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天的杰青优青名单公布,我看了几个学校发布的新闻,入选者不少是以副教授的身份入选的,前几天中国科大一个团队的招聘给出的奖励措施是在聘期内获得杰青转聘为教授,获得优青转聘为固定岗位特任教授。由此可以看出,这些学校对教授的要求已经高到了何种地步。
尤其是在职称评审权下放到学校后,由于不同学校的定位不同、不同学校的基础不同、不同学校引进人才的力度不同,导致职称的标准完全不具有可比性。我接触过不少学校,每年教授晋升不超过十个指标,要求的内容包括方方面面,而且评审材料还要送外省盲审,一道道环节,一个卡住后面就走不下去了。而在有的学校,不仅晋升的指标特别多,而且标准也基本上到了没有标准的地步。
可以想象的是,再过几年,不同大学的教授的社会认可度会越来越分化,那时再介绍某位老师是教授必须要加上一个前缀以表明他是哪里评的教授,比如“*大教授”而不只说“教授”。有的社会认可度越来越高,有的可能就只能自嗨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