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该不应该读科学经典,这是个问题。不同的人看法不一样,我因为前不久入手了一本《相对论少年版》(曹则贤著),所以顺便在这里提及曹老师的看法:读经典,那是必须的啊。曹老师好像还曾经以笛卡尔、帕斯卡等人为例,说大家尽管总爱说笛卡尔坐标系以及压强单位,但读过这些书的人却很少。曹老师自是学问大家,是不是已经做到学贯中西我不知道,但在我看来起码是学贯西欧了。这是人家的能耐,嫉妒不得的。科学网上的一位博主姬扬老师,也是博览群书的学问家,时常在文章里蹦出一段段的原文或者改编版,或出于公认的经典,或出于不入流之作。据他自己说,他可能不但是科学网上读书最多的,甚至还可能是全国读书最多的,其中肯定不少科学史上的经典吧。换句话说,即使姬老师没有大力提倡经典,但他本人却实实在在地为我们作出了读经典的示范,所谓“身教胜于言传”,其此之谓乎?
和以上观点近乎针锋相对的,是另一位科学网博主史晓雷老师的观点了。前不久我专门给史老师发了一篇我为公众号写的文章《浅评牛顿<原理>第一编第五章》(本博客同发),史老师是这样回复我的:“我看到您读原理读得很细,也看到您的一些感想,越发坚定了我之前的一个想法,这种书还是不能作为青少年读物,没有必要。因为当时一些数学手段还不成熟,牛顿会走一些弯路,除非研究牛顿的人和您这样有特别兴趣者,青少年不宜读这种。您觉得呢”。史老师也对所谓“科学元典”有点微言,这里不再引用了。但是史老师又说:“我不是反对读经典本身,而且绝大多数青少年没必要读,教科书就是浓缩的经典,或者说更‘经典’。科学与其他人类认知方式最大的不同就是,极少从历史经验中获得前进的动力。”以上本来是我和史老师私下的交流,因为是得到史老师的同意,所以才在这里提到史老师的名字。
和史老师差不多观点的人也有几位,但是往往对某一部书留有余地,比如《几何原本》,或者《对话》(伽利略),或者是《物种起源》。其大概的理由是,认为这几部经典既是科学史上的不朽之作,同时文笔也很好。至于他们推荐的是上述哪一本,那就要看推荐人的专业了。
那么我的观点呢?首先我要说明一点:我绝没有和以上诸位“分庭抗礼”的意思,只是觉得既然已经列举了好几位先生的观点,不说说自己的观点好像说过不去似的。我经过读《几何原本》和《原理》(部分),感觉是读经典著作,大概能体会一下前辈科学家怎样克服重重困难,筚路褴褛开辟道路,增加崇敬之心,也对学术本身增加一些敬意。当然,我本人也觉得,如果抱着学具体科学知识的目的,那么读这些经典就没有必要了。以前因为我在公众号发过一些对《几何原本》的解读,就从留言中看到过有初中学生读这本书的,而且读得很痛苦——因为里面的词句很不好懂。我就对他说你如果为了得高分就没有必要读这个。因为微信公众号如果没有必要的权限就无法回复留言,所以我不知道对方到底是收到消息没有。但是我没有说明白的是,即使你想“认真学一学几何,而不仅是为了考高分”其实也没有必要读,我其实和史老师的观点庶几近焉——都觉得啃那些大部头的经典意义不大,只适合科学史的研究者和对经典有特殊兴趣的人。我前面所说“大概能体会”云云,是说读了经典对我个人的好处罢了,这个好处似乎也无法变现,只是个虚无缥缈的好处,算是给自己读经典找个理由吧。
欢迎大家留言讨论。