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阅读孟繁华的短文《谁无意气难平时》。此文主要谈的是有人描写了兼职的路怒症司机(第一职业是厨师)小故事。
“其实人生就是不断寻找平衡,平衡了才舒坦。”
这个司机,应该是(京西作家刘恒笔下的)贫嘴张大民的升级版,在怒骂路遇“不平”中 不断寻找平衡。与鲁迅先生笔下的祥林嫂类比一下,不难发现:这种不断寻找平衡的“倾诉者”,在生活中比较常见。
我没有研究过心理学,只是觉得祥林嫂、张大民作为艺术形象,在生活中是有原型、有依据的。祥林嫂守寡、丧子,(自身形象不佳、矮胖的)张大民年龄不大时丧父。祥林嫂丧子后不断向路人诉说丧子经过,以不断自责的形式消解苦闷;张大民则是在父亲突然死于锅炉爆炸后突然开窍,从沉默寡言“跃迁”为喋喋不休——随便什么话题,他都可以东扯葫芦西扯瓢地抡上半天,驴唇不对马嘴也乐此不疲。难怪他老婆曾经笑问:“你贫不贫哪?”
这个张大民,是遇到场合了就即兴发挥。而前文提到的司机则是一路抓恨,胡卷乱骂。胡卷乱骂是我小学校长喜欢用的词语。他对付胡卷乱骂者的(男生)一般是简单粗暴——赐予响亮的耳光。这样,“滔滔不绝”的胡卷乱骂者立刻就中止了遣口语造长句的语言狂欢。
对待张大民的升级版——路怒症患者,显然不能采用暴力手段。还是应该以心理疏导为主,聪明的乘客不仅主动交了过桥费,还因势利导,帮他解决了一个生活小困难,缓解了这个司机的心理压力。比路怒症患者还要“级别高”的人,会在短期沉默后,抓取题材进行发挥,微信、朋友圈、网络、报刊上的各种时事新闻,都可以是素材。偶尔赞叹,主要是抱怨、抨击和咒骂。这种人,如果在正规场合不一定发挥得出来,就是在三五个听众的时候,发挥良好。他们的发挥谈不上章法,信口开河,无法出口成章,出口成脏倒是极为便利,或者出口成沟——污水沟的沟。
进行一下心理分析,不管这是什么效应吧(期待专家命名),我觉得这种心理特点的人,和祥林嫂、张大民等人物形象有共同点,就是家庭和个人生活遭遇过重大变故。这变故让他们的心理失衡,只有通过不断的口头倾诉、经常的喋喋不休来缓解内心的压力,达到暂时的心理平衡。患得患失的毛病,在这个人群中是表现突出的【得到了钱,嘀嘀咕咕不知咋花;失去了钱,叽叽歪歪不知道咋去挣】。得到了机会金钱地位,会喋喋不休,怕被他人瓜分(葛朗台心理作怪,宁愿粮食发霉、也舍不得食用或者施舍);失去了机会和、金钱、地位等,更是像被捅了窝的马蜂一样,必须立刻出出毒气,让最先遇到的生命个体遭殃。笔者少年时观察到过这样的情景——有人使坏,用石头咋坏了枣树上的马蜂窝,高喊快跑的时候,他已经蹿出去了两仗多远。跑在后面的小伙伴自然遭了殃。马蜂蜇的是跑得最慢的伙伴。好在这个小伙伴听说过民间偏方——用路边的野生蒿草的汁液涂抹被蜇处,消毒的结果甚好——小脸儿没有肿起来。(这个原理,也有待于专家研究——莫非汁液里富含青蒿素?…….)
和大禹治水一样的吧,用泥土不可以堵住祥林嫂、张大民、路怒症司机的嘴,只可以疏导。有的高人就是陪他们一起深聊,神聊成为知己、知心朋友。问题就会削弱一些。
笔者觉得,能够和祥张路合拍共鸣的人,往往是和他们心理比较接近的人,也就是有类似经历的人——经历过人生重大变故的人。当然,这只是部分因素。阅历类似的人,未必成为好友。战国时期,有同班同学庞涓坑孙膑的例子。人们对于孙庞斗法的故事比较熟悉,可是对于他们求学前的经历不太了解。从心理角度看,庞涓处心积虑吭同学【比我强者必须死】,一定和早年的心理失衡有关。
在科学史上,有遭遇过人生重大变故反而取得很大科学成就的人。比如因为求爱被当面臭骂、继而发愤图强的,比如有早年丧父的,有遭遇重大疫情的、也有生理上有明显缺陷的。这些人把变故变成了催人向上的力量,通过不懈的努力达到了光辉的顶点。
在其他行业,也不乏这样的例子。遭遇变故的主人公,没有被打趴下,反而是更加刻苦勤奋,以长久的努力换来丰硕的成果。
人,可以要求自己心理强大;不可以要求别人像自己一样心理强大。毕竟,心理也是需要磨练的。即使心理一直强大的人,也有心理脆弱的时候。故此,对于心理脆弱、经常喋喋不休寻求心理平衡的人,需要以医生看待患者的眼光来看待他们,以护理员的心去温暖他们。如果不是铁石心肠,总会被焐热的。
即使是那些心理定势已经形成,总觉得他人、机构、社会亏欠了自己,总要寻找发泄口的人,也无需用钢筋混凝土构件去堵塞,而是因势利导,进行适度的开导和梳理。
这的确有一定的难度,但是很有必要。
(籍利平,2021-08-18晨7:30,随笔于北京海淀羊坊店——醉海坊书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