言秽语。自古文人相轻,其实不然,相轻的自不是真文人。真文人自不相轻。
舌剑唇枪仇,文人互怼休?
诗家本高傲,风骚己最优。
山外青山楼,百花齐放州。
唐宋诗词奏,文坛第一流。
谦虚德名留,骄傲必破头。
项羽恃強亡,乐天耀春秋。
所谓“文人相轻”就是在知识分子群体内部存在的相互排斥、相互歧视的一种现象。它是古今中外知识分子群体中不同程度存在的一种较为普遍的社会现象。在我国,这一现象既由来已久,又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现实问题。 从现实层面观察,“文人相轻”现象主要有两个方面因素:一是历史的惯性作用。我国封建社会延续两千余年。新中国成立后,虽然消除了其滋生和蔓延的根本社会条件,但是由于我国社会生产力不发达,社会主义上层建筑还很不完善,封建主义的残余及其影响在一定范围内还在发生作用,因而“文人相轻”不可能立即消失。二是我国社会正处于经济转型时期,有关激励和约束知识分子的工作机制尚未完全形成,知识分子之间的竞争还存在着无序性、不公平性和非公开性。这种情况也使得“文人相轻”现象在一定时期内还将存在下去。 从思想层面观察,“文人相轻”现象的存在,与我国知识分子群体中的一些人没有牢固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紧密相连。 文人相轻”现象的存在有着严重的危害。首先,“文人相轻”影响知识分子群体的自身团结,不利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其次,“文人相轻”不利于学术的进步和科技事业的发展。如果知识分子之间彼此轻视、相互排斥、相互拆台,哪里还会有学术的繁荣和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再次,“文人相轻”也不利于知识分子群体自身素质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