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学生,教:教师,李:李晓榕
学:关于开放系统,您说的这些,听起来当然挺有道理,但我还是将信将疑,总觉得没有被完全说服。您能不能举个令人信服的例子来说明一下?
李:让我们考虑下面这个例子,看看够不够有说服力。假设原始因(“元因”)Y可通过产生二次因(“次因”)C而间接影响结果G,也可能直接影响G。这有很多可能之例,包括:(Y, C, G) = (糖尿病基因,胰岛素低,得糖尿病),(Y, C, G) = (吸烟基因,吸烟行为,得肺癌),(Y, C, G) = (药物Y,Y在人体内激发酶M,治愈疾病B)。携带糖尿病基因(假设有此基因)之人,可能会因胰岛素量低而得糖尿病,也可能直接得糖尿病;携带吸烟基因之人,可能会因吸烟成瘾而得肺癌,也可能直接得肺癌;药物Y既可能与它在人体内激发的酶M相结合而治愈疾病B,也可能直接治愈B。请问:如果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都考虑,元因Y对结果G的总影响是什么?
学:总影响应该是Y对G的直接影响加上元因Y通过次因C对G的间接影响。老师又在给我们下套吗?
李:为了要克服一个根深蒂固的普遍错误而问的问题,都像是在下套。你是说:总影响 = 直接影响 + 间接影响。怎么确定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呢?
学:去掉次因C后,元因Y对G的影响就是直接影响。间接影响就是排除直接影响,Y只通过C而对G产生的那部分影响。
教:可以考虑先让Y产生C,随后去除Y,再看对G的影响,这就是间接影响,因为它排除了产生直接影响的可能。
李:你们对直接和间接影响的理解都是还原论的,即去除他者后自身的作用。按你们这种认识,当然很难真正领悟开放性、开放系统以及与环境交互的深刻意义。
假设只有Y和C联合作用才会影响G(比如Y是药物,它会在人体内激发而产生或增加C,而C是Y起作用必需的酶,没有C,Y不起作用)。这样,你们所说的直接影响为零,因为单单Y不影响G;你们所说的间接影响也为零(因为单单C也不影响G)。总影响 = 直接影响 + 间接影响 = 0 + 0。即:你们所说的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都为零,故总影响为零。但这显然是错误的,实际上明显有影响,Y和C的联合作用会影响G,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可能都不为零。我们看看这是为什么。
首先,线性 = 既可加又齐次。其数学表述是:若f(ax+by) = af(x)+bf(y)对每一对常数(a,b)和每一对自变量(x,y)恒成立,则函数f(·)是线性的,其中可加性保证等式对相加成立:f(x+y) = f(x)+f(y),齐次性保证等式对标量积成立:f(ax) = af(x)。在线性系统中,不同部分之间彼此互不影响,所以可以先各个击破,再做和得到总影响。也就是我们早先说过的现代科学之血——分而击之。线性系统完全可分解,因此分而击之的还原论完全适用。所以有些人把“还原论科学”称为“线性科学”。对于你们所说的影响,“总影响 = 直接影响 + 间接影响”只对线性问题才恒成立,对非线性问题未必成立,往往不成立。
你们的理解是还原论的,而这个系统是非线性的(Y会影响C,只有Y和C联合作用才会影响G,因此是非线性的),所以你们这种还原论方法失效。其实,在考虑间接影响(C→G)时,不能去除其环境因素Y,在考虑直接影响(Y→G)时,也不能去除其环境因素C,即必须与环境交互,因为“只有Y和C联合作用才会影响G”。换言之,或者说(C→G)对Y是开放的,(Y→G)对C也是开放的,或者说整个系统有非线性的内联性。对这样的非线性内联或开放问题,还原论的魔杖——“分解—汇总”的分而击之法——不仅不能奏效,还会误导。
学:在考虑间接影响(C→G)的时候,存在环境因素Y,这我能够理解。但是,在考虑直接影响(Y→G)的时候,不是没有环境因素C吗?否则又怎么把它跟总影响区分开来?
教:我觉得,你这个问题可以这样解答:在没有Y的时候,人体内的C = C1,有Y后,C = C1 + C2;直接影响(Y→G)的环境因素是C1;间接影响是(C2→G),其环境因素是Y。总影响 = 直接影响 + 间接影响。
李:你这个解答确有进步,想法有可取之处,但还是有误,它还是还原论的,因为它还是依赖于可加性,比如你认为C = C1 + C2的总影响可以分解,等于C1的影响加上C2的影响。可见,还原论的幽灵如鬼魅附体,难以驱离。
先让我用你们熟悉的控制系统理论来解释:任一线性系统,都有两部分因,会导致两部分果——输出响应:①无输入时系统的初始状态导致的“零输入响应”,②系统在初始松弛的状态下由输入导致的“零状态响应”;总输出响应 = 零输入响应 + 零状态响应。然而,对于非线性系统,该式一般并不成立,往往也就不这么分解,因为这个分解对处理非线性系统没多大好处。同理,对于非线性问题,一般不该认定总影响 = 直接影响 + 间接影响,因为这并不会带来多大好处。万一你硬要坚持这个等式,那么可以认为元因的“直接影响”有赖于次因的作用,通过次因而产生的“间接影响”也有赖于元因的作用,即“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因为其实不可分而你硬要分,所以只能在解释上做文章,两者相互纠缠而变得很“辩证”。人们大都不喜欢这么“辩证”,所以还不如直接承认等式不成立。
再从函数的角度来说得更透彻一些。任一线性函数L都必定可分,即恒有L(x,y) = L1(x)+L2(y),其中L1和L2是两个线性函数。而非线性函数f未必可分,即未必有f(x,y) = f1(x,y)|y=y*+f2(x,y)|x=x*(即f(x,y) = f1(x,y*) + f2(x*,y),当然也就未必有f(x, y) = f1(x)+f2(y)),即未必存在函数f1、f2以及固定数值x*、y*使等式对任意(x,y)恒成立。比如,就连简单函数如f(x,y) = xy都不可分。还有其他类的不可分性,比如x和y相互有联系,例如x = g(z,u), y = h(z,v), 或者y = h(x,v),其中z、u和v都是自变量。可分性一般有多种含义,这儿指可以分解为和式,这与还原论的“总体乃部分之和”一致。可见,非线性问题未必可分,总影响未必可分为直接影响加间接影响。它们其实往往不可分,可分的只是线性情形和一类特例。尽管这是事实,却违反绝大多数人潜移默化形成的信念,所以很难被接受。
我把实验称为现代科学之“体”,它是现代科学与古代科学的主要分水岭:主动实验对被动观测。我把分而击之称为现代科学之“血”:科学科学,分科之学,本义就是“分学”,它十分仰仗分而击之——这是还原论克敌制胜的看家本领和主流方法。基于此,还原论的实验研究自然要求游离变量,要求各影响变量必须是可分离的。然而,由上述可知,非线性问题的影响变量往往不可分离。对不可分问题强行分离,结果就会像用f1(x,y)|y=y*+f2(x,y)|x=x*来代替上述f(x,y)一样,得到似是而非的结论。这个错误对还原论科研、特别是基于实验的科研有深刻而广泛的影响。还原论科技的不少错误根植于此,其后果包括生态、环保、社会、精神等方面。由于f(x,y)是未知的,加上科技在实践中的短视性等因素,这类错误不易被发现。这些后果“出乎意料”,其实只是出乎“分解—汇总”观的“意料”。如果从非线性复杂系统角度来看,并不意外。
在我说的“杂、联、开、变”等复杂性中,“庞杂性”是指各组分(即部分成分单元)种类繁多,千奇百怪,个性独特、鲜明、参差,甚至可含多个层级。“內联性”是指内部各组分的联系密切、广泛且种类繁多,相互作用盘旋回环、曲折而深远,牵一发而动全身,“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孔雀东南飞》)。“开放性”其实就是“外联性”,即与外部联系密切,它往往比内联性更复杂,因为涉及外部世界。变化性或多变性指富于变化,包括各组分自身结构、以及内外部联系等随时间及其他因素的演变而变化。可见,一个内联或开放的系统必定是非线性的,内联或开放程度越高,非线性程度就越高。而一个仅仅庞杂而无其他复杂性的复杂问题是线性的。对此,按类分解(如有需要,可用多层),就能使各分块内不再庞杂,从而对症下药,各个击破。因其线性性,分块之和就是总体,所以分解—汇总这一方法十分有效、非常给力。难怪分而击之是现代科学对付庞杂型复杂性的强大法宝。只可惜它不擅长、却仍然老是被(盲目地)用于对付其他类型的复杂性。
再者,假设酶C只有在男性白人体内靠药物Y才会被激发产生,只有Y和C联合作用才会治愈B(即G),且男性白人占美国人口40%。那么对美国人来说,Y对G的治愈有效率为40%,因为有效率是一种统计结果。作为一个非男性白人,Y对你的G有效率却是0。“Y对美国人的G有效率为40%”是对美国人的一个共解,适用于美国人在种类未知时的情况。而即便你是美国人,Y对你的G有效率也还是一个特殊问题,用共解来解它效果不好,对此例则完全错误。此外,不了解“酶C只有在男性白人体内靠药物Y才会被激发产生”这样的数据产生机制,仅仅由数据和统计学方法,就无法可靠地得到“Y对你的G有效率是0”这样的正确结论。
学:说了半天,上述例子中,到底应该怎样定义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我还是不清楚。
李:很遗憾,这说明你还是没搞懂。结论是:对非线性问题,总影响 ≠ 直接影响 + 间接影响,所以要放弃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这一套;万一你硬要坚持,那么如何考虑这两种影响就很复杂,不存在通式,只能具体问题具体解决。在此也就无法给出一个通式。要具体解决上述例子,还需要掌握更多细节。非线性问题一般都这样,没有通式。
不过,间接影响可有多种含义,不同定义。按定义“间接影响 = 总影响 – 直接影响”,那么“总影响 = 直接影响 + 间接影响”恒成立。这种定义只能靠确定总影响和直接影响来确定间接影响,无助于胜任常见任务——靠确定间接影响和直接影响来确定总影响,所以不可取。“直接影响”其实也只有相对意义,原先认为D直接对E作用,进一步研究后,只要深度足够,总会发现,其作用是通过某个或某些中介完成的,认识因此深化了。
教:这个简单例子非常有意思,我会好好消化消化。
学:我也受益匪浅。希望李老师今后多给这样的例子。
学:我也是。
正在出的博文系列:
与师生谈人工智能:
1.智乎哉? 2. 奢求精确之误 3.精确定义之病 4.图灵测试 5.强人工智能
6. 能而欠智 7.深度学习的短板 8.深度学习对老牌AI 9.深度学习的实质 10.与外界交互
11. 环境之复杂 12. 系统≠内部元素及联系 13. 总影响≠直接影响+间接影响
与师生谈现代化之弊
1:崛起的代价 2:发展必好无疑? 3:发展的恶果 4:科技进步果真进步? 5:科技的罪责
6:开发进步善哉恶哉?7:现代化恶果之因 8:现代化恶果之因2 9:资本主义与个人主义 10:资本主义的修正与回潮
11:全球化的好歹 12:全球化的好歹 13:西化、现代化、全球化 14:现代化的本质 15:文化全球化?
16:妈的奶贼腥 17:多元优越 18:四大主义 19:“化私为公”的隐形手 20: 进步的魔咒
21:进步的陷阱 22:进步的后果 23.成功的反噬 24:进步的残酷 25: 进步到恶神末日
26:自造成恶神
与师生漫谈科研文化
1:我有科研之才吗? 2:我该做科研吗? 3:逻辑推理的作用 4:人生价值 5:生命的延续
已出博文系列:
与师生谈科学之弊
1:线式因果思维1 2:线式因果思维2 3:线式因果思维3 4:螺环之奇妙 5:幻化的因果
6:不牢靠的因果推理 7:分析还原病 8:还原论教条 9:基因未必基因 10:割根裂本
11:强拆硬分 12:科学的领地 13:科学的致命伤 14:科学的致命伤2 15:逻辑之可错
16:逻辑可错之源 17:“脚踏实地”的逻辑?18:逻辑:真理焉?宗教焉? 19:想不清原理 20:想不清原理2
21:逻辑教的改革 22:逻辑教的改革2 23:精确性的终结 24:科学哲学 25:务外逐物
26:科学六弊 27:科学之弊总结
与师生谈科研选题:
1:科研的战略、战术和战斗力 2:选题三准则:趋喜避厌 3:选题三准则:如何培养兴趣 4:选题三准则:择重舍轻,扬长避短
5:得题之关键 6:如何应对新潮 7:选题四建议 8:总结:选题好比找对象
与师生谈研究策略:
1:科研四要素 2:突出重围的法 3:人人信之而善忘的黄金法则 4:孤胆方是英雄,独创才有真才 5:大道至简,科学之魄
6:弃繁就简 7:以特制胜 8:综括 9:反行众道,改形换状 10:迷雾中的灯
11:技穷时的上策 12:驾驭时间之术1 13:驾驭时间之术2 14:保质增产之法 15:类比、联想、猜测、推证
16:评估 17:总结与回顾
与师生谈学习门径:
1:广度与深度 2:增加深度的窍门1 3:增加深度的窍门2 4:增加深度的窍门3 5:增加深度的窍门4
6:增加深度的窍门5 7:增加深度的窍门6 8:如何培养直觉和想象力? 9:基础不好,死路一条?10:阅读策略1
11:阅读策略2 12:博览之术 13:增强记忆1 14:增强记忆2 15:如何听讲
16:最佳捷径
与师生谈科研输出:
1:论文写作五要点 2:论文的结构、条理和语言 3:标题、摘要、引言、结论 4:作学术报告四建议 5:与编审人员打交道
与师生谈科研道德:
1:何谓弄虚作假 2:何谓剽窃? 3:何谓自我剽窃? 4:版权
5:谁该当作者? 6:署名顺序怎么定? 7:其他学术不当行为 8: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